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与唯物史观_人类学论文

人类学与唯物史观_人类学论文

人类学与唯物史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人类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4: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3)04-0027-06

说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时,人们会提起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法国 的空想社会主义;在谈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时,也都会列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 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些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来源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人类学都与它们有着不解之 缘。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创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著作中。马克思晚年的《人 类学笔记》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都大量地采用了人类学的研究成 果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类学研究对于证明唯物史观的科学性、 完善和发展唯物史观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研究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的关系及人类学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全面地理 解马克思主义不无裨益。

一 人类学研究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唯物史观面临的新问题提供了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19世纪中后期,那是人类社会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频繁出现的年代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从根本上冲击了人们已有的自然观和社会观, 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一些社会科学纷纷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 法充实自己的研究,如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创立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 力学,奠定了后来社会学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基本研究领域。文化人类学创始人 泰勒在吸收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基础上创立了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 文化进化论学派。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大 成,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其中,19世纪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成为他们研究的重要基础。马 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之作。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史时,首先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历史上最发达 的和最复杂的社会组织的现实情况,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分析,根据当时 所能获得的古代史知识,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根本变革。但是,要对人类 社会的过去和将来做出科学的论断,紧紧立足于对资本主义本身的考察是不够的,必须 从私有制的起源上进行考察。而人类社会的各种历史形态,特别是它的原生形态和特殊 形态,不是完全可以按照一般方法论来加以分析的。这就要求必须创立适合分析人类社 会原生形态和特殊形态的方法论原则,而这些方法论原则只能在研究人类学过程中才能 建立起来[1]。

人类学是19世纪才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当时,它主要是研究人类史前和对世界各地现 今尚存的原始部落民族做实地的考察研究,同时对各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类型在 不同历史阶段演变的实际情况广泛收集资料,做系统的经验事实的描述和研究。它大大 地扩展了人们的眼界和知识,为理解人类社会和各种文化的起源提供了可能。它在时间 和地域的前所未有的跨度上,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分别进行研究,然后加 以比较,展现出历史现象的巨大差异性、错综复杂性和多种多样变异的可能性,为理解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真实而具体的规律性提供了线索和钥匙[2]。

在马克思的晚年,人类学已经产生了它的第一批研究成果。1860年,巴斯蒂安出版三 卷本《历史上的人》,标志着文化人类学的诞生。1861年,瑞士的史学家巴霍芬出版了 《母权论》一书,证明了母权制氏族的存在,从而在家庭史研究上引起了革命。1865年 ,英国史学家麦克伦南出版了《原始婚姻》,泰勒出版了《人类原始历史和文明的产生 的研究》。1870年,英国学者拉伯克出版了《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的原始状态》。1871年 ,泰勒又出版了《原始文化》。1875年,梅恩的新著《古代法制史讲义》在伦敦出版。 特别是美国者摩尔根在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一书,为揭开原始社会之谜提供了一 把钥匙。这些文化人类学成果一问世,马克思就极其敏感地觉察到它们的学术意义,特 别是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解决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新问题具有不可 估量的作用。

马克思晚年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研读人类学著作,写下了大批的读书笔记,至今发现的 有《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接替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 路易斯·享·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亨利·萨姆纳拉·梅恩<古代法制史讲 演录>一书摘要》、《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和《约·巴 ·菲尔<印度和锡兰的雅安人村社>一书摘要》等,从这些笔记的内容看,主要包括两个 方面:一类是对史前古代社会的研究笔记,如摩尔根《古代社会》研究摘要,梅恩《古 代法制史讲演录》摘要和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另一类主要 是研究东方社会,如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接替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 书摘要,菲尔《印度和锡兰的雅安人村社>一书摘要》等,由此可见,研究史前社会和 东方社会是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研究的两个主题。

