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欢唱的活水论文_谢美果

汩汩欢唱的活水论文_谢美果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谢美果 福建省永安市小陶中心小学 366000

摘 要:作文历来是学生的一桩苦差事,作文教学更是让一线语文教师叫苦不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文从“活水从感受中来”、“活水从对话中来”、“活水从体验中来”这三个方面,浅谈了作文教学的指导方向。

关键词:作文教学 活水 对话

朱熹老先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可以指学生习作中的行云流水、万花齐放。

作为语文老师,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写留言、记日记时能够一气呵成、轻松愉快,可谓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可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时,却是冥思苦想、无从落笔,大部分学生视习作为一件苦差事,这可谓是源头枯竭,未见点滴水珠。作文,成了他们不堪忍受的身心负担。这种现象也就成了当前作文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写作变成孩子们自己的事。就此,我们的语文大师靳家彦和邢跃武在作文教学中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学生习作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捕捉感受、表达真情,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情境中放飞思想,完成习作。这两位老师的精彩教学为语文教师进一步理解、反思和改革习作教学提供了鲜活可感的实例,为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活水从感受中来

著名文学批评家苏珊·桑塔柯说:“伟大的作品是分泌出来的,而不是挤出来的。”生活是作文教学之源,没有生活,学生作文只能是挤。作文是一种精神生活,是从真感受出发的。习作的活水也就从儿童的真感受中来。只要学生热爱生命,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就会从司空见惯的事物获得丰富的感受。那么,作文教学怎样引导儿童到大千世界去捕捉感受呢?或许能从以下两位大师的教学场景中找到答案。

场景一: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是第一次走进百家湖小学给大家上课,此时此刻,老师的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请你们猜一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师面部表情、摸师心跳、听师说话等猜出高兴、激动、紧张……觉得师生一起上课很荣幸。

师:是啊,老师早就听说百家湖小学六(4)班是个优秀的班集体,同学个个聪明可爱,今天有幸与大家零距离接触,能不感到荣幸吗?其实,每个人内心的感受,自己最清楚。刚刚接触才几分钟,同学们就猜出老师的内心是激动、高兴、紧张、荣幸的,真的很棒!此时此刻,老师的内心除了以上这些感受外,还有些自信、有些新鲜呢。

场景二:

师:下面我先作个自我介绍:我姓靳,今年58岁,是天津南开小学的语文老师。看到你们个个精神抖擞,特别认真,我很兴奋。我想,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特别成功。我的话说完了,这段话有几个要点?学生回答出有四个要点:(1)姓什么;(2)年龄有多大;(3)所在学校的名称;(4)这堂课一定会上得成功。第4点是老师的感受。师:什么叫感受?就是看到外界的事物、人物、文章什么的,心里有所感悟,这就叫作“感之于外”。(板书:感之于外)读——

师:什么叫“受”呢?就是“受之于心”。(板书:受之于心,指着“心”字)我们用这个字代替“内”,读——

师:感受,太重要了。感受是习作的前提,感受是立意的开端,感受是传情的基点,感受是行文的动力。作文不是从审题、立意、选材开始的,而是从真感受开始的。

以上两位老师的开场白多么精辟啊,道出了习作的本质,撩开了习作的神秘面纱,构建了习作的概念,有一种拨云见日之感。因此,就有了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策略:

1.进行“即时性”的现场启迪。

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对生活中人、事、物的“有意注意”比较少,“无意注意”比较多,需要教师为他们作“出口成章”式的现场示范。

2.提炼不同角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一千人读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的课堂一定要让学生都有“一千个”这种独特的感受。

3.鼓励说真话,据实而作。

文章是感情的产物,学生只有对生活有所感受、有所思考,才会产生习作的冲动,要不古人怎么会说“情动而辞发”呢?写文章其实就是需要真感受。当学生明白了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语言文字写下来这一道理,习作就浑然天成、自然而然。“习作活水从感受中来”,让我们体会到了“我手写我心”的习作真谛。

二、活水从对话中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据此,学生的作文是一种自我与超我的对话,是生命与世界的对话。这种对话要让学生敞开心扉,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的心灵之花在对话中绽放。以下靳老师的教学场景就是让学生敞开心扉展开对话的心智见证。

师:看到现实的生活,引起你感情的波澜,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时候,才能写出作文来。如果现在我问你,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事情,可以说吗?生:我想写这样的一篇文章——《被冤枉的滋味不好受》。师:你被冤枉了?谁冤枉你了?怎么冤枉的呢?

