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简本之释“道”论文

《老子》简本之释“道”

贾海增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1121)

摘 要 :郭店竹简本《老子》是继马王堆帛书本《老子》出土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在郭店竹简本《老子》中,“道”一词出现25处,贯穿甲、乙、丙三组竹简,是一个核心概念。围绕“道”,简本《老子》在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道”的内涵、性质、状态、功用及运行规律等展开论述,将先秦道家早期的思想观念集中还原并呈现出来。在静态上,“道”是原始混沌、至朴至大的;在动态上,“道”的运行是从“有”返归“无”,返璞归真,是“道”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 :《老子》;郭店竹简本;道

《老子》以精辟的论述和深邃的思想囊括宇宙、自然、社会及人生各个领域。在这一宏大的理论体系之中,“道”为其根基,赋予《老子》鲜明的哲学色彩,从而奠定了该著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因此,探索《老子》的奥秘,理解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的思想,离不开对“道”的体悟,它是打开老子思想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大批战国竹简,其中有《老子》若干章节,相关内容与今传本(以下简称“今本”)略有出入,对研究《老子》极具参考价值。在《老子》简本(以下简称“简本”)中,“道”是反复出现的一个概念,将这些论及“道”的文字整合起来看,可以归纳出一条相对清晰的线索,即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道”展开论述,虽隐曲如迷雾,却也形象生动,初步形成了“道”这一哲学观念的理论架构。郭店竹简的抄写年代不晚于战国中期,具有一定的原始文献资料的价值,因而其对老子之“道”的阐述更接近老子思想的原貌。对研究老子及其思想的学者来说,深入挖掘简本中所记载的“道”,是重要且必要的。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做过建筑工人、编辑和自由撰稿人。其诗歌写作始于1970年,1978年在北京创办地下文学杂志《今天》,担任主编至今。自1987年起在欧洲和北美居住并任教。

杨鹏作品的特色——“不可思议的想象、不同凡响的夸张、不可复制的喜剧”,在这一时期已初见雏形。如今的杨鹏经常被媒体冠以“幻想大王”的称号,“幼功”就是当年给弟弟妹妹编故事时练下的。

一、静态:原始混沌,至朴至大

以静态眼光视之,在时间维度上,“道”是原始的,先天地而生;在空间维度上,“道”是混沌的,包纳万物而难以分识。简本曰: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①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经典计算主义理论的困境在于,主张认知就是计算,而经典计算主义所倡导的那种“计算”主张,也就是图灵计算。这是一种狭义的计算定义。针对这一狭义定义,认知科学学界掀起了前赴后继的“反计算”的浪潮,反对者认为计算之于认知而言并不充分,基于规则的纯粹形式符号操作并不能保证认知的实现。[4]

指“道”不依附于他物以运作,且永恒如一地存在。今本在此句后多了“周行而不殆”,盖道家后学所衍。“可以为天下母”是由“道”的原始性决定的,“道”乃万物之本源。这个原始、混沌、悦穆、独立、永恒和为万物之生源的东西,就像它本身一样,没有名的定义和束缚,暂以“道”称之,这就是老子心中的“道”。

“道”是原始混沌的,具有“樸”的特点,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高于天地和使万物为其宾的存在。简本曰:

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注]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第26页;第5页;第6页。

“道”之出言,平淡而无味,视之难见,听之难闻,其深远广奥不可纪极。另一方面,“道”本身不需要被明了。简本曰: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如类,进)道若退。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第26页;第5页;第6页。

简本“夷道”后残失,今本为“夷道若颣”。《说文解字》曰:“颣,丝节也。”[注] 许慎著,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72页。 引申为不平之意,与“夷”相对。“□道若退”据今本补为“进”。“昧”“颣”“退”押物韵,具有声音上的美感。三句表明“道”既然是原始混沌的,对它的把握就具有不同于他物的特点,即“昧”“颣”“退”,蕴涵着辩证法的色彩。以“明”求“道”,不若以“变”求“道”。“变”即辩证,反向思维与把握之意,这是体认“道”——原始混沌之存在的应有之义。

