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T管周围胆漏6例诊治

胆总管T管周围胆漏6例诊治

一、胆总管T管周围胆漏6例诊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谈义政[1](2021)在《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对比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序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T管引流与一期行LCBDE+LC+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手术治疗的95例胆总管结石合并Ⅱ级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PTGD分为一期手术组(LCBDE+LC,n=45)和二期手术组(PTGD+LCBDE+LC,n=50)。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先给与抗炎等基础治疗,一期手术组患者,24h内行LCBDE+LC+T管引流,二期手术组首先行PTGD,3日后行LCBDE+LC+T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PTGD前与PTGD 3天后检查/检验结果,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总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41.71±12.43/40.1±9.47)岁、性别比(男/女,20/25、22/28)、基础病及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GD前与PTGD3天后检查/验结果显示:PTGD 3天后与PTGD前相比,ALT、直接胆红素分别从 63.22±27.84U/L、53.62±48.38umol/L 降至 50.78±22.38U/L、31.36±36.07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肝功能好转。体温、IL-6、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从37.47±1.13℃、61.44±20.31ng/L、10.85±4.24×10^9/L、0.73±0.08、降低至 37.01±0.67℃、30.36±21.12ng/L、8.70±3.16×10^9/L、0.69±0.07,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全身炎症好转。PLT、PT分别从88.65±40.1 × 10^9/L升至186.54±54.63×10^9/L、14.21±1.34s 降至 12.37±1.0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凝血功能好转。胆囊长径从10.02±2.04cm减至6.44±0.9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胆囊壁厚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一期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是127.72±14.2min、78.12±21.64mL,二期手术组分别是58.40±11.96min、30.29±8.94mL,二期手术组显着低于一期组(P<0.05),此外,中转开腹率,一期手术组有8例(17.8%)中转开腹,显着高于二期手术组2例(4%)(P<0.05)。一期手术组患者的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分别是20.62±1.98h、30.03±4.61h、34.85±3.08h、10.63±1.03d、14243.47±1557.58 元,二期手术组分别是13.78±1.79h、25.94±4.02h、32.4±3.47h、7.52±0.56d、12891.88±1498.28 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一期手术组腹部切口感染和胆漏分别为6例(13.3%)、5例(11.1%);二期手术组腹部切口感染1例(2%),无胆漏发生,一期手术组大于二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残余结石率、胆管损伤分别为:一期手术组为2例(4.4%)、1例(2.2%);二期手术组则未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一期手术治疗相比,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Ⅱ级急性胆囊炎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腹部切口感染,胆漏及中转开腹率低,同时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方式。

