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教科书共舞_一元一次不等式论文

与教材共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舞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是经过教学实践“千锤百炼”,反复打磨出来的精品课程资源,其文字语言、数学表述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情境创设、问题的探究几乎都是经典范例;每幅插图、每道例题都具有其特定教育功能,都蕴含着某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无视教材,不可采取对其全盘否定的态度,在重组、改造教材时不能改变原教材的意图和所承载的目标,要做到能与教材共舞,使课堂教学实在、有效.

一、直用教材资源巧设计,精彩纷呈

在课堂中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选用教材中现有教学资源,不人为增加资料,自然而简单并能科学合理地利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演奏出简单而又不平凡的乐章,悠长而顺畅,容易使学生着迷.

案例1 浙教版八上《一元一次不等式》

片段1 这是存储容量只有512MB的硬盘,一个文件平均占用空间为13MB,这个硬盘能存储多少个文件呢?

片段2 师在黑板上写上:x=4,3x=30,5x4=4-3x,2.5x-4=x-1.

方程的两边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最高次数是一次的方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回忆整理,老师板书),结束后在黑板上把方程修改成:x>4,3x>30,5x-4>4-3x,2.5x-4<x-1.还是方程吗?你能为它取个名字吗?你能通过与一元一次的方程的比较,得出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吗?

片段3请判断下列是否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老师一一拿出写好的卡片)

3x>2y,10>8,4x<10,-x≥1.2,-x<2,1-x<2,-x>3,7x-2=9x+3,6x-1≤9x-4.

把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4x<10,-x≥1.2等卡片用吸铁石吸在设计好的位置.同时问学生:7x-2=9x+3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你能经过修改,使它变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吗?

生:把等号改成不等号就可以.

师:改成≤可以吗?

生:可以.

片段4 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呢?老师指着黑板中心的卡片,解4x<10,-x≥1.2,能把它们的解表示在数轴上吗?还能解不等式:7x-2≤9x+3吗?(老师指着黑板上卡片)

片段5 师:还能解决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即片段1)吗?

生:设这个硬盘能存储x个文件,得到13x<512,得到x<,最大可以存储39个.

片段6 师:黑板上还有一元一次不等式吗?

学生指出黑板上所有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写在黑板以及卡片上的)1-x<2,5x-4>4-3x,6x-1≤9x-4,2.5x-4<x-1.

师:请解这四个不等式,并把它的解画在数轴上.谁愿意上台板演?

片段7 我们已经解决了黑板上所有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话锋一转)你还能解决其他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吗?

片段8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要注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进行类比.给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x<8,你能写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吗?

生:2x<16,x-1<7.

师:能写出多少?

生:无数个.

师:请思考拓展题:6x-5m=x+5的解为正数,求m的取值范围?

这是一节没有用课件的数学课,自始至终都有着原始的、数学味的课堂,简单又不失简约.这是一节市名教师评选的实录课,由于素材内容选用的限制,笔者所选的素材取材于教材,通过随身所带的硬盘创设情境,留下疑问,通过几个一元一次方程来回忆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然后把等号改成不等号,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以及解法,并且选择几个式子用来判断是否是一元一次不等式,把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式子用磁铁留在黑板上,然后一一解决黑板上的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它的整数解、画数轴等问题,最后把创设情境的硬盘问题解决,然后话锋一转,我们解决了黑板上这么多的一元一次不等式,你还会解其他的不等式吗?你如何解不等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将课堂探究气氛引入高潮,把思维引到更高层次,进而提出一道开放题以及拓展题,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这节课.整节课有张有弛,没有太多的拘束,只有流畅的想法.

由此可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精彩,与教材的内容一起翩翩起舞,不亦乐乎!

二、变用教材资源巧串链,共奏精彩之歌

数学学习的活动如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熟悉的情境串起来,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地精细加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组织、记忆与提取,有效地达成数学教育价值.

要使问题情境的设计合理、适当,精炼、恰到好处,情境链是关键,因此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知识,达到教育功能.这样能演绎出精彩而富有魅力的课堂.

案例2 浙教版七上《代数式》(浙江省浙派名师示范课)

设计1 运动会筹备工作开始了,筹备委员会有一些问题需要请同学们帮忙:

(1)准备发给运动员的奖品:笔记本和钢笔,笔记本单价是3元/本,那么买a本需______元.

(2)还需再买钢笔b支,单价是4元/支,则笔记本钢笔一共需______元.

全班x名学生,要支付这笔费用,平均每人需交班费______元.

(3)入场式上,运动员要编成横m排,纵m列的方阵,其余学生走在最前面.若全班x人全部参加,则需要安排______人走在方阵的最前面.

(4)入场式上,运动员方阵在转角时的行走路线如图1所示,则阴影部分面积为______平方米.

设计2 1.用代数式表示

(1)y的70%

(2)比x的倍大2

(3)m的2倍除以b的商

(4)a与b的平方和

2.设某数为x,用代数式表示

(1)某数的3倍与的和

(2)某数的倍的平方根

(3)某数的平方的倒数

设计3(捷报频传)运动会的第一天,运动员奋力拼搏,夺得金牌a块,银牌b块,铜牌c块,总共获得奖牌多少块?

设计4(硕果累累)运动会上,运动员们披金戴银,欣喜非常.班长统计:男生得了奖牌m块,可女生得的奖牌数比男生的2倍还多1块,则女生获得奖牌______块.