“状”从“爿”得声,今本作“物”,无如“状”切意。“状”即《老子》第十四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② 老子著,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52页。 ,形容“道”的状貌。“状”与“象”意同,均给人以一种空间上立体的感觉,大而无边,虚廓混成,将“道”那种难以名状的形而上的特质描绘了出来。而“物”作为一个实在的指称,不宜用之于“道”。“寂寥”,上字原从攴从兌,下字原从糸从穆,即今之“悦穆”。《文子·精诚》谓道者“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③ 王利器:《文子疏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0页。 ,无形之大,无声之寂,构成“道”独特的气质。“独立不改”

由此,老子指出古之善为士者,即善于治道之士所具有的特点:

出身中医世家的王小夙,大学毕业后毅然投身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在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的道路上辛勤劳作,挥洒汗水,因此被人称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铿锵玫瑰”。作为开封市龙亭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她先后被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授予人事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被开封市表彰为优秀组工干部、“三八”红旗手,以及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职业道德“双十佳”先进个人,2013~201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微”原“非”字,两者古音同在微部,故相通。“妙”原“溺”字,“溺”像人侧身小便之形,后写作“尿”,“溺”声即“尿”,古音“尿”在泥纽药部,“妙”在明纽宵部,宵药对转,故“溺”为“妙”之借字,与今本达到一致。也有另一种解释,如陈锡勇(2005)认为,“溺”从“弱”声[注] 陈锡勇:《郭店楚简老子论证》,里仁书局2005年版,第64页。 ,简本甲编有“骨溺筋柔而捉固”句,其中“溺”读为“弱”,不排除“溺”亦可释为“弱”的可能,如为“弱”,则意当作“弱其识”,那么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虚其心,弱其识,深达于道理”。利用互文性试作新解,且深入其髓,陈氏之见,亦可备一说。拥有道心的士人幽奥玄妙、深不可识,乃源于“道”本身原始混沌、视之不足见和听之不足闻的特点。老子将大而无形的“道”人化了,体现为“道”对世人的自我修养作用。这种源于“道”的自我修养表现于外,即“豫乎”“犹乎”“严乎”“涣乎”“混乎”和“沌乎”。“冬涉川”与“畏四邻”表现为犹豫,内里则意味着对自然有敬畏之心,与“进道若退”相应;“若客”表现为恭谨庄严,点“道”之“穆”;“若释”表现为宽容舒静,点“道”之“悦”;“若樸”表现为质朴自然。“混”原“屯”字,“屯”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三卦,屯卦的主卦是震卦,卦象是雷,“春雷一声惊万物”,象征生命的起始。屯卦的客卦是坎卦,卦象是水,喻险。万物萌生大地,在生长过程中充满险阻,但只要顺应自然,就会欣欣向荣,这是屯卦的内涵,符合“道”化万物的运行规律。“樸”本义为未加工成器的木料,《说文解字》曰:“樸,木素也。”[注] 许慎著,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5页。 它代表生命的原始状态,也意味着顺应自然、回归本真。今本作“敦”,敦厚,或云“屯”“敦”音近相通,然未若“屯”作卦象之内蕴深厚;“若浊”表现为混沌,即“大白如辱”“明道如孛”之意。“沌”原为“坉”字,“坉”从土从屯,声符为“屯”,“沌”亦从“屯”得声,故两者相通,意为水浊貌。老子用一系列比喻将抽象的“道”具象化,虽以人为论,却处处切近“道”。

就人们对“道”的体认而言,“明道”并非最高境界。一方面,人们不可能实现“明道”。简本曰:

道恒无名,樸虽细,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第26页;第5页;第6页。

“恒无名”即“未知其名,字之曰道”之意,体现“樸”的特点。“樸”意味着生命形态最初的样子,是没有被命名的阶段,一团混沌、无所指称,就像一块未加工的璞玉。“道”由于始终处于“樸”的状态,没有世间之“名”的束缚,才能以庄子所谓“无所待”的境界至大至远、至深至奥,变化无极而守中如一,这就是“道”自身所蕴含的辩证法色彩。一方面,“道”是“小”的。“细”原为“妻”字,“妻”是清母脂部字,“细”是心母脂部字,声为一系,韵在同部,故相通。今本作“小”,义与“细”相去未远,均与“道”之“大”相对而论。“细”与“大”对言,亦见于今本第六十三章和第六十七章,可见此处读“妻”为“细”是具有文本合理性的。或云读“微”,前“古之善为士者,必非溺玄达”,已有“非”作“微”之例,倘以“妻”再作“微”,何一本之中,通假字运用如此不统一?“微”“细”“小”三字虽在词义上相近,但就读音而言,“微”为明母微部字,在读音上显然是“细”更接近“妻”。故此处作“细”为宜。无名、樸质的“道”,是至小而无形的,又是无处不在的。因其“小”,故能成其“大”。“大”即“道”的另一面,体现在“天地弗敢臣”,且“万物将自宾”。“天地”,今本作“天下”,应以简本“天地”为是。“有状混成,先天地生”,“道”先于天地而存在,是天地万物之母。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第4页;第5页;第27页。 “天”和“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用“天下”来替代。“臣”,《说文解字》释为“事君也,象屈服之形”。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曰:“(臣)象一竖目之形,人首俯则目竖。”[注] 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18页。 “道”作为一切生命的本源,是不受任何东西支配的,包括在世人看来为至高之存在的天地。“道”不仅不为天地所臣,且能够化万物。“宾”,《说文解字》释为“所敬也”,引申为宾服、归顺,与“臣”相应。“万物将自宾”并不是使万物宾服于“道”之意,“道”既支配万物于无形,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这一独立性表现在“道”不会被他物所主宰,也不会去主宰他物,当然不需要宾服。关键在于“自宾”,指自我主动地、像是本能一样地顺应自然,体现“道”无为而无不为的特点。“道”之大,正在于对天地万物潜移默化的支配和影响作用。故简本曰:

与“弱”相映,“损”亦为“道”之所用。简本曰:

老子将“学者”与“为道者”对比而论,将“道”之用弱的观念表达得更为通俗易懂。《说文解字》曰:

综上而言,“道”是原始的、混沌无名的、无形的。首先,“道”是原始的,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看似遥远但又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四时变化、人事兴衰中都有其影子,仿佛融入了每个人的生命,似远而实近。其次,“道”是混沌无名的,像一团迷雾般让人难以捉摸,但又是宇宙间至真至明的存在,似浊而实明。最后,“道”是无形的,可以至小也可以至大,无状可循、无所羁绊、自由自得、深远又广大,这就是简本中意蕴复杂又难以名状的“道”之静态面貌。

二、动态:从有到无,返归其本

“静”其外、“动”其内,构成“道”温静容与而又生生不息的特质。“道”的动态生命力系于一字——“反”。“反”既有“返回”之意,也有“相反”之意。返回,即返璞归真、返归其本;相反,即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前者强调朴真,后者强调辩证。事物在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中走向朴真,走向生命起步的地方。简本曰:

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第4页;第5页;第27页。

“反”原为“返”字,“返”指向“始源”,即事物的本质。“夫物芸芸,复归其根”,各返其所始也,以达到“樸”的境界。形之于人,则比于赤子。赤子是老子欣赏的一种生命状态,是人返归自我的结果。“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句,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道出世间万物生长的过程,反过来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 “返”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到“无”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凭借的是“弱”,以柔弱胜刚强,如水般善利万物而不争,此“道”之所用也。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得益于近现代科技的进步与相关理论的出现,总体来看,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第4页;第5页;第27页。

(1)针对原煤仓易堵塞、放仓量极不稳定的问题,在现有方仓锥斗内部四面布置空气炮,利用瞬时高压冲散堵塞原煤,达到原煤顺畅下料的目的。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第4页;第5页;第27页。