叶伟恒[2](2020)在《腹腔镜模块化胆总管探查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应用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模块化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评估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的作者团队共收治了21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均成功同期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其中95例接受常规LCBDE为常规组,121例接受模块化LCBDE为实验组。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远期复发率等。统计数据并用SPSS 13.0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进行LCBDE,无中转开放。实验组的手术时间(120.12±46.11 min)明显短于常规组(158.36±44.5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2,P=0.000);实验组的术后引流量(73.71±78.16 ml)明显少于常规组(119.54±152.6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5,P=0.009);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中转开放、结石复发病例。结论模块化LCBDE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有效地缩短了手术时间,呈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为今后开展此类手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陆思远[3](2020)在《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自建库来至2019年11月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所有文献资料,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最后保留89家单位89篇文献,共578例患者资料。使用Excel记录原始数据,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有258例可明确性别,男:女=1:1.5。有29例可明确具体年龄,平均(43.0±13.5)岁。有213例可明确原发病,67.14%为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有156例可明确术中情况,76.28%的患者术程顺利或难度不大;2.43家单位中,有二级单位15家、三级单位28家,迟发性胆漏发生率分别为0.073%和0.056%。迟发性胆漏总体发生率为0.060%,经年校正发生率与手术总数间存在相关性(rs=-0.794,P=0.000);3.有2.77%的患者可明确诱因,多为饮食相关因素;有65.74%的患者有腹痛症状,其余表现为黄疸0.69%、腹胀11.94%、腰背部疼痛0.17%、经引流管引流出胆汁0.69%、腹腔包裹性积液4.33%;4.胆漏平均诊断时间(7.89±6.21)天。60.1%的患者经B超+腹腔穿刺诊断,其次为ERCP及其联合方式22.5%、手术探查方式14.8%。有7例出现误诊,误诊率1.21%;5.有443例可明确胆漏类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43.57%、胆囊管漏19.64%、副肝管漏3.16%、右肝管漏9.93%、肝总管漏13.09%、胆总管漏10.61%;6.有354例可明确胆漏原因,迷走胆管损伤50.28%,肝外主胆道热损伤35.88%,胆囊管残端缺血坏死3.95%,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3.11%,结扎夹脱落、移位2.82%,肝外胆道变异3.95%;7.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类治疗(37.20%)、介入类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14.36%)、联合治疗(41.70%)(即以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间两者或三者联合);76.68%的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90.80%的胆囊管漏以手术类治疗和联合治疗为主;副肝管漏、右肝管漏、肝总管漏及胆总管漏以手术类治疗方式为主,分别为85.71%、63.64%、63.79%及55.32%;8.有418例患者已知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介入类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11.333,P=0.003),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天、14.00天及12.60天,介入类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和手术类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分别为P=0.002,P=0.033)。在手术类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开腹与腔镜手术方式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0.950,P=0.330);联合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手术联合介入的治疗方式与微创联合内镜的治疗方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602,P=0.058)。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分析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93.280,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小于0.05),平均秩次分别为97.27、123.56、43.24;胆囊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22.065,P=0.000),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平均秩次分别为16.85、38.17;右肝管漏、肝总管漏中治疗方式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2.359,P=0.125;H=2.932,P=0.231);胆总管漏中手术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5.461,P=0.019),平均秩次分别为14.68,8.32;9.有95例可明确漏口大小,平均(3.48±1.45)mm。胆漏类型与漏口大小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8.017,P=0.091),漏口大小与住院时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LC术后迟发性胆漏多发于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的中年人群;2.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低,总体为0.060%;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与LC手术总数具有负相关性;3.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原因以迷走胆管损伤及肝外主胆道热损伤为主,其余原因包括胆道缺血坏死、结扎夹脱落移位、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肝外胆道变异;4.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类治疗、内镜治疗、微创治疗及以上方式联合治疗为主。

彭雄兵[4](2020)在《预置斑马导丝在LCBDE术后拔T管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将斑马导丝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术后 T 管拔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三病区所完成的LCBDE术后T管拔除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研究对象330例,在医师与患者及家属详细沟通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及其家属意愿非随机分为常规组(180例)与斑马导丝组(150例),就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T管窦道缺损状况、术后第一天主要实验室检测指标(白细胞、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白蛋白)、再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时间:斑马导丝组为(21.93±10.32)min,较常规组(23.34±11.02)min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管窦道发生缺损情况:斑马导丝组为4例(2.6%),较常规组9例(5%)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斑马导丝组(6.82±1.96)10^9/L,较常规组(7.23±3.45)10^9/L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血清总胆红素(serum total bilirubin,TBIL):斑马导丝组(17.52±5.59)umol/l,较常规组(18.24±6.01)umol/l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斑马导丝组(27.87±10.92)IU/L,较常规组(28.94±10.76)IU/L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斑马导丝组(27.13±10.74)IU/L,较常规组(26.42±11.25)IU/L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斑马导丝组(39.01 ±4.98)g/L,较常规组(39.38±5.21)g/L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手术率:斑马导丝组再手术0例(0%)较常规组7例(3.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斑马导丝组(5.24±1.86)天,较常规组(4.97±2.45)天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斑马导丝组(5.12±1.34)千元,较常规组(4.68±2.27)千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马导丝应用于LCBDE术后拔出T管是安全、可行的,能够提高拔管后胆道镜诊疗的操作效率,便于胆漏发生后的再次置管,有效避免胆漏的进一步发展,降低拔管后的再手术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段鑫鑫[5](2020)在《单期LC+LCBDE与两期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胆石症是普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成人中的发生率为10%-15%。根据结石所在的部位,可以分为胆囊结石和肝内外胆管结石,其形成与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代谢因素、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手术方式是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但存在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等缺点,正逐渐被微创的方法所取代。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总管切开取石的同期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革新,使用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的序贯式治疗,也为病人带来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最常用的微创手术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另一种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阶梯式治疗。但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单期的LC+LCBDE与两期的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9年9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将进行单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患者作为LC+LCBDE组,共84例。将进行两期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ERCP/EST+LC组,共8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净石率、腹腔引流管放置情况、术后恢复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在LC+LCBDE组中有76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0.5%,有6例(7.1%)中转为开腹胆总管探查。在ERCP/EST+LC组中有71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为87.7%。ERCP/EST+LC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腔引流管放置例数、术后恢复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以及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等方面,均优于LC+LCBDE组。LC+LCBDE组在手术次数、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以及患者整体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ERCP/EST+L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残石率以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期手术(LC+LCBDE)和两期手术(ERCP/EST+LC)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方式,两者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是单期治疗在缩短住院时间和节约成本方面更优。