生:有一天,我躺在床上。妈妈到阳台上硒被子,发现被子上有一块是湿的,就骂我不懂事。师:妈妈以为你尿床了?(生笑)生:后来,她才笑着对我说,其实不是我尿床,而是热水袋破了。师:妈妈冤枉你了,你又是个女孩子,你心里怎么想?生:心里觉得很难过。师:当妈妈向你道歉的时候,你又怎样想?生:我想原谅妈妈。师:妈妈委屈了女儿,可是女儿不计较。女儿觉得妈妈能向女儿道歉,是何等高贵的品质呀!……师:还有不少同学要发言。时间关系,我们一会儿用笔来倾诉。……

靳老师设计了一个极为宽泛而自由的话题,让学生敞开心扉,展开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老师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循循善诱,抵达学生的心灵世界。“作文,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这是对作文教学最好的诠释。习作活水从对话中来,让我们聆听到了学生生命花开的声音。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曾说:“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标志。”对话教学,应以平等对话的理念去实践:

1.营造一种鱼水亲和的对话情境。

境由心造,如果创设出教师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友、学生把教师当作灵魂中亲人的情境,对话就可以顺利开展。

2.缔造一种人格平等的对话精神。

对话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师皇”,而是平等对话的首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倾听,彼此敞开心扉,情感相融,心灵交汇。

3.追求一种流动生成的对话品味。

追求对话的品位,就是追求对话中“教学相长”的技艺切磋、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

三、活水从体验中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有人说,体验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在作文教学中,操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的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相结合形成的个性化言语,洋溢着儿童的烂漫,流淌着儿童的真情,飞扬着儿童的智慧。邢老师在课堂上的以下场景就是操练学生体验,表达情感。

师:那么,此时此刻,你们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呢?静下来想一想,想清楚了再说。生:此时此刻我很紧张。师:能给大家具体说说吗?生:此时此刻我很紧张。我现在在众目睽睽之下上课,心里像十八个水捅打水——七上八下,我的脸色铁青。师:打断一下,到底是多少个水捅才七上八下?生:十五个水捅。师:够紧张的。你说在众目睽睽之下上课,好像不准确,应该……来,你回头,大胆地看看后面听课的老师们。看好了,想想应该怎么说?生:在几百双眼睛关注下上课。师:脸色铁青,你能够看到?应该怎么说?生:我感到脸发热。师:哎呀!你的手心怎么了?(请同桌看手心出汗……)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十分紧张,因为有几百双眼睛注视着我。我的心里像十五个水捅打水——七上八下,我感到脸发热,手心也湿漉漉的。师(走近拍一下):你的腿?生:我的腿一直在发抖,脚心都冒冷汗了。师:真够紧张的。说得好吗?掌声鼓励。……

邢老师以聊天的方式让学生进入了在几百位听课老师注视下的切身体验的课堂中,引导学生把自己切身体会到的那些稍纵即逝的感受表达了出来。教师是多么注重学生生活体验的积淀啊。

体验是什么?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解释: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没有体验怎么办?有了体验表达不出怎么办?

1.营造氛围,诱发体验。

可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组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建构“情动于中”的体验场景。

2.激活表象,唤醒体验。

可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等手段,唤醒激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淀的一些无意识的记忆表象,使学生个体的生命流遵循原型体验提供的水道奔涌为新的体验大江。

3.抒发真情,流泻体验。

体验有时是薄弱的、片面的、易逝的,因此,采取“我手写我心”, 鼓励学生说真话;“我笔抒我情”,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独立的言语风格。“习作的活水从体验中来”,让我们看到了绽放出的生命光彩。

“鸟鸣林深处,蛙鸣溪涧里;月静春山空,柴门闻犬吠”,这份清幽,这份意境,不能仅仅存于诗中,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现实。作文教学,我们要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儿童,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让他们的生命之花在习作中绽放不败,让他们的生命活水在习作中汩汩欢唱。

参考文献

[1]熊生贵 语文(小学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23。

[2]罗明 沙尧 陶行知教育言论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4),89。

[3]刘小坤 让作文服务于学生生命成长[J].福建教育,2007,(6),19。

[4]汤文彬 习作——儿童生命的曼舞轻扬[J].语文教学通讯,2007,(7-8),41。

[5]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7),17。

[6]孙剑锋 等 享受对话教学[J].福建教育,2006,(12),23。

[7]永安教育委员会 教育知识集萃[M].永安教育出版社,1994,187。

[8]罗新琴 张扬个性,自主作文[J].2010,(6),136。

论文作者:谢美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5月总第1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7

标签:;  ;  ;  ;  ;  ;  ;  ;  

汩汩欢唱的活水论文_谢美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