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记”中“闲情赋”的地位_闲情赋论文

论《闲情赋》在陶集中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闲情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陶渊明的《闲情赋》,填补了陶集中没有爱情描写的空白,表现了陶渊明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男女爱情的不可多得的名篇佳作。在陶集中占有显赫的位置。

这样一篇表现陶渊明至性真情的作品,因为它冒犯了封建礼教,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一派对它进行攻击、诋毁,萧统在给陶渊明编辑集子时,就对它大加贬斥,从此时起对此赋持攻击态度的代不乏人;另一派以苏轼为首对它进行了曲解,曲此持歪曲观点的亦大有人在。以萧统为代表的“无寄托派”与以苏东坡为首的“有寄托派”,展开了激烈论争。这两派论争的作用是一个──降低了《闲情赋》的社会影响,减少它的重大意义;甚至想将它纳入“忠君”的道路。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闲情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建国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对它的影响与意义仍然认识不足:绝大多数的文学史上给陶渊明立专章讲述。对众多篇目分析甚为详尽,但对《闲情赋》却只字未提,即使个别的文学史家说到了它,也是一笔带过;当代人“古代文学选本”,也是多数不选此赋,就是选到它的书,剖析之时也大都受到史书上有寄托派的影响,放过对男女情爱细腻、委婉美文的赏析,去四处寻觅它的寄托的所在。总之《闲情赋》被冷落了,没有提到它应有的地位。

在封建社会里,鉴别作品的好坏,首先是看它是否符合封建礼教、统治阶级的道德意识。《闲情赋》无视封建礼教,张扬了人性与个性,大胆直白地透露出对女性倾慕与炽烈追求,闯入了禁区,违犯了大忌。

有一位佳人不但长得非常美丽,而且具有高洁的品德:“旷世以秀群,倾城之艳色”,“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神仪妩媚,举止详妍”;“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诗人一见钟情,魂魄已被她摄去。他想方设法和这位美人结百年之好,想自己贸然去向她求爱,但又怕唐突失礼;想求凤凰为媒代他去求婚,但又怕凤凰延误时间落在他人后面。想来想去没有万全之策,他心乱如麻,惶惑不宁,已达到魂不守舍的地步。

情感是托浮想象两翼的空气,诗人情感的狂涛怒卷,促使想象自由翱翔:“愿在衣而为领、愿在裳而为带、愿在发而为泽、愿在眉而为黛、愿在夜而为烛、愿在竹而为扇、愿在木而为桐”。只要能达到与美人一刻也不分开的目的,他情愿化做美人身上的带、领、泽、黛,身旁的席、手中的扇、脚上的鞋……。此时诗人的情感不可遏止,达到如痴、如醉、如狂的地步。

每种愿望都不可能达到永不分离的目的,“考所愿必违”时,诗人痛苦万分,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徘徊于南林之中,只要能够看上她一眼也是一种巨大安慰。他盼望着、期待着,结果又与愿相违,连她的个影子也没有见到。彻底灰心了。只好迈着沉重的步子朝来路走去,头脑中一片空白,木然地朝前走着,不知要到哪里去。一路映入他眼帘的是:枯黄离枝的树叶发出燮燮声响、归窠孤鸟唱着凄楚的歌、寻求配偶的那个独兽再没见它回来。一幅深秋的肃煞景象,一片孤独凄凉的场面,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失败,加重了痛苦的感情。当他想到人生易逝的年华,一年又将过去,青年时代转眼就要消失掉……想到这里,悲痛将诗人吞没掉了。

思念美人而不可得,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被愁绪熬煎着,睡不着躺不住,只得披衣下地在屋里踱步,里出外进的走动。忽然听到如泣如诉的笛声,诗人立刻想到这笛声是从她那里传来的,她就在附近。由笛声可以听出她也是充满着苦闷、凄怨。于是再度产生向她求爱的愿望,托行云向她表白自己的心迹,行云根本不理睬他的请求,飘然远逝,再一次遭受失望打击。路路断绝,相见无由,更不用说相结永久之好。此时他巳醒悟到“徒勤思以自悲,终阻山而带河”,只好强压思慕之情,克制痛苦心绪,“寄弱志于归波”。