设计5(再创佳绩)男生小王要参加第二天的200米决赛,他去向体育老师借钉鞋.小王说:“我穿40码的鞋.”可是衡量鞋子大小的单位是厘米,40码是多少厘米呢?调查周围的同学,小王得到一组数据:

你能用代数式表示尺码与厘米的关系吗?

设计6(折桂凯旋)200米决赛开始了.小王穿上钉鞋,果然脚下生风,平时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米/秒,现在平均增加了x米/秒.最终获得金牌.那么,小王决赛时的成绩是多少?决赛成绩比平时成绩快多少?

设计7(拓展提高)小王代表学校参加市中学生运动会,出场式上要求统一服装,老师问:“你穿几号的裤子?”小王说:“我只知道腰围1尺9寸,不知道大小几号!”老师说:“这里有一张表格,你自己算.”

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腰围与型号的关系吗?

由于整个教学过程以运动会准备,捷报频传,硕果累累,再创佳绩,折桂凯旋,拓展提高等为环节,把学校运动会的内容作为多个知识点的素材,用情境串起来,贯穿于整个课堂,使多个知识点在情境的联系下融于一体,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巧妙结合,整个课堂亮点纷呈,精彩不断.

当然,情境链的设计要注意不是为了情境而情境,应该不脱离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应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达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方法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贯通教材巧领会意图,有的放矢

教材是一大批学科专家与优秀教师经验、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内涵.要用好教材,就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弄清知识内在的联系、情境背后的问题、过程之中的方法.无论使用哪种教材,都要首先研究它的编辑意图,包括整套教材及各个局部的编辑意图.

案例3 浙教版八下《4.2证明》第二课时

教材呈现:

求证: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已知:如图2,∠A,∠B,∠C是△ABC的三个内角.

求证:∠A+∠B+∠C=180°.

分析 我们曾经用实验的方法证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将三角形进行折叠,把它的三个角拼在一起,看是否拼起一个平角.这就启发我们,添辅助线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是啊,怎么会想到添辅助线呢?延长BC至D,并过C点作CE//AB的辅助线?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困难啊!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已经了解的这个实验,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有添辅助线的方法,类似于实验的方法,这样可能会想到把∠A剪下来拼到∠ACE的位置,由于∠ACE与∠A是一对内错角,过C点作CE//AB.

同样,如图3,如果是把∠C剪下来拼到∠CAE的位置,∠B剪下来拼到∠BAD的位置,则∠CAE与∠C,∠BAD与∠B都是一对内错角,才会想到过A点作DE//CB,把添这些辅助线的思路铺垫好,证明就轻而易举了.而作平行线辅助线的思路一旦打开,各种证明方法就会应运而生.

因此我们要细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编排意图,对教学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最近发展区域的拓展点以及教材上的关键信息(如提示语、问题等)让教材向前延伸,向后拓展,从而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充满活力的不竭源泉.

四、活用教材资源巧生长,自然有效

教材有其自身的编排特点,文字简略,多以问题、结论或情景图的形式呈现,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研读时,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的文本内容,还要挖掘出教材的隐性资源.教师如果善于挖掘教材的隐性资源,教学设计的视角会更广、立足点会更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会更强,当然教学效果也就会更佳.

案例4 浙教版七年级《1.5全等三角形的条件(一)》

教材呈现:

例1 如图4,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CB,则∠A=∠C,请说明理由.

解 在△ABD和△CDB中,

所以△ABD≌△CDB.(SSS)

所以∠A=∠C.(根据什么?)

例2 已知∠BAC(如图5),用直尺和圆规作∠BAC的平分线AD,并说出该作法正确的理由.

作法 (1)如图6,以A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圆弧,与角的两边分别交于E,F点.

(2)分别以E,F为圆心,大于EF为半径作圆弧交于角内一点D.

(3)过点A,D作射线AD,射线AD就是所求的∠BAC的平分线.

教材的编排是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应用,但衔接不好.学生对例1能够轻松理解,而例2的问题却难以下手,有畏难的情绪,怎么办呢?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变化,如在例1解决后,用两块纸板做好两个三角形(如图4),通过旋转、轴对称变换成:

1.已知:如图7,AD=BC,AC=BD,则∠D=∠C,为什么?

2.然后利用课本上课内练习的内容:如图8,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且AB=DE,AC=DF,BE=CF.请将下面证明△ABC与△DEF全等的过程和理由补充完整.

解 因为BE=CF( ),所以BE+EC=CF+EC.

即BC=EF.

在△ABC和△DEF中

所以△ABC≌△DEF( ).

再进行变化:已知:如图9,AB=DB,AC=DC,则∠ABC=∠DBC,为什么?

引申出通过找到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后可以得出BC是∠ABD的角平分线,那么已知一个角,你能借鉴这个题目的思路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吗?出示例2.

由于对教材进行巧妙地处理,不但巩固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而且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变式,问题之间不但衔接自然、过渡自然,而且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回到解决问题上去,简单有实效.

总之,由于教材的素材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心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体现着科学的哲理,留出了更多的空间与余地,提供了宽松、开放的研究舞台.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读懂教材,品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课堂的脉搏,才能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

标签:;  ;  

与教科书共舞_一元一次不等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