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教兴国_科教兴国论文

论科教兴国_科教兴国论文

论科教兴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兴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目前,全国上下都在抓紧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组织实施科教兴省、科教兴区、兴市、兴县、兴行业等发展战略,神州大地掀起了“科教兴国”的热潮。

为了帮助大家正确认识科教兴国战略,我们组织了这篇稿子,以飨读者。

一、国际经验与启示

(一)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越来越重要的决定性力量

经济学家越来越强调科技在国家财富增长中的作用。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A·斯密指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论述了劳动创造财富。认为“科学是财富的最可靠形式,既是财富的产物,又是财富的生产者”,“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另一种不需要资本家花钱的生产力是科学力量”。英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奈斯比特的“大趋势论”等都就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美国年轻的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了“新增长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在信息时代,生产已不是仅仅由资本和劳动两大要素组成,科技已成为组成生产的第三大要素。

各国领导人及政治家日益重视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的现代化,就没有工业、农业和国防的现代化”。江泽民同志也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经验告诉我们,知识及对知识的有效利用是国家繁荣富强和形象高大的关键所在。”美国现任总统克林顿说:“技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建立新的工业,并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所以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印度前总理、已故英·甘地夫人说:“近代国家经济繁荣的关键,除了人民的精神外,还在于技术、原材料、资本等三种要素的有效结合,其中技术是最重要的……”

(二)科教兴国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共同经历

蒸汽机等技术的发明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的中心。早在17世纪,英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鼓励人们从事工具机的发明和改进工作,使高效纺车、蒸汽机等机构化、大生产设备成为现实,从而最终导致了大机器、产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和产品的社会化的形成,并因此带来了英国经济与社会的空前发展,使之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德国是继英国之后又一个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1871年才得以统一的德国,其工业化进程几乎比英国晚了一个多世纪,但由于利用煤化学的科学成就,迅速发展了合成化学工业,打开了产业技术的突破口。德国首创在工业企业中建立工业试验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聘于工业企业的科学家已经超过了德国该时期科学家总数的一半。德国工业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德国工业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从模仿英国跃进到超过英国。

美国凭借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称霸当今世界。早在美国建国初期,在合众国宪法中,美国就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明确的方针。18世纪开始建立了专业化的科学技术协会。19世纪30年代,建立了专利局。到1850年,开始走上工业技术创新之路。1876年出现了第一个集体式的科研机构——爱迪生投资建立的研究所,20世纪初重要的工业研究实验所就有365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的研究经费从1939年的1亿多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15亿美元。战争结束时,美国的科学技术已具有压倒优势,大战中发展起来的一大批新成果、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美国工业在质和量上迅速赶上并远远超越了欧洲。

科技立国促使地处地震带的日本经济稳步增长。日本自1868年实行明治维新以来,就将科技视作立国之本。纵观日本近现代发展的历程,“科技立国”是日本民族谋求国家富强的一贯战略思想。1980年,日本政府在《科学技术白皮书》中正式提出“科技立国”的基本含义是使日本的技术发生一系列重大转折,从主要引进外国技术转向发展有独创性的自主技术;不仅要继续坚持以发展产业技术为重点,还要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开拓性的新技术领域的非产业技术,这样技术的发展不仅对经济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还要对政治、安全、外交产生深刻的影响。

“技术立国”的方针加速了韩国的工业化进程。韩国资源匮乏,国土狭小,且长期处于战时状态。韩国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国策,仅用了4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工业化国家长达百十年的工业化进程。核心是抓住了科学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机遇,切实依靠科技,使韩国经济后来居上。韩国实行“技术立国”的战略后,许多工业产品已由引进仿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电子、汽车、钢铁、化工、造船和纺织等重要产业已进入世界前列。

(三)国际科技、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

科技实力是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根本保证。近代国家富强的根本依靠就是科学技术。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无一不是借科技富强起来的。科学技术是国家富强的持久的动力与源泉。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基本都是科技强国。

科技与经济必须相互紧密结合,才能进入科技、经济协调、快速、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实现科技立国、兴国。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可能是进入良性循环的突破口。

世界上的富国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靠丰富的资源成为富国,如海湾石油国,但这些国家富而不强。第二类,依靠比较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富国。第三类富国,缺乏丰富的资源,主要凭借先进的技术实现富国之梦。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源在富国的作用在相对缩小,而科技在富国中的作用日趋增长。

二、形势与任务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面临十分紧迫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

科教兴国是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多极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各国均在新的格局中调整战略,寻求优势,以巩固和提高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实力。为此,各国不约而同地把竞争取胜的支点,放在科学技术之上,科技大战已越来越激烈。并表现出四个显著特点:

第一,国家首脑纷纷亲自挂帅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英国、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埃及、波兰、匈牙利等国都相继成立了总统、首相或总理亲任主任(主席)的科技领导机构。

第二,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美国发表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总统的发展报告》。英国政府强调科技要为国家创造财富服务。德国总理科尔要求德国造就更多的“企业家型的科学家”和“科学家型的企业家”,强调科技要为经济发展服务。此外,各国都在加速军用技术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