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豫乎(其)如冬涉川,犹乎其如畏四 邻,严乎其如客,涣乎其如释,混乎其如樸,沌乎其如浊。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第26页;第5页;第6页。

今本“道大”在“天大”“地大”之前,是就“道”先天地生、创生万物而言的,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逻辑上的一致。老子强调的并非在生成论范畴内“道”的抽象与独立,而是将其融入天地万物中,通过它们来体现“道”的运化,置于天地之后正取“道”寓于天地万物间以发挥其作用之意。可见,简本更符合《老子》的原貌。

“损,减也。”[注] 许慎著,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55页;第99页。 《易》云:“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注] 阮元校刻:《阮刻周易兼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72页;第218页。 人后天所积累的一切物质和思想观念都属“下”,下者,损也;人本身所葆有的真质都为“上”,上者,益也。损下以益上,道之所行也。“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故曰“损之又损”,最终目的是“无为”。“无为”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它并非无所作为之意,而是蕴含着一个不断损销伪我、返归真我的过程。“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当真我回归之时也就达到无所不成的境界,这正是为道者高于为学者的地方。整体观之,“损”看似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实则是一个由“小”而“大”、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过程。“有”而“小”,“无”而“大”,可见返归之道并非退回原点,而是上乘大化。可见,事物返归本真是一个由强而弱、由增而损的过程。具体到修身与治国,则应遵循知足守柔之道。在修身层面上,老子强调知足保和、功成身退。简本曰:

1.和谐的企业氛围是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先决条件。穆尼尔·纳素夫认为:“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人一辈子基本上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在工作中体味幸福,那么他的人生是悲惨的、也是不幸的,如何使他感受到幸福呢?如果上级与下级,平级之间和睦共融,友好相处,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块用,那么就能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又能真正形成团队合力,造就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让广大干部员工在工作中不再藏着、掖着,而是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见解,直抒胸臆;领导干部也要多提倡好的闪光点,少讲一些影响职工士气的话语,激励广大干部员工勇于创新,避短扬长,使人人都想当明星、争明星、做明星。

持而盈之,不若已。揣而群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注]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据悉,青海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着重推进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重点企业和其他规模较大企业缴存扩面,发挥大型企业的典型示范作用。对确有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引导,可在管理人员和有稳定劳动关系的职工中先行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实现全员覆盖。

“持而盈之”,“持”表示一直拿着不放的状态,使所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至盈满。盈满之时,亦即出溢之时,得而复失之时也。故不若及时停止,行知足不欲之道。“揣而群之”,今本作“揣而锐之”,王弼注:“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折,故不可长保也。”[注] 老子著,王弼注:《老子道德经》,古逸丛书景唐写本,第4页。 《老子》第四章有“挫其锐”语,可与此处互映。“金玉盈室”,是“持而盈之”的具体所指。“莫能守也”,则是“不若已”的原因。《说文解字》记载“盈,满器也”许慎著,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55页;第99页。 ,意为使容器满。满甚之,则转为流而失之,故金玉固不可守也。在春秋战国时代,追求富贵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念。老子一反时风,提出富贵而骄,是自遗灾祸,过莫大焉。相反,功遂身退,才是修身保身之道。在此,老子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处理物与我的关系上,特别是“得到”之后应该做的事,即守中有度、知足保和、以“退”为“进”。这是老子在战乱时代得出的求生、益生之道,功成身退也成为世人的人生追求。相比“功成”,“身退”对世人来说更难以达到,它是人摒弃外物、返归真我的过程,与万物行自然周返之道而生生不息融为一体。

在治国层面上,老子强调无为而治。“无为”意味着用弱、守柔、不争,顺应天时、不耗人力、与民休息。简本曰: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将橡胶草胚性愈伤组织按梯度接种至50 mL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在培养悬浮细胞的过程中,定时对培养液进行检测,收集数据,绘制相应的曲线,橡胶草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呈S型曲线,在0~8 d,细胞生长速度缓慢,处于滞后期;在 8~12 d橡胶草悬浮细胞的增长趋势明显上升,处于对数生长期,在12~16 d细胞增长趋势明显下降,处于减慢期,在16~20 d平均生长量保持稳定,处于静止期(图2)。