马克思晚年为何要转入人类学进行这样两个主题的研究,对此学术界众说纷纭。实际 上,只要了解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特点,就不难理解马克思晚年的学术转向。著名 的马克思传记作家梅林曾经说过:马克思之所以为大,主要是因为实践的人和思想的人 在他身上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在他身上,作为战士的一面永远胜过思想家的一面[3 ]。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探索就是为了不断地解决实践中带来的问题而进行的,实践是马 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强大生命力的源泉。晚年马克思对人类学的研究不是源 于人类学的学术兴趣,而主要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马克思研究古代社 会,目的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暂时性和灭亡的必然性,在19世纪40年代,他虽然 从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但还不了解古代社会没有私有制的存在,70年代以后,马克思 通过人类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资本主义暂时性的观点,更为有力地批判资产阶级学者在 私有制、国家问题上的“永恒论”。马克思研究东方社会是为了解决当时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面临的新问题。19世纪70—80年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因为出现危机而使 无产阶级革命走向高潮。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西方无产阶级革命陷入沉寂 ,而东方俄国正在酝酿着新的革命形势。俄国革命的前途面临着两种选择,是重复西方 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还是借助西方和俄国本身具有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走新的通往 共产主义的道路,这成了当时的时代课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把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提 到了马克思的面前,革命的实践向唯物史观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马克思转向人类学 研究,通过对史前社会和东方社会人类学的解析,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带来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为了证实他们原来的唯物史观的科学论断,并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已有的唯 物史观。

二 人类学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探讨了人类社会从公有制向私有制形态 过渡,然后在更高的层次向公有制形态回归的历史发展规律。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 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论研究和逻辑的推理初步 形成了对原始社会的看法,认为原始社会的所有制是“部落所有制”,它是建立在公有 制和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与当时的生产和分工的不发达状况相适应。当时,人类学对 原始社会的研究还处于幼年时期、材料不足,而且,大多还充满着神秘的宗教色彩,马 克思恩格斯对原始社会的认识只能借助于逻辑思维,即推论结果还具有一定的推测性。 19世纪50年代以后,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都开始发展起来,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有 关原始社会研究的人类学著作,特别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摩尔根在19世纪50、70年代 通过对北美印第安人的亲身考察和大量的调查材料,写成并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印第安人 的社会状况、婚姻家庭制度方面的重要著作,如《易洛魁联盟》(1851年)、《人类家庭 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1年)、《古代社会》(1877年)等,开辟了原始社会研究的新时 代,尤其是《古代社会》一书为揭开原始社会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这本书对马克思揭 示史前社会的本质,创立史前社会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在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 记中,马克思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所做的摘要相当重要。在马克思看来,摩尔根的 突出贡献首先在于他发现了氏族组织在原始社会的核心作用。摩尔根认为,原始社会的 细胞是氏族而不是家庭,按母权制建立起来的民族就是后来按父权制度建立的民族所由 以发展起来的原始形式。对这种事实根据的极端重要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一书中指出:“确定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一切文明民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 段这个重新发现,对于原始历史的意义,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生物学和马克思的剩 余价值理论对于政治经济学一样”。摩尔根的研究确立了氏族组织在史前社会中的决定 性作用,不了解氏族组织就等于不了解整个史前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性质,就等于不了 解史前社会向私有制社会过渡的动因和规律。氏族组织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起点, 为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理论,特别是私有制社会从公有制社会演进而 来的理论提供了确凿有力的历史依据。从而,有力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并非是人类社会有 史以来的社会制度,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暂时的、过渡的阶段,最终将为社会主 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摩尔根的另一伟大贡献在于他阐述了两种生产在原始社会发展中的特殊 规律。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问世以前,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血亲关系在史前社会中 的核心地位,开始认识到在史前社会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自然形成 的血缘关系较之人们相互间的经济关系是一种更为根本和牢固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物质生产取代人类自身的生产成为目的、起决定作用。 随着共产主义的实现,人类自身的生产将再次成为目的。但是,由于研究资料所限,马 克思对人类自身生产所形成的双重关系只有一些简单的论述。摩尔根研究成果的问世, 马克思把他的关于史前社会受制于血亲关系的看法同摩尔根的原始社会理论有机地结合 起来,发展和完善了唯物史观的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完全肯定了摩尔根的基本观点, 强调血缘关系是人类的第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形式。在史前社会中,支配社会活动的不是 财产关系,而是血缘亲属关系,是社会关系。财产关系、经济关系是我们分析现代文明 社会出发点,但不能用于分析史前社会,而是应当看到血缘关系在史前社会中的支配作 用。虽然马克思晚年对两种生产的理论研究还是初步的,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恩格 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就是以马克思的这一研究为基础,对此做出了 经典性的概括。在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研读中,马克思认为,摩尔根的研究还揭 示了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进的规律。因此,他提出,正是在财产关系得到充分发展的 情形下,遮盖在血缘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被彻底撕开,金钱关系成了主宰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基本关系。于是,氏族内部出现了等级差别,酋长和部落首领通过 既得的权力为自己大捞好处,氏族组织的管理机构逐渐变成了纯粹的政治权力机关,氏 族社会开始转化为“政治社会”。在这里,马克思不仅看到了人类自身生产及其血缘关 系对于史前社会的制约性,而且强调了人类生产活动及其财产关系对于瓦解史前社会所 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起源的“历史之谜”有了一个较为完满的答案。恩格斯后 来所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就是对马克思的这一新发展的理论总 结[4]。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出版的惟一全面论 述原始社会及其向阶级社会过渡规律的著作,该书以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 摘要》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以及恩格斯自己对古代史的研究为基础来完成的 。恩格斯本人把对《起源》一书的写作,看作是执行马克思的遗愿,即用唯物史观的基 本观点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利用摩尔根对史前社会的研究成果 来建立一部完整的社会历史,以此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仅仅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阶 段,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是绝对永恒的历史存在。摩尔根关于史前社会的研究成果 为恩格斯提供了这样一个相对应的社会制度的实例。从《起源》全篇来看,恩格斯大量 地采用了摩尔根关于历史时代的分期、氏族、婚姻家庭等研究成果。恩格斯对摩尔根《 古代社会》一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它看作是科学的史前著作。恩格斯是这样评价摩 尔根的研究成果的:“路易斯·摩尔根……巧妙地展示出原始社会和原始社会共产主义 的情景。他独自地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并且在自己的著作末尾对现时代作出 了共产主义的结论”[5]。恩格斯在向考茨基说明他的决定时说:“我看,这本书对我 们的整个世界观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摩尔根使我们能提出崭新的观点,因为他对史 前状况的说明为我们提供了一向缺乏的事实根据”。从恩格斯的以上论述,一方面我们 可以看到摩尔根的研究和马克思恩格斯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的一致性,另一方面 也可以看到摩尔根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史前理论提供了事实根据(科学的史前理论),从 而对巩固和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具有重大意义[6]。