《闲情赋》作者体会深刻细致,写得感情充沛、真挚动人。如写思念美人情绵绵,意切切,一波三折,荡气回肠;写美人仪态、美貌只用廖廖数语把美人楚楚动人的神态及内心世界,合盘托出了。明杨升庵说:“陶渊明《闲情赋》‘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曲尽丽情,深入冶态。”①特别是写他追求美人失败后的复杂心的绪时,“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令人叫绝;写思念而不得见时丧魂失魄的样子,“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再确切不过了;写徘徊南林所见景物,达到了情景交融高度和谐的程度。陶渊明真不愧为写景抒情的大手笔。《闲情赋》的语言与其他诗文使用的语言迥然相异,由此亦可证明大作家绝非一种笔墨与风格。

《闲情赋》抒写情怀酣畅淋漓,情真意切,使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们深感震惊。在惊定之后,采取了断然措施:诋毁、攻击和篡改、曲解。

诋毁攻击派,第一个站出来的是昭明太子萧统,他说:“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风一者,卒无风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②在这位太子看来此赋无寄托无讽谏,根本就不应该写它,结果成了陶集中的瑕疵!他还大为陶渊明惋惜感慨了一番。清代方东树说:“昔人谓正人不宜作艳诗,此说甚正,……如陶渊明《闲情赋》,可以不作。后世循之,真是轻薄淫亵,最误子弟。”③他说得更加悚人听闻,简直把陶渊明看成了千古罪人,遗害无穷矣。杨升庵还说得客气一点:词人之赋丽以淫,但最后也没有脱离开一个“淫”字。由攻击派对《闲情赋》的评价,可充分看清他们对它的咬牙切齿的憎恨态度。这些封建礼教严重的人们,他们永远也认识不到《闲情赋》的伟大意义;及它在文学史上、陶集中的地位!歪曲派,是由宋朝苏东坡开始的,他认为“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讽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④东坡此议论一出,和者甚众,他们都同意赋中,有着深刻的讽谏寄托意义。把《闲情赋》比喻成屈原的《离骚》、《诗经》中的某些篇什。

此赋托寄深远,合渊明首尾诗文思之,自得其旨。……或云此赋为睠怀故主作,或又云续之辈虽居庐山,每从州将游,渊明思同调之人而不可得,故讬此以送怀。如东坡所云……

明张自烈辑《笺注陶渊明集》卷5.

闲者防闲之义,与閒字不同。其赋中“愿在衣而为领”十段,正脱胎《同声歌》中“莞草衾帱”等语意。而吴競《乐府题解》所谓“喻当时七君子事君之心”,是也。《诗》曰:“讬言以指西周盛王”,如《离骚》“怨美人之迟暮”,亦以美人目其君也。此赋正用此体。昭明太子指为白璧微瑕,固为不知公者;即东坡以为《国风》好色而不好淫,亦不知其比讬之深远也。”

清邱嘉 《东山草堂陶诗笺》卷5.

《闲情赋》,渊明之拟《骚》。东坡云:“晋无文,惟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予亦曰:晋无文,惟渊明《闲情》一赋而已。乃昭明谓为白璧之瑕,不但与所选宋玉诸赋自相刺谬,且以闲情为好色,则《离骚》美人香草,湘灵二姚,鸠鸟为媒,亦将斥为绮词乎?《国风·关睢》,亦当删汰乎?”

清陈沆《诗比兴笺》卷2.

