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胜东胜利“三斧”_庞升东论文

彭胜东胜利“三斧”_庞升东论文

庞升东的制胜“三板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板斧论文,庞升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alexa排名在前300名的中国网站,让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一位市场人员惊讶不已:“怎么可能?一个几乎不曾被提及,并且从未登录过的网站,它的alexa排名竟如此高,超过了我们公司任何一家网站。”

这个网站便是51.com。的确,51.com在高端人群甚至IT从业人员中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在广大中小城市直至县城和乡镇17~25岁青少年中,它的知名度并不亚于QQ。事实上,2008年1月1日,它的注册用户数就突破了1亿,而据CNNIC最新的数据,中国网民数刚刚超过2亿。这让51.com的CEO庞升东沾沾自喜:“除了QQ以外,没有谁的用户数可以跟我比。”

青少年之所以青睐51.com,是因为他们不但可以享受相片存储、日记写作、音乐上传、记事本等数据存储服务,还可以通过添加好友、登录论坛社区等方式与遍布各地的51用户交友。51.com具有独特的会员人工视频认证机制,通过人工视频认证的用户照片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交友的真实性。

由于发展迅猛,51.com吸引了风险投资商的注意。早在2006年5月,51.com就获得了由红杉资本中国领投,海纳亚洲参与投资的第一轮注资,金额达400万美元。2007年7月,英特尔联合红点创投、红杉资本中国和海纳亚洲,再次为51.com注资1200万美元。2008年7月1日,巨人网络宣布,将斥资约5100万美元现金收购51.com网站25%的股权。

短短3年时间,51.com就发展了仅次于QQ的用户数,并且获得了高达6700万美元的投资,这没有几把“斧头”是不行的。那么,庞升东是如何做到的呢?

毁誉参半

有人说,中国的互联网业最稀缺的资源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抑或是商业模式,而是声誉。所以,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供销平台的阿里巴巴备受推崇,其当家人马云也正大光明地被媒体誉之为“企业家”,而靠网游起家的九城董事长朱骏就只能算是个生意人。

不过,要是提到“原罪”、“黑心”等,在中国互联网业,恐怕不会有哪家公司比庞升东的51.com承受了更多的批评、轻蔑甚至于鄙夷——庞升东被直呼为“聪明的骗子”,因为51.com早期的成长确实是靠了开发并捆绑流氓软件,后期的异军突起则是靠了它把自己打造成了“中国最大一夜情社区”。

诡异的就是,就在51.com被一群人钉上道德十字架的时候,却被另外一群人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商业前途的社交网站。风投业一位资深人士曾对媒体称:“2000年以后,中国网络业真正做出来的公司只有两到三家:迅雷、51,或者再加上猫扑。”庞升东自己也说,“我觉得Web2.0社区和博客社区前景无限。因为满足的是用户的两大需求,一个是社交,一个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在这方面有数据调查创造了30%的GDP。”

毁誉对立之下,值得探究的问题是——51.com的成功是否真实?其成果究竟是被包装出来的,还是确实可靠的?

网站是靠用户数和点击量说话的。目前,51.com拥有1亿多注册用户,其中有3千万活跃用户,每天导入51.com的用户人数超过600万。

在资金上,迄今为止,51.com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而每一次对庞升东而言,都可谓是“财色兼收”。除了一次比一次更大规模的融资额度之外,庞升东每次还通过融资获得了通向新世界的钥匙。第一次,他获得了红杉资本沈南鹏的创业经验;第二次,他获得了来自英特尔的技术支持;第三次也是最近的一次,他则从史玉柱的手里拿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网游成功秘笈”。

抛开道德不论,我们不得不承认,庞升东以及他领导的51.com团队在网站开发和推广上的确有一手,而且是特别厉害的一手。大致说来,51.com的必胜绝技有如下三板斧:找准自己的目标用户、高度重视用户体验以及善于学习。

找准用户

很多高端人士对51.com不屑一顾,这不奇怪,因为51.com的目标用户本来就不是他们。

在贵族、精英等意识、口号甚嚣尘上的今天,51.com却反其道而行之,将目标客户紧紧定位在中低端用户上。为什么?因为草根出身的庞升东以及同样草根出身的51.com核心管理层,认清了一个事实,在中国互联网业,中低端用户才是王道。这部分人数量巨大,分布广泛,有时间耗在网上,赚钱不多但掏钱绝对慷慨。抓住了他们,就不愁没有前途。

51.com目前的目标群体是17~25岁的年轻人,这个年龄段在整个注册用户中占到90%,地域分布上遍及各中小城市和县区。那么,这部分客户最喜欢什么?说简单点,就是“泡与被泡”,在虚拟空间里追逐异性同时也被异性追逐。可以说,51.com的所有产品开发从基本功能到设计细节上都对目标用户作了特别的考虑,都体贴入微地考虑到了中低端用户的心理与上网习惯。

比如,51.com的域名简单好记,一点都不复杂,中低端人群记51绝对比记sina、Google要快得多。对他们来说,满足需要就是好的,名声再好也只是浪得虚名。再比如,在语态上,接近他们的使用习惯,舍弃“博客”这个概念,改称“日记”;在模板设计上,尽量贴近他们的兴趣和偏好;在操作上,也力求简单便捷。

另外,意识到网络交友的一个关键点在于照片的真实性,51.com发明了“视频认证”功能:用户可以用摄像头拍下自己的照片,与客服人员进行真人与照片的对照认证,合格者的头像下面会有一个粉色的认证标志。

