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论文_龚剑英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论文_龚剑英

龚剑英

湖南省长沙市第四医院放射科 410006

【摘 要】目的:分析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CT、MRI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患者20例,对其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20例患者均给予CT检查,另7例患者给予MRI检查。结果:全部20例患者中,13例为腹部孤立性纤维瘤,7例为盆腔孤立性纤维瘤。肿瘤表现为不规则形或者类圆形,最大直径为4.6-20.7cm,19例患者边界比较清晰。CT平扫结果显示20例患者的肿瘤密度表现为不均匀,4例患者存在斑片状钙化,4例患者存在高密度出血灶;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实质期、静脉期病灶表现为持续强化,动脉期15例患者的肿瘤内存在迂曲条状血管样强化。4例患者T1WI表现为低信号,4例患者T2WI表现为不均匀稍高信号,内部存在细条片稍低信号;增强扫描结果显示病灶表现为不均匀显著强化;3例左肾孤立性纤维瘤T1WI、T2WI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肾盂内存在少量短T1WI信号出血灶、瘤内散在片状无强化区。大体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存在完整包膜,梭形细胞构成了肿瘤,排列方式多样化,瘤内存在丰富的血管,免疫组化CD34(+)。结论: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具有自身的特征性,有机结合病理特征来对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和强化模式进行分析,能让临床诊断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腹部;盆腔;孤立性纤维瘤;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

孤立性纤维瘤作为一种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其临床发病率较低,脏层胸膜是孤立性纤维瘤的主要发生部位,也可能发现在眼眶、鼻咽、腹膜后腔、腹膜、纵膈、肺等部位[1]。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CT、MRI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征。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患者20例,全部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50.2±1.7)岁。腹部孤立性纤维瘤13例,盆腔孤立性纤维瘤7例。11例患者于腹部常规超声检查时发现,7例患者因腹盆腔肿块伴腹部不适而就医,2例患者于健康体检时发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全部20例患者均给予CT检查,选择螺旋CT扫描仪,扫描层厚设置为0.625-5.000mm,选择高压注射器,经患者肘静脉注入80-95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注射速度为每秒3ml,按照具体的检查部位来对检查计划进行制定,如果检查部位涉及到泌尿系器官,则应增加扫描排泄期,同时给予多平面重组。7例患者同时给予MRI检查,选择MRI仪和体部线圈,按分别对各个不同扫描部位进行T1WI、T2WI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扫描以及增强扫描,选择钆喷替酸葡甲胺作为增强扫描的对比剂,剂量为0.1mmol/kg。

手术切除20例病灶,所选择的肿瘤组织标本应具备一定的代表性,选择10%中性福尔马林对标本进行12-18小时固定;常规给予脱水、浸蜡和透明,进行组织切片,厚度应控制为5μm,HE染色。选择EnVision两步法来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2 结果

2.1影像学表现分析

全部20例患者中,13例为腹部孤立性纤维瘤,其中4例发生在腹膜后,4例发生在腹膜,3例发生在肠系膜,2例发生在肾脏;7例为盆腔孤立性纤维瘤。最大直径为4.6-20.7cm。19例表现为类圆形,边界比较清楚;1例表现为不规则形,边缘存在分叶。CT平扫结果显示20例患者的肿瘤密度表现为不均匀,4例患者存在斑片状钙化,4例患者存在高密度出血灶;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实质期、静脉期病灶表现为持续强化,动脉期15例患者的肿瘤内存在迂曲条状血管样强化。4例患者T1WI表现为低信号,4例患者T2WI表现为不均匀稍高信号,内部存在细条片稍低信号;增强扫描结果显示病灶表现为不均匀显著强化;3例左肾孤立性纤维瘤T1WI、T2WI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肾盂内存在少量短T1WI信号出血灶、瘤内散在片状无强化区。

2.2手术病理结果

大体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存在完整包膜,梭形细胞构成了肿瘤,排列方式多样化,瘤内存在丰富的血管,免疫组化CD34(+)。

3 讨论

孤立性纤维瘤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而中老年人则是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性别差异则不明显[2]。临床研究发现,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是孤立性纤维瘤的肿瘤细胞来源,而树突状间叶细胞在全身各个部位的结缔组织中都存在,所以孤立性纤维瘤在全身各个部位都可能发生[3]。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在早期并没有临床症状,临床漏诊率较高,患者主要是因为肿瘤大,发生脏器受累、腹部不适而发现。肿瘤标志物和实验室检查均没有显著异常,大部分孤立性纤维瘤表现为良性发展,通过手术完全切除则能有效治愈[4]。

对肿瘤组织标本进行肉眼观察表现为孤立性软组织肿块,质地坚韧,和周围组织的境界比较清楚,主要表现为良性肿瘤征象。镜下肿瘤主要表现为无异型性梭形细胞,存在黏液变性区和致密的胶原纤维,瘤内存在丰富的血管,部分肿瘤间质内存在纤维组织增生。临床研究显示,大部分孤立性纤维瘤均为CD34阳性,但是CD34阳性的表达率和肿瘤分化有直接关系,恶性孤立性纤维瘤的CD34阳性表达率不高[5]。

对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患者进行CT平扫,结果发现孤立性软组织肿块的境界比较清楚,存在包膜样结构和包膜,因为肿瘤的发生部位存在差异,所以体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膨胀性生长,周围组织因为受压而出现移位;因为胶原纤维、肿瘤细胞、坏死囊变区分布、黏液变性的影响,CT扫描显示瘤内存在的软组织成分密度和表现不同。孤立性纤维瘤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肿瘤是指成分表现为早期强化程度不同,门静脉期主要表现为持续强化,动态增强和多期增强则表现为快进慢出强化。孤立性纤维瘤的T2WI主要表现为略低信号或者等信号;T2WI主要表现为略高信号或者混杂等信号[6]。孤立性纤维瘤所包含的成分多样,MRI信号也表现为多样化。如果该区域存在密集的肿瘤细胞,T1WI和T2WI则表现为低信号,黏液样变形区T2WI则表现高信号,如果肿瘤细胞分布比较稀疏,存在较多的黏液样性区域,T2WI则表现为略高信号。

综上所述,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具有自身的特征性,有机结合病理特征来对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和强化模式进行分析,能让临床诊断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如果发现腹部、盆腔存在边界清楚、孤立的肿块,纤维组织和血供丰富,瘤内信号或者密度表现为不均,增强扫描表现为“快进慢出”模式,则应警惕孤立性纤维瘤的发生,应通过免疫组化和病理检查来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1]蒋光仲,范淼.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2013,02:281-283.

[2]彭小芳,汪秀玲,张秀莉.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02:60-62.

[3]王福转,钟锐.盆腔孤立性纤维瘤的CT、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09:1362-1365.

[4]张家云,刘庆余,宋亭,董天发.腹膜孤立性纤维瘤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0,02:130-133.

[5]班晓华,杨秋霞,许舒航,谢传淼,张嵘.腹盆部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4,03:211-215.

[6]廖金生,李志,杨荣,许立功.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征象[J].中外医疗,2015,22:188-190.

论文作者:龚剑英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  ;  ;  ;  ;  ;  ;  ;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论文_龚剑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