三 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完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摩尔根对《古代社会》发现的意义,还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一系列唯物史观基本观 点的修正上。如前所述,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部 落所有制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所有制形式,这已为人类学史前史研究所证实。但马 克思恩格斯将部落所有制看作是个体家庭的扩大,并包含着奴隶制,甚至在《共产党宣 言》中,他们还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过去的各个历 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 多种多样的层次。[7]”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论证了资本主义必 然灭亡,私有制、阶级不可永恒地存在下去,但同时承认了私有制、阶级是从来就有的 ,这说明马克思尚未认识到史前公有制社会的存在,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这一 时期的局限性。这种理论上的缺陷与当时人们对史前社会了解十分缺乏有关。摩尔根《 古代社会》论证了原始社会氏族组织内部不存在阶级、私有制和全体固定成员相脱离的 特殊的公共权力。在氏族组织内部,不仅有原始集体主义的观念,而且还有原始共产主 义的形态。私有制、国家以及阶级的冲突都是随着史前社会晚期氏族组织的瓦解而产生 的。马克思通过研读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对古代社会有了全面的认识。马克思的病 逝使得系统地阐述古代社会,科学地揭示私有制、阶级、国家的起源,完善和发展唯物 史观的任务只好由恩格斯来完成。后来,恩格斯给那句著名的论断:“至今一切社会的 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加了一个注:“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1847年,社会 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没有人知道……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 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这一卓越发现把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揭 示出来了。随着这种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开始分裂为各个独特的、终于彼此对立的阶 级”[7]。这说明恩格斯从摩尔根那里懂得了在家庭形成以前存在氏族和由两个以上的 氏族建立的作为部落社会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情景。同样,对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所说的“在家庭内部,随后在氏族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别,也就是在纯生理的 基础上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分工”这一段话,恩格斯(1883年)加了一个注:“后来对人类 原始状况的透彻研究,使作者得出结论:最初不是家庭发展为氏族,相反地,氏族是以 血缘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自然形成的原始形式。由于氏族纽带的开始解体,各种各样的 家庭形式后来才发展起来”[8]。而在这之前,马克思恩格斯把部落和部落联合的社会 形式看作是家庭和家长制家庭的扩大,甚至认为史前社会也有阶级社会的特征。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唯物史观的 一项基本内容。如果说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主要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 规律的话,那么,在70年代,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潮由西方转入东方,马克思在研 究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同时,也了解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和变异性问题。 马克思晚年进行的人类学研究促使马克思对其早期形成的社会形态发展观做出新的反思 ,他修正了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东方社会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结论,阐述了东方社 会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现 实性。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世界历史到各国历史的艰苦“蜕变”的过程。