这是老子运用“道”以治国的具体表现,说明老子笔下的“道”,不是脱离现实、空无一物的抽象概念,而是最终指向人事,观照现实世界。《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注] 杨伯峻编:《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941页。 春秋战国时代,国土分裂,战乱不断,军事力量成为衡量国势强弱的一个首要标准。在此背景下,老子提出“不欲以兵强于天下”,重在养民之力,不以无谓之战伤民赘国。佐人主者,必以“道”辅,不私一己之利。“道”之用在“弱”,以弱用兵,意在“果而已”。《说文解字》记载“果,木实也”[注] 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4页。 ,《论语》曰“言必信,行必果”[注]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01页。 ,谓行之成。此处“果”指杀敌,但达到目的即止,不应无休止地用兵。“‘果’犹现代哲学之‘度’,若及于‘度’,仍骄矜不已,仍逞强不已,则过犹不及。”[注] 刘信芳:《荆门郭店竹简老子解诂》,艺文印书馆1999年版,第7页。 老子强调对“度”的把握,超过“度”就会得不偿失。“果而不强”具体表现为“弗伐”“弗骄”和“弗矜”。“伐”意为夸耀自己。《尚书·大禹谟》云:“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阮元校刻:《阮刻周易兼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72页;第218页。 “果而弗伐”,即战胜而不自我夸耀之意。“骄”意为骄傲,《商君书·战法》曾云:“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注]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9页。 “果而弗骄”,即战胜而不骄傲之意。“矜”原为“”字,今本作“矜”,当为“矝”之形讹。《说文解字》曰:“命,使也。”[注] 许慎著,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页;第163页;第20页。 又:“使,令也。”许慎著,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页;第163页;第20页。 “命”与“令”转注,故“”“矝”相通。《毛诗传》释“矜”为“偏独忧怜也”。《论语·子张》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注]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93页。 这里的“矜”即为“矝”,意为哀怜。“果而弗矜”,即战胜而不自我怜惜之意。只看到自己的伤痛而加以怜惜,却不推己及人,有违人道。以上三者谓为“果而不强”,不强者,乃以一颗包容、良善和谦恭的心对待战争,如此才能走得更远。除了在战争上守“不强”之道,在治国的其他方面也应以“治人事天,莫若啬”为准则[注]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第33页。 。《说文解字》载道:“啬,爱濇也,从来从,来者而藏之,故田夫谓之啬夫。”许慎著,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页;第163页;第20页。 丁原植(1999)云:“‘啬’指一种态度,一种要求,一种把握,一种节制,也就是一种面对‘治人事天’之事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如啬夫般勤奋地种植着、珍惜地节省着,并守护地收藏着。”[注] 丁原植:《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54页。 将“啬”的几个义项包括“节省”“爱惜”“农夫”统一起来,与上述“道”之用“弱、虚、损”相应,指向“道”的深厚蕴涵。

以上就是“道”从有到无、返归其本的动态过程。返归其本,是事物向自身的回归,这个回归的过程不等同于倒退,而是向着至高之境前进。在此过程中,它需要以“弱”和“损”为凭借,“无为”以“无不为”。一方面,老子认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到有是事物的一般发展过程,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天下之母“道”的体现,则在于事物的特殊发展,即由大归小、由强归弱、由有归无。“小”“弱”“无”本身不代表至高之境,而是在返归生命始源的动态过程中脱离了原始的纯稚,走向更高层次的纯熟,从而达到至高之境。另一方面,老子标举“道”的目的在于用世,主要表现在修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小到保身,大到治国,“道”均能给人以有益的指导。于己而言,贵在存身,故不重外物,知足知止而已;于国而言,贵在存民,故兵用不强,事天以啬,顺时任运而已。从抽象的“返”到具体的“返”,老子勾勒出“道”的动态运行之轨——从有到无,返归其本。