陈雨航[6](2020)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及诊治方法:通过网上查阅大量文献及相关书籍,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37例行LC并发BDI患者一般资料,探讨BDI相关危险因素,结合其损伤时间、损伤类型、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分析LC致BDI相关危险因素,将本研究37例胆道损伤患者作为BDI损伤组,我院随机抽取的行LC后无BDI损伤患者53例为对照组,行单因素分析后,结果示性别、年龄、既往肝硬化与BDI无统计学差异(P>0.05)。胆囊病变状态(62.2%vs33.9%,P=0.008)、胆囊壁厚度(75.7%vs30.2%,P<0.001)、解剖变异(35.1%vs11.3%,P=0.006)、Mirizzi综合征(21.6%vs3.8%,P=0.008)、术者经验(81.1%vs32.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纳入多因素分析后,结果提示,胆囊病变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术者经验(OR=0.055,P<0.001)、合并Mirizzi综合征(OR=11.302,P=0.02)、解剖变异(OR=8.477,P=0.011)、胆囊壁厚度(OR=11.03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37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0.5岁。12例为术中发现,其中2例胆囊床迷走胆管损伤行迷走胆管缝扎;4例胆管壁损伤行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3例胆总管横断伤行胆管端端吻合术+T管引流术;1例胆管壁损伤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右副肝管误夹闭行右副肝管肝总管端侧吻合+T管引流;1例右副肝管开放性损伤行右副肝管缝扎术。25例为术后发现,其中1例胆囊管残端漏行开腹结扎胆囊管残端;1例胆囊管残端漏行保守治疗;4例迷走胆管损伤行保守腹腔置管引流;4例胆管损伤实施胆管端端吻合术+T管引流术;13例胆总管损伤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肝外胆管狭窄行介入治疗。结果,术后发生胆道狭窄6例,1例再次行介入治疗,另5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手术,术后随访满意结论:1.胆囊壁增厚、解剖变异、术者经验以及存在Mirrizzi综合征是LC致BDI的相关危险因素,要求术者术前准确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必要时中转开腹才能有效避免BDI的发生。2.MRCP对于BDI的临床诊断极为重要,能显露完整的胆管树,有助于BDI的诊断及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3.术中是BDI最佳治疗时机,胆管原位吻合(胆管修补、胆管端端吻合)是术中诊断BDI首要考虑的治疗方式,要求术者准确评估损伤范围及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后,可获得较好疗效。4.Roux-en-y手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治疗BDI疗效较为肯定的术式,但也需要足够的手术技巧同手术经验,才可有效避免吻合口的再次狭窄。5.BDI的介入治疗目前疗效尚不确切,但在部分无法耐受手术的危重患者中,可起到临时治疗作用,为后期治疗创造条件。

