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思两厢愁论文_朱丽珍

一种相思两厢愁论文_朱丽珍

——普通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朱丽珍 江西省赣州三中 341000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泳,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当属此类。

一、入境(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播放歌曲《千里之外》:“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柳永也曾说过“多情自古伤离别”,但是在座的大部分同学可能并没有深刻体会过离别之情,当然有些情感或许是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去经历的,这就是我们阅读的原因:品味人生百态,丰富我们的情感和经历。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去感受、体会这种分别之情,请大家欣赏《涉江采芙蓉》(播放朗读)。

二、品文(反复诵读,发挥想象)

1.想象画面

给两分钟时间同学们泛读诗歌。下面,我请三位学生背诵诗歌,请你告诉大家,读了这首诗之后,脑海中浮现出哪些画面,能否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诗歌需要发挥想象、充分联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请大家想象一下:“那时……那地……那人……”

2.品味意境

虽然诗歌只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些画面和片段,但是我们总觉得主人公一定有话要说,这里面一定有故事!这就是诗歌营造出的意境——含蓄不尽,余韵悠长。

如此静谧美好的画面,如此高雅含蓄的意境,就请同学们饱含情感把它大声朗读出来!

三、赏情(教师质疑,引导诗情)

1.情感把握

可是如此美好的画面与景色传达出的情感却是怎样的?

——“忧伤”(诗歌的诗眼)。

为什么而忧伤?

“同心而离居”,因为相思。

为什么我说是相思而不是思念呢?相思是相爱的两个人互相思念对方,是双向性的;而思念是一个人想念另一个人,是单向性的。诗歌涉及到两位主人公,他们是“同心”却分隔两地的,所以都在相思,都因相思而忧伤。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分离最是使人黯然。但又有句话说得好,“小别胜新婚”,“距离产生美”。如果仅仅是短暂的分别,会让主人公叹息忧伤以至于终老?

——不会。所以这种离别是不知归期的。可能同学们又要问了,他去做什么了?为什么不回来呢?这就需要大家了解时代背景。

2.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官僚垄断。在这种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读书人为了谋求前程,背井离乡,“亲戚隔绝,闺门分离”,一生漂泊,奔走交游,但往往一事无成,空落得一身尘土、无尽乡愁!

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还在苦苦地等待、痴痴地守候,宁愿忧伤终老。同学们还看出来什么?

——情深挚笃!正因爱之深,才会思之切。这种情是苏轼“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忆”的执着,是晏几道“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的痴缠,是顾夐“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的心心相惜。然而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像所有的爱情悲剧一样,主人公彼此深爱着对方,却不能长相厮守。人世间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此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是诗人饱经生活的波折和相思的煎熬之后发出的无奈至极的一声叹息。

请同学们把这种无奈的忧伤之感读出来。(再次齐读)

四、悟法(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到此,细心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了:这首诗到底是谁写的呀?作者不同,诗歌的性质就不同:如果是女主人公写的,那这就是一首闺怨诗;如果是在外的游子写的,那就属于游子思乡怀人诗。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想法。

明确: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作者们大抵属于中下层文士。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 ,因而把一个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从表面上看起来,本诗是在描写思妇对在远方的丈夫的思念,事实上却是诗人借思妇之口表达了他对于故乡的思念。

2.这种手法就是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对写法”。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别人,却说别人思念自己。这也是《涉江采芙蓉》的高妙之处,通过假借思妇的口吻,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表达的情感也更加丰富、深沉。

3.拓展练习: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表达对妻儿的思念之情,是从什么角度落笔的?

五、拓展(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合理发挥想象,把本首诗拓写成一篇小小说,字数600字左右。

论文作者:朱丽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8

标签:;  ;  ;  ;  ;  ;  ;  ;  

一种相思两厢愁论文_朱丽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