黑龙江省龙江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为中小型企业,现有职工370人。龙江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自2002年起开始推行企务公开工作。近年来,该公司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依靠方针为指导,着力在规范、巩固、深化、创新、实效上下功夫。随着企务公开的不断开展,企业民主管理渠道不断拓宽,广大职工建功立业、奉献企业的热情不断高涨,该公司保持长周期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该公司先后荣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

三、结 语

简本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道”进行阐释,深化了人们对“道”的认识,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简本关于“道”的讨论,多立足于“道”本身,很少涉及排斥儒家的内容,其唯一正面论述的内容是:

故大道废,焉有仁义。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第33页。

理解这段话的关键是“焉”,“焉”原“安”字,两者均为影纽元部字,音同相通,而今本无此字。“焉”有三种解释:一为疑问代词,意作“哪里”“怎么会”,整句话的意思是“大道没有了,怎么会有仁义?”将大道与仁义相容,这是违背老子思想的。因为“道”不管是从静态还是从动态来看,都是指向“樸”的,即不假雕饰、纯任自然,是“道”的根本性质。而仁义之属,为人精神品格之修饰,与“道”之“樸”不可能完全相容。故释“焉”为疑问代词是不正确的。“焉”还可解为连词,意作“则”“于是”,与今本文意相合,整句话的意思为“大道被废弃,于是有仁义;六亲不和睦,于是有孝慈;国家陷于昏乱,于是有忠臣”。该意与老子思想相合,当为确解。简本丙组第一节有“信不足,安有不信”之语,意为“统治者缺乏诚信,也就得不到百姓的信任”。这里的“安”读为“焉”,释作连词,与“安有仁义”之“安”是同一用法,进一步说明“焉”作连词的正确性。仁义忠孝是儒家所标举的道德人格,是成为“君子”所必须具备和修养的品质。在老子看来,所谓仁义忠孝君子之风,不过是大道不至的表现。大道不至,意味着“伪”行于人世。仁义忠孝,正是这种“伪”的体现。仁义是大道废弃之伪,孝慈是六亲不和之伪,正臣是邦家昏乱之伪。“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斯恶已”,仁义忠孝是世人所认为的“美”,而对“美”的肯定却建立在丑恶的基础上。人们往往只关注“美”而忽视“美”背后“恶”的存在,这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世人的偏执狭隘之处。

但是,老子并不否定“美”本身,而是认为“美”不能代表人们的终极追求,它只是一个必经的中间阶段,达到“美”之后仍应回望自我、去伪存真、返归朴质。最终无所谓美丑善恶,“和其光,同其尘”,一切都将混沌而纯明,这就是老子所追求的“道”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儒家与道家并非截然相对、势若水火,而是呈现某种包容性。不妨说,儒家是“功成”之道,道家则是“身退”之道,两者共同指向个人的发展,这是儒家和道家包容性的一个体现。儒道互补能成为中国士大夫阶层所追求的人生范式,正基于此。

The Interpretation of “Dao” in the Short Edition of Laozi

JIA Haizeng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 311121, China )

Abstract : The short Guodian bamboo slip edition of Laozi was another important discovery after Mawangdui silk book Laozi was unearthed. In the short Guodian bamboo slip edition of Laozi , the word “Dao” appears in 25 places, which runs through the three groups of bamboo slips, and is a core concept. Around the “Tao”, the short edition of Laozi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nature, state, function and operation law of “Tao” in both static and dynamic aspects, and restores and presents the early ideas of the pre-Qin Taoist. In the static state, “Dao” is primitive chaos and simplicity, whereas in the dynamic state, “Dao” returns to “nothing” from “have” and returns to the true state, which is the highest realm pursued by “Dao”.

Key words :Laozi ; Guodian bamboo slip edition; Dao

DOI :10.3969/j.issn.1671-2714.2019.01.015

收稿日期 :2018-10-17

作者简介 :贾海增,女,山西大同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责任编辑 毛红霞)

标签:;  ;  ;  ;  

《老子》简本之释“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