柴乃俊[7](2019)在《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原因及治疗决策,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临床中心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肝胆外科手术后出现胆漏并发症的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1、2、3、4、5组;同时按观察组各组相对应手术方式随机选取99例肝胆外科术后无胆漏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1、2、3、4、5组;通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胆漏原因,探讨治疗方法。结果:观察1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32例,观察2组(正常拔除T管后胆漏)12例,观察3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手术+T管引流术/胆管一期缝合术后早期(<6d)胆漏)11例,观察4组(胆肠吻合术后胆漏)11例,观察5组(肝切除术后胆漏)7例。观察1-5组与对照1-5组相比较胆漏的发生与年龄、性别、BMI、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1组和对照1组相比较术前CRP、Hb、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2组与对照2组相比较T管长度、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2-5组与对照2-5组相比较术后ALB、TBIL、DBIL、Hb、WBC、NEUT%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内科治疗(抗炎、奥曲肽或生长抑素、止痛、抑酸、营养支持、维持电解质平衡等)的前提下,单纯性腹腔引流治疗17例,占23.3%,13例治愈,治愈率76.5%;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治疗18例,占24.7%,16例治愈,治愈率88.9%;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治疗15例,占20.5%,15例均治愈,治愈率100%;PTCD+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治疗8例,占10.9%,8例均治愈,治愈率100%;ERCP治疗1例,占1.4%,治愈率100%;ENBD治疗4例,占5.5%,4例均治愈,治愈率100%;经保守治疗1周无好转,行二次手术治疗10例,占13.7%,9例均治愈,治愈率90%。结论:1.患者的一般状况包括性别、年龄、BMI、肝功能Child-Push分级不是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必然因素,手术技术、围术期管理与胆漏有直接关系;2.胆漏患者部分实验室检验结果随胆漏并发症的发生而出现异常,但无法给予临床预警信号;3.ERCP、MRCP、PTCD引流管造影、T管造影和引流胆汁量是判断胆漏位置和严重程度的有效方法;4.应用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PTCD、ERCP、ENBD等方法治疗胆漏安全、有效;5.胆漏的发生以手术技术等主观因素为主,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是减少胆漏发生率的关键。

翁方泽[8](2019)在《LTCBDE与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对比及应用经验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经胆囊管途径行胆总管探查取石(Laparoscoic tr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TCBDE)与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总结两种术式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优缺点,探讨其临床应用经验,为临床医师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提供部分心得及依据。方法:根据病例筛选标准,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要求的经腹腔镜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手术方式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其中36例行LTCBDE手术(术前均完善相关物理检查,有经胆囊管取石的可行性)其中5例因取石困难,胆管炎症较重等原因中转为LCBDE手术并留置T管引流,剩余31例病例纳入试验组,另有79例患者行LCBDE手术,通过随机表方法选择其中31例纳入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疼痛评分、留置肝下引流管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利用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LTCBDE组患者年龄及胆总管直径稍小于LCBD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术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对照组及试验组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死亡及二次手术病例。试验组31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胆管探查阴性,4例因结石较大难以取出以及经胆囊管难以探入胆道镜等原因而采取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微切开取石,术中均一期缝合胆管,其余病例均成功经胆囊管途径完成探查取石。该组29例患者留置肝下引流管,另有2名患者因Oddi括约肌收缩功能良好,胆管壁较光滑,术后未留置引流管。本组中1名患者术后出现胸腔积液。LCBDE对照组31例患者均成功在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所有病例均常规留置T管及肝下引流管,术后出现胆漏1例,结石嵌顿残留1例,T管处皮肤腐蚀破溃1例。两组患者均无术后胆道出血、腹腔感染、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出院。比较LTCBDE试验组及LCBDE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40.16±49.52)分钟和(136.06±37.11)分钟,两组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病例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81±10.58)ml和(46.29±16.00)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出结石个数LTCBDE组(2.93±2.37)个,LCBDE组(3.90±2.57)个,取出结石最大直径,两组分别为(0.42±0.13)cm和(0.78±0.37)cm,对于取出结石个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石取出直径上LTCBDE组明显小于LCBDE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55±2.06)天和(8.16±1.68)天,携带肝下引流管时间分别为(5.03±2.26)天和(8.13±2.45)天,住院费用分别为(3.03±0.69)万元和(3.38±0.51)万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TCBDE组优于LCBDE组。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1.84±0.86)分、(3.35±1.23)分,LTCBDE组术后疼痛程度低于LCBD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TCBDE组术后总共出现并发症1例(3.2%),LCBDE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9.7%),两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T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合理有效可行的方法,相较于LCBDE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中出血量更少,并且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肝下引流管携带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治疗费用及术后痛苦,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因其可避免胆总管切开的损伤,尤其适用于年轻患者、直径较小结石的取出。就手术而言LCBDE适应症更广泛,可实施性更强,而LTCBDE则对外科大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熟练掌握手术方法,严格把控适应症的前提下,LTCBDE是治疗胆总管结石较为理想的方法,给临床医师的手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我们的经验是在胆囊管直径大于4mm,胆总管结石个数小于5个,结石最大直径小于0.6cm且无胆道解剖异常,局部无严重粘连的前提下可尝试使用LTCBDE探查取石,但应依据具体情况,个体化合理选用,不可盲目施行。