于是,在业界至今还探讨探讨用户是否应使用真实身份上网时,51.com近乎讨巧地化解了这一问题:在网络交友时,身份真实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确定网络另一端的面孔是真实的,多数人已经知道是否值得认识对方。

于是,虽然高端人士对51.com不屑一顾,甚至轻蔑地称其为“中国最大一夜情社区”,但这却并不妨碍它在中低端用户中的迅速风靡。

重视用户

沈南鹏曾说,“51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对用户体验的关注。”这话听起来像一句陈词滥调,但业内仔细看过51.com的人士,无不承认这是一个细节丰富的网站。

这种对细节的高度重视在51.com的产品中随处可见。最简单的就是,用户注册完成后,网站会提醒用户把户名和密码写在本上或记在手机里,实际而且人性化。

新用户注册之后,系统会自动地先后推荐3名异性“用户”,分别邀请你上传自己的照片、到她(他)的空间逛逛……而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这3名“用户”其实都是系统管理员。51.com正是通过区分用户性别,使他们在异性的“摆布”下,完善个人资料并熟悉社区。

而用户每次登录进入“管理中心”页面后,系统会自动推荐4位好友人选,异性用户与本地用户都占了绝大多数。而这一点相当贴近大多数人的网络社交心理。

再比如,51.com的页面美工虽然给人感觉很一般,但导航、按钮做得很显眼,放置的位置非常符合用户习惯。相比一些美工做得很好,但用户体验做得很差的大型网站,51的用户体验细致得让人欣慰。

面对初次注册用户不容易被网友关注,从而失去在相关网站上“安家”的兴趣,51.com制定了一个机制——只要有新用户注册、或者用户新发一篇博客,第一个留言的用户将会获得奖励,得到一些也许花钱也无法得到的道具。而这些,只不过是51.com为了增强用户黏性,满足用户被关注而设立的种种机制中很小的一部分。

还有,51.com明白网民是最不耐心等的,为了让网站快捷,51.com不惜血本对硬件和带宽进行投入,买昂贵的服务器,用昂贵的光存储设备,将融资来的钱大把大把花在设备的更新换代上。结果就是,网站很快,用户很爽,来的人自然更多。

可以说,正是这种建立在对人性和心理精确把握基础上的产品逻辑,才迅速为51.com招揽了大量年轻的中低端用户。

善于学习

有人说,庞升东是腾讯的挑战者。不管他能否挑战成功,但腾讯的确是51.com的学习与模仿对象。

据说,庞升东瞄准腾讯,始于2005年7月,也即51.com成立之初。原因很简单,全球范围内也很难找到更好的模仿对象。彼时,QQ注册用户已逾4亿,而MySpace和Facebook们还默默无闻。

庞升东和另一位合伙创始人张剑福相信,完全拷贝QQ的模式,无疑是自寻死路,但抓住QQ庞大产品线的某一个新的应用持续“学习”的话,应该可以成功。于是他们把QQ产品线上最新的产品“Qzone”当坐标,打造51.com的个人空间,借QQ的东风扬自己的帆船。

在赢利模式上,51.com也在学习QQ。51目前主要通过增值服务和各种形式的广告获得收入。前者包括VIP会员收费、虚拟商品购买和交易甚至发布在首页的个人“广播”。后者的形式更为多样: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在主页上保留广告位,并“挑选”不同的广告挂在主页上。

但庞升东的聪明就在于,善于学习但并不止于学习,“一模一样的产品,51.com需要提供一些新的功能。”比如“在线大头照拍摄”、“给网友照片打分”和“乱弹”等QQ并不曾拥有,更能刺激用户参与的功能。

甚至,尽管马化腾曾表示要让腾讯像FaceBook那样成为用户多元互动的社区,但产品一直未成型。而51最近已推出类似newsfeed的“新闻联播”功能,帮助用户追踪好友在站内的行踪——这一步显然走在了QQ的前面。

除了腾讯,庞升东也借鉴网游业的操作模式,仔细耕作网吧市场。他早早建立起深入到地市级网吧的推广经理团队,在网吧内提供51鼠标垫、51海报和51文化衫等产品,创造与用户“对接”的机会。

效仿QQ秀、QQ商城等模式,51也推出了类似的“51秀”、“51商城”等产品,同样需要用户通过货币充值的形式购买,但与QQ不同的是,在全国80%的网吧,用户可以通过51特定的分销渠道购买到充值卡。而这一点又反向拓展了51.com在网吧的影响力。

今年初,51.com宣布将进军休闲网游,与巨人合作后,这方面的业务估计会得到大的发展。巨人通过在游戏领域积累的经验,可以帮助51.com发展游戏,完善商业模式。51.com人群非常大,通过这么大一个人群量,巨人也可以挖掘出属于巨人的玩家,两家企业相互渗透到对应的领域中,都能产生很高增值效应。

庞升东以及51.com的成功足以给同行诸多启示。但也不能不承认,迄今为止,51.com并没有发展出一套新的运营模式,只是“杂牌军”,还不够“正牌军”的资格。对庞升东以及51.com来说,要从行业的剑走偏锋者壮大成主流力量,除了草根智慧、小聪明之外,还需要更强大的技术支持、运营体制、人才储备以及至关重要的品牌声誉。很难想象,一家频繁被人与色情和性交易联系在一起的网站,如何能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并成功上市?在完成最初的原始积累之后,51.com能否如愿以偿地洗白“家底”,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我们拭目以待。

标签:;  ;  

彭胜东胜利“三斧”_庞升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