持此种观点的不下二十几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这一派是采取篡改陶渊明的原意,曲解此赋来达到他们维护封建道德意识的目的。

两派的争论,就其出发点来说都错了,但就此赋有无寄托来说,我们认为萧统为代表的无寄托派是对的。苏轼派说《闲情赋》寄托着陶渊明忠于晋室之情是错误的。我们都知道,陶渊明少有大志,想干一番事业,但他生不逢时,随着出仕的失败,阅历加深逐渐认清了东晋王朝政权的腐败与黑暗。终于横下一条心挂官归田,从此便与东晋政权一刀两断,决不再仕。这是在刘裕篡权前十好几年前的事,说他忠于晋室是没有道理的。陶渊明受《老子》、《庄子》的影响,受魏晋时代盛行起来的非君观念的影响,君臣观念较淡薄。阮籍说:“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⑤陶渊明受到这些观点的影响,辞归后逐渐成为一个无君论者,他曾设想过一种无君无臣无剥削的社会制度:“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⑥到此时他已经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了。这就足以证明说他忠于晋朝是错误的。他们根本不了解陶渊明的为文与为人。

有的论陶者或许搬出陶渊明的《述酒》来证明他忠于东晋王朝。我们说《述酒》一诗是他用来揭露刘裕的心黑手辣,同情弱者的表现。以往篡权者如魏代汉、晋代魏都都没有将废掉的君主杀掉,刘裕则不然,晋恭帝拱手将玉玺奉送给他,并说二十年前皇帝的宝座就应由刘裕来坐了,就是这样刘裕还是不放心,次年把废掉为零陵王的恭帝给杀死了。刘裕赶尽杀绝的作法,激怒了陶渊明,于是就写下了《述酒》一诗。不只《述酒》,就在陶集中很有几篇诗作,也均为他同情弱者、反抗强暴的心声。其中没有忠臣报主的成分。

有比兴寄托派的论家们,往往拿屈原的《离骚》和《闲情赋》相比,说陶渊明效法屈原,以“美人目其君”手法完全相同,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我们只要稍微注意就可以看出《离骚》篇章结构、反复强调的内容,与屈子的一生经历、思想情怀,和他以前所处的地位,与《闲情赋》以及陶渊明的思想、经历、所处地位大不相类,屈原在诗中多次直呼:楚怀王不察他的忠情,他的拳拳忠心一眼可见;陶在《闲情赋》中始终眷恋着他的美人,一字不提忠君。这还不能得到确切证明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分明可看出:这两派都带着阶级偏见读《闲情赋》,尽量想法贬低它的地位,消除它的影响。他们的这种作法是徒劳的,广大人民依然把它当成描写男女情感的好用品来阅读。

或许有的人要说:东晋南北朝时代,色情诗一度泛滥,没有遭到批评与攻击,两派为什么唯独对《闲情赋》,进行攻击与曲解呢?我认为主要是他们对陶渊明一开始就有误解。陶渊明在他那个时代,不是以诗出名的而是以人品出名的,被时人所崇拜的。这从他的朋友颜延之给他写的《陶征士诔》中可以看出,对他人格大加赞扬,却不提他的诗文。从此以后,他们就把陶渊明看成了出则管仲、乐毅、诸葛亮;退则伯夷、叔齐、商山四皓。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把他看成是封建道德观念的化身,再到后来有的人甚至把他看成温、良、恭、俭、让的“完人”。从此他们拿被他们理想化了的陶渊明来衡量他的行为与作品。就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人,怎么能够写出被封建道德观念视为禁区的男欢女爱呢?封建社会中从来就大讲:“男女授受不亲”,“世目情语为伤雅”,写这种内容的作品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陶渊明居然写出了《闲情赋》,这和他们心目中的陶渊明反差太大了,他们不敢想、不敢承认,于是就想出了逃路来──想法去找寄托(寄托派的想法)。这篇情真意切《闲情赋》就这样被他们凌迟了,在它上面涂上封建道德的油彩,罩上忠君的道道光环。使后世读者在这种思维定势中去想象、去认识,所以很难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了。

陶渊明是一个于实现自我、表现自我,同时还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他在思想上受到阮籍等人蔑视礼教的影响,在创作上受到民间文学《子夜歌》坦率诚挚地表达爱情的影响,写出了这篇惊世骇俗的《闲情赋》。这篇赋无论是在陶集中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和曹植的《洛神赋》、汉末的《孔雀东南飞》媲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将永远在中国文学史上闪闪发光。