朱怡贵[9](2017)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瘘的原因分析及防治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胆瘘是肝胆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术后胆汁或含有胆汁的液体通过胆道系统的异常破口漏出,进入腹腔,引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水电解质失衡、消化不良等,严重时危及生命,治疗耗时较长,容易产生医疗纠纷。本文综述了胆瘘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段建平,罗序超,叶斌,杨宁,李志刚,黄治国,罗庆林,何华,叶剑辉[10](2015)在《肝圆韧带与带蒂大网膜覆盖T管引流周围预防早期拔管胆漏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胆道手术T管引流术后早期拔管的方法和可行性分析。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的60例胆总管探查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0例)采用胆总管探查常规T管固定手术治疗;B组(30例)采用胆总管探查肝圆韧带内走行T管联合带蒂大网膜包绕T管手术治疗,B组术后第6、9、12天行腹部超声/CT检查了解窦道形成情况指导拔除T管。应用SPSS17.0对以上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T管胆汁引流总量、术后T管拔除时间等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术后胆漏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通过腹部超声/CT检查检测示:术后1周T管窦道壁的平均厚度为45 mm,且T管窦道基本形成,随着时间的增加窦道更加完整和清晰。B组30例患者中术后8 d拔管14例(46.7%),10 d拔管15例(50.0%),12 d拔管1例(3.3%),拔管后均未出现胆漏。B组术后T管胆汁引流总量和术后T管拔除时间分别为(2 105±460)ml和(10.0±2.0)d,明显少于A组的(3 742±660)ml和(17.0±3.0)d,(P=0.007);B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1.3±2.1)d和(19 145.8±1 035.4)元,明显少于A组的(18.5±2.5)d和(28 180.2±2 548.9)元,(P=0.006);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肝圆韧带内走行T管联合带蒂大网膜包绕T管的方法,不仅可以早期拔除T管,有效减少胆汁的流失和胆漏的发生,而且减少了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二、胆总管T管周围胆漏6例诊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总管T管周围胆漏6例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TGD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腹腔镜模块化胆总管探查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应用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器械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2.5 术后随访
    2.6 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手术结果
    3.3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
4 讨论
    4.1 模块化手术的概念
    4.2 临床疗效
    4.3 并发症
    4.4 模块化手术优势
5 结论
6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进展
    参考文献
发表文献
致谢

