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后感论文_夏华

读《目送》后感论文_夏华

(肥西县桃花工业园中心学校)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题记

假期又至,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语文教学岗位的一线教师,我们充电学习的大好时期不可辜负。正好有一位女性作家的书早就想拜读,她就是台湾学者龙应台。1984年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响彻台湾大地,同年出版的《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接着出版的《野火集》更是风靡台湾,但是这位作家就在他事业处于巅峰之时,却随着丈夫旅居瑞士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十多年后再回台湾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将台北市的文化事业搞的风生水起,这就是龙应台。

我是一个看书比较讲究意境的人,于是播放了一首轻音乐,在明媚又不耀眼的阳光下,翻开了那本温柔的渐变绿的书。很巧,自己挑的那首轻音乐和龙应台的文字很配,都是带点小清新,轻轻柔柔而又值得去细细琢磨的。映入眼帘的每一个字都值得去推敲。看龙应台的书,我总忍不住想起青春期浮躁的学生们,上课时,一个个像没睡醒的猫儿,心思轻飘的想要飞到天上,却又半眯着眼蜷缩在柔软的窝里。

《目送》是龙应台看着华安小小的身躯,背着一个小小的书包走进小学的门;是她在阴雨绵绵中站在火葬场中对棺木落寞的凝望。是她对有些事情的纠结说再见;也是她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大陆对亚洲对世界某些令人愤懑的事目送离去。

代序的那篇《你来看此花时》,可能是我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一篇。词藻并不华丽,平平淡淡的,然而平淡是真,虽然每个字都很寻常,但龙应台的笔将它们组合成了拥有自己特色的文章。我喜欢她文笔里的不慌不忙,喜欢她文字中的默然回响,喜欢她笔下一帧一帧的落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最喜欢的,是她那让所有人都有共鸣的人生态度。

“我”看见了早晨阳光里的老婆婆;“我”看见了诗人周梦蝶的脸;“我”看见了这时间的风景。“我”看见的每一瞬间,都是美丽而独特的。龙应台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告诉我:每一个被你眼睛捕捉下来的,都是风景,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

那篇《雨儿》,是龙应台给母亲写的文章,母亲有点老年痴呆,已记不得龙应台是谁,不清楚她的雨儿什么时候回来看过她。雨儿带她“台北一日游”,她搭着捷运,一路樱花照眼,窗外流荡的风景在她那已不清澈的眼眸中扫过。龙应台拍照片时才发现,自己的母亲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每个妈妈,都曾有过芬芳年华。

我挑的只是仅仅几个片段,但是龙应台的每一个片段里,都蕴含着或大或小的人生道理。那些道理没有文绉绉到需要你咬文嚼字,但也并不是打眼一过就能看得出来。

有时看着她的书会后悔,自己怎么没有对母亲再好一点。也想到我的好多学生家长对我诉苦。孩子一点都不听话,偏跟大人对着干。可能这些家长也要跟我一样,多看看教育类的书了。联想到平时与孩子们有意无意时聊的话题,他们的一些苦恼:“不知道是因为什么,最近的我总是有点浮躁。不想听父母的话觉得他们太啰嗦;不想做父母让我们做的事,觉得父母的话不起作用或是嫌他们的思想不够前卫。”只是我们在发火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曾经的她们,也是会和父母顶嘴的学生。岁月不仅在她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也在她们的心里留下了纹路。她们不能无所顾忌的去和朋友出去玩,因为她们得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她们不敢为了自己再拼一把,热血一把,因为已经没有年轻作为资本给她们挥霍了。所以我亲爱的同学们,不要再怪自己的父母和你没有共同语言或管你太严,她们只是不希望你再承受一遍她们已经承受的苦。

龙应台的书值得反复的阅读。第一次读,龙应台的文字和她笔下那些场景让人惊叹和迷醉。第二次读,龙应台字里行间蕴含的人生道理令人深思。第三次读,你会代入龙应台的情感,感受另一个世界的为人处事。

阳光逐渐刺眼,我放下书,起身出了书房。一缕阳光洒在渐变绿的封面上,岁月静好。

论文作者:夏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读《目送》后感论文_夏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