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建构了唯物史观。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世界历史”这一概念,指出各民族在普遍交往中从民族史 走向世界史,同时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和普遍化的个人所代替,驱动 这个转变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力、社会分工和交往的发展。没有世界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的自然和传统的狭隘性就不能克服。任何非资本主义民族无可选择地必须通过发展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把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看作普遍的发展道路。 欧洲随着这种殖民与被殖民、掠夺与被掠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整个世界经济正向资本 主义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关于东方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西方资 本主义运用暴力把东方社会纳入世界历史体系之中,通过殖民侵略输入新的生产力,从 而破坏了东方社会原有的社会基础,使东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也纷纷卷进资本主义“一 体化”的浪潮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东方世界不仅“隶属”于西方,而且东方国家的经 济也成为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社会必须走资本主义道 路,是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时得出的一个结论。这也反映出, 当时马克思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与参照系还是将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纳入同一种社会发展 轨道的“世界历史”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阐述自己关于社会形态演 进规律的观点时,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分为依次演进的“部落所有制”、“古代 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未来 共产主义所有制”。东方社会也必须遵循这样一条社会发展道路。但从马克思晚年的人 类学笔记可以看到他在早年提出的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观上,有了新的反思,即唯物 史观在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人类社会的特殊发展规律及不 同民族的特殊发展道路。从19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极大地动摇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在东方国家、特别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率先成熟,这使他认识到,“世界历史”的形成并不完全取决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对非西方社会的殖民侵略并没有改变东方社会的特殊性质。70年代后期开 始,为了进一步了解东方国家的历史和现状,马克思研究了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 地占有制,其接替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亨利·萨姆纳拉·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 》、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和约·巴·菲尔《印度和锡兰的雅安人 村社》等著作,并做了研究笔记。在这些人类学研究笔记中,马克思主要研究东方社会 内部结构、东方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村社制度,并深入地探讨了当时世界广大地区存在 的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等问题。一方面,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对东方社会入侵的种种 罪恶,认为前者给后者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是一种独特 的社会经济结构,明确提出像印度这样的东方国家根本不存在西欧意义的封建主义。这 一时期,由于马克思接受了原始社会概念,纠正了过去把亚细亚所有制形式作为原生的 社会形态的做法,并确认亚洲各国存在的农村公社实质上是一种从原生态到次生态社会 过渡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从而正确解决了东方社会的历史定位。他反对用西方社会 的发展道路作为惟一的标准来衡量东方社会的发展,抛弃了让一切民族都必须遵从人类 社会五个经济发展形态的单一发展模式,指出在人类历史上看起来好像在已成为过去的 阶段,对人类某些特殊地区来说,确证是极为现实的东西,是现代政治和社会经济过程 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对东方社会的发展前景做出了独特的判断, 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 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说明,马克思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人 类社会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发展都 是一样的,都要经历每一相同的阶段。而正是由于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世界各国发展的 差异性,某些国家或一些国家可以跳越其中的某一阶段而直接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马 克思晚年在《人类学笔记》中借助地质形成原理提出了社会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次 生形态(未来形态)的总图式,表明了马克思历史发展观包括两种发展系列:一种是自原 始社会解体后,人类社会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这是西方 社会的发展图式;另一种是原始社会虽说从总体上被保留下来,从而形成从氏族公社到 家庭公社的发展图式,这是东方社会的发展图式。马克思晚年农村公社理论对其社会形 态理论的重大补正,表明了马克思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一与多”的辩证统一。这对于我 们完整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发展理论有着重大的启迪意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它的理论的任何一部分都不是凭 空创造的,而是建立在对前人和其他学科成果大量的理论研究、逻辑思辨和当时社会实 践需要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晚年转向人类学,既是出于完善和发展唯物史观的需要, 同时也是出于对现实革命斗争特别是对俄国前途等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这 两者不是截然分离而是紧密相连的[9]。人类学研究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 、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项工作,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 。特别是全球化和民族主义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主流之际,擅长跨文化研究的人 类学将为各民族、各文化的交流、对话和和平相处及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做出它 应有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3-05-25/修回日期:2003-10-2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人类学与唯物史观_人类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