(3)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与方法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3.2 发生率
    3.3 诱因及临床表现
    3.4 胆漏类型
    3.5 胆漏原因
    3.6 诊断时间
    3.7 术中情况
    3.8 诊断方式及误诊
    3.9 治疗方式与预后
        3.9.1 治疗方式分类
        3.9.2 迟发性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
        3.9.3 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
        3.9.3.1 主要治疗方式间与预后
        3.9.3.2 不同胆漏类型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预后
        3.9.4 漏口大小与预后
    3.10 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4.1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
        4.1.1 年龄特点
        4.1.2 性别特点
        4.1.3 临床表现
        4.1.4 发生率
    4.2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
    4.3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诊断
    4.4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
    4.5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预防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预置斑马导丝在LCBDE术后拔T管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单期LC+LCBDE与两期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损伤分类
    1.4 损伤诊断
    1.5 探讨 BDI 损伤相关危险因素
    1.6 损伤分型、治疗及结果
    1.7 不同时机手术疗效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肝胆外科概述
    1.2 胆漏原因
    1.3 胆漏的诊断
    1.4 胆漏的治疗
    1.5 胆漏的预防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病史采集
        2.2.2 观察指标
        2.2.3 参考值
        2.2.4 腹腔双套管的制作及连接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
        3.1.1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手术相关性分布情况
        3.1.2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3.2 观察1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相关性胆漏
        3.2.1 观察1 组与对照1 组两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前实验室检查情况
        3.2.2 观察1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3.2.3 观察1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3.3 观察2组T管拔除后相关性胆漏
        3.3.1 观察2 组与对照2 组两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后实验室检查情况
        3.3.2 观察2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3.3.3 观察2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3.4.1 观察3 组与对照3 组两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后实验室检查情况
        3.4.2 观察3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3.4.3 观察3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3.5 观察4组胆肠吻合术后相关性胆漏
        3.5.1 观察4 组与对照4 组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后实验室检查情况
        3.5.2 观察4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3.5.3 观察4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3.6 观察5组肝组织切除术后相关性胆漏
        3.6.1 观察5 组与对照5 组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后实验室检查情况
        3.6.2 观察5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3.6.3 观察5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3.7 诊疗小结
第4章 讨论
    4.1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
        4.1.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原因
        4.1.2 T管正常拔除后胆漏原因
        4.1.4 胆肠吻合术后胆漏原因
        4.1.5 肝切除术后胆漏原因
    4.2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治疗
        4.2.1 胆漏漏口位置和大小的判定
        4.2.2 二次手术探查的指证
        4.2.3 保守治疗
    4.3 胆漏的预防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LTCBDE与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对比及应用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词组缩略对照
一 前言
二 资料与方法
    1.基本资料
    2.手术方法
        2.1 LCBDE 组手术方法
        2.2 LTCBDE 组手术方法
    3.术后处理
    4.观察指标及出院随访
    5.统计学方法
三 结果
    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统计
    2.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情况比较
    3.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情况
        3.1 术后并发症判断依据判定依据
        3.2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情况
    4.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瘘的原因分析及防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胆瘘形成原因
    1.1 胆囊切除术
    1.2 T管原因
    1.3 有创检查
    1.4 操作手法不当
    1.5 创伤性胆瘘
    1.6 基础疾病
    1.7 自发性胆瘘
2 预防措施
    2.1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2.2 术前预防
    2.3 术中预防
    2.4 术后预防
3 胆瘘的治疗
    3.1 保守治疗
        3.1.1腹腔引流
        3.1.2 穿刺引流
    3.2 内镜下治疗
        3.2.1 鼻胆管引流
        3.2.2 内支撑管引流
        3.2.3 乳头肌切开术
    3.3 手术治疗
        3.3.1 腹腔镜手术
        3.3.2 开腹手术

(10)肝圆韧带与带蒂大网膜覆盖T管引流周围预防早期拔管胆漏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四、胆总管T管周围胆漏6例诊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D]. 谈义政.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2]腹腔镜模块化胆总管探查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应用的分析研究[D]. 叶伟恒. 暨南大学, 2020(03)
  • [3]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D]. 陆思远. 吉林大学, 2020(08)
  • [4]预置斑马导丝在LCBDE术后拔T管中的临床应用[D]. 彭雄兵.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单期LC+LCBDE与两期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D]. 段鑫鑫. 郑州大学, 2020(02)
  • [6]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D]. 陈雨航.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7]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探讨[D]. 柴乃俊. 兰州大学, 2019(09)
  • [8]LTCBDE与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对比及应用经验探讨[D]. 翁方泽.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9]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瘘的原因分析及防治进展[J]. 朱怡贵. 中外医学研究, 2017(01)
  • [10]肝圆韧带与带蒂大网膜覆盖T管引流周围预防早期拔管胆漏的作用研究[J]. 段建平,罗序超,叶斌,杨宁,李志刚,黄治国,罗庆林,何华,叶剑辉.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5(02)

标签:;  ;  ;  ;  ;  

胆总管T管周围胆漏6例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