《闲情赋》为什么能在陶集中占有如此重要地位呢?主要原因有:

首先《闲情赋》表现了人间的至性真情,展示出人性的威力,竖起了一面反封建礼教的大。就这篇短赋,惊得封建卫道士们目瞪口呆,然后就是大肆攻击、竭尽全力歪曲,这在前边论述两派论争时已讲过,这里不多说。值得一提的是萧统,他在给陶渊明编辑集子时,在序言中狠狠攻击了一气之后,仍然不解气,于是在编辑《文选》时干脆就没有选它。鲁迅先生对此很有反感,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萧统的这种卫道面孔:“即以《文选》为例吧,没有嵇康《家诫》,使读者只觉得他是一个愤世疾俗,好象无端活得不快活的怪人,不收陶潜《闲情赋》,掩去了他也是一个既取民间《子夜歌》意,而又拒以圣道的迂士。”⑦鲁迅还提出了《闲情赋》就是大胆表现男女之情的作品:“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摇身一变,化为‘阿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己说因为‘止于礼义’,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⑧

在封建社会里也有人看出《闲情赋》的反封建礼教的用意,如唐朝司空图,他说:“不疑陶令是狂生,作赋其如有定情。”在封建士大夫出身的文人看来,描写男女爱情闯入禁区,说陶渊明为“狂生”这就难能可贵了。陶渊明应引为知己。

其次是《闲情赋》在艺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此赋对男女爱情大胆泼辣、生动细腻的描写,对后世写男女之情的作品有深刻影响,提供了丰富经验。杨升庵说:“陶渊明《闲情赋》‘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曲尽丽情,深入冶态。裴硎《传奇》、元氏《会真》,又瞠乎其后矣。”⑨他只提到了裴硎和元稹,其实《闲情赋》在历代文学家中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真可谓衣被作家非一代也。

《闲情赋》在语言艺术风格上也很有它的特色,迥异于陶集中的其他诗文的风格。众所周知,陶渊明在运用语言上朴实无华、清新自然,他把农村景物、农田劳作、农村生活引进了他的诗章,抒写这些内容,他所使用的都是些农夫村妇所熟悉的语言,有时还把农民的口头语言直接置于诗中。此赋中的语言,适应其内容的需要,一改其语言风格的常态──缠绵悱,富丽华美,柔婉多姿。在前边论述《闲情赋》所写内容时,已经提到过,这里不再赘述。

再次是《闲情赋》填补了陶集中,没有爱情描写的空白。陶集中不乏各个方面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关于爱情描写这是仅有的一篇。如他孝敬慈母之情、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对待弟、妹的手足之情,都写得那样真诚感人。通过此赋,使我们感到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在他的胸膛中跳动着一颗执着追求坚贞爱情的心。同时也使人们深刻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比一般人更深沉的情感的人,从而也证明了说陶渊明整天飘飘然、不食人间烟火的论调是多么不符合实际情况。

就这样一篇情美、文美的《闲情赋》,被封建主义的泥沙遮蔽了光彩达一千五百年之久。建国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对此赋重视也不够。正当对陶渊明研究全面展开的时候,林彪江青等人开始提倡灭绝人性的文艺路线,后来一直搞到禁止写“家务事儿女情”,也就没有人敢从男女情爱方面去研究了。在文学创作没有禁区、全国人民思想大解放的今天,《闲情赋》拂去尘埃显露其真实价值的时候到了。

注释:

①《升庵诗话》卷3。

②《陶渊明集序言》。

③《续昭昧詹言》卷8。

④《东坡题跋·题〈文选〉》卷2。

⑤《大人先生传》。

⑥《桃花源记》。

⑦《鲁迅全集·选本》第7卷,第131页。

⑧《鲁迅全集·题未定草(六)》第6卷,第336页。

⑨《升庵诗话》卷3。

标签:;  ;  ;  ;  ;  

论“陶记”中“闲情赋”的地位_闲情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