第三,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美国科技政策蓝皮书确定要将R&D/与GNP之比增加到3.0%,日本为3.1%,韩国到本世纪末要达到5%。各国近年来增加幅度明显加快。日本到本世纪末,科技投入将增加一倍。

第四,出台重大科技计划,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美国有尖端技术开发计划、材料技术研究计划、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等,欧盟通过了第四个科技发展与研究框架计划,日本推出第6代计算机计划、先进技术探索性研究计划等。

四十五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在世界科技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基础、竞争实力明显不足。如不加倍努力,难以保持在国际竞争中占有利地位。

(二)科教兴国是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1978年-1994年我国的经济以年平均9.4%的速度增长,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已为世界所瞩目。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是依靠消耗资金、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而推动的外延式的经济模式。存在着高投入、高通胀、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等严重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资源、资金高消耗的发展模式不可能长期继续下去。有关研究表明,我国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6%,而日本为23.8%,美国为19.7%,德国为22%。相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本为55%,美国47.7%,我国只有30%。我国1978年的货币投放仅212亿元,1994年为7289亿元,16年中累计增长33.4倍,年平均增长24.7%,而同期的经济增长率仅9.4%。

展望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所依赖的耕地资源在以每年300-500万亩的速度减少,而吃饭的人口却以年1300-1500万人速度在增加;工业发展所依赖的石油资源逐渐要靠进口,高新技术产业所依赖的为数不多的资源——优秀人才,却还在流失。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国的经济结构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第三产业比重小,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近年来我们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乡镇工业,而国外多以高新技术为生长点。我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资金和劳力,而国外是科学技术。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都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入关之后我们的民族经济还要受到国外技术的强烈冲击。我们要抓住机遇,在最短的时间内,加速科技进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否则,丧失良机就会殃及整个国民经济,这绝非危言耸听。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科教兴国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

科教只有用以兴国,才是真正找到了归宿,兴国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真正找到了兴国的根本。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科教兴国的任务异常的艰巨。

科技要为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十年规划,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保持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8-9%的速度增长。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要由目前的30%,提高到50%左右,任务十分艰巨;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满足未来13-16亿人口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工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民族工业发展立于自主创新为主的基础上。搞好大中型企业,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后来居上,在世界若干重要领域占一席之地,并用高新技术不断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全面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医药等重大社会发展问题;决策科学化、生活科学化;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安定,保护并改善资源与环境,都需要科技、教育工作做出有力度的贡献。

科技、教育事业自身要实现新的解放,大的发展。要使我国首先进入世界科技强国行列,为我国成为经济强国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困难与问题

科学地决策、科学地生产、科学地生活,已是一些发达国家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在我国这样一个12亿人口的农业大国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目标,既存在历史遗留的问题,又有现实中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教兴国的外部条件亟待大幅度改善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主要是社会稳定、经济体制完善、运行机制良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高。我国除社会稳定外,其它条件均需大幅度改善。

科教兴国的全民意识还远未形成。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现代的意识,就难有现代的行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是每一个公民,尤其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认识这一道理。有些企业与部门的领导人短期行为相当严重,认为科技见效慢,教育是花钱为别人培养人才,自己在位时用不上,故不愿向科技、教育投资。社会上刮起了“读书无用”之风。科教领域长期在“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旧观念影响下,许多科教人员还缺乏投身于经济主战场、投身于生产第一线的胆识和勇气。这种认识有碍于科技与经济结合,也有碍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经济体制、机制方面尚存在影响科技发展的不利因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完善,法律不健全,一些地方执法不严、地方保护主义现象还比较严重,靠卖资源、靠钻政策空子、靠假冒产品、靠不正当竞争、靠廉价劳动力等等途径,仍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所以,相当部分的企业,把经济增长的措施没有放在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面。一部分重视技术进步的企业,又多热衷引进国外技术与设备,对应用国内技术缺乏积极性,重复引进现象十分突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工作相对薄弱,形不成有自己特色的产品。企业技术上受制于人,经济上落后于人。

亟待加强对科教工作的领导。我国科技管理十分分散,有国防与民用科技两大体系,仅民用科技就有中央、部门、地方、企业、高校等五支队伍,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科技要素匹配很不合理,浪费严重。

(二)我国经济与科教相互脱节的问题仍然严重

我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是在长期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形成的,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还十分严重。一方面,经济部门花大量的外汇向国外购买技术、专利、仪器和设备,有的行业甚至多次、重复引进。另一方面,5800多个县级以上的独立研究所,游离在企业之外。在技术大量引进的同时,国内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仅30%。一方面企业大量缺乏人才,2000多万家乡镇企业绝大多数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大院大所内的科技人员大量积压;重复研究,科技要素浪费比较严重。

(三)科教工作自身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困难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取得了两弹一星,正负离子对撞、超导、杂交水稻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但应该看到,在巨大的成就面前,我国的科教工作仍有不适应国情及经济发展的一面。科学研究工作存在分散、重复等问题,科研成果的水平及成熟度有待提高;科技成果推广利用率不高,仅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教育水平总体还比较落后,教良体制与运行机制不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现实;民族教育、成人教育、科普教育、农村扫盲有待大大加强;科技体制改革难度加大,必须承受改革的阵痛。

(四)科教投入过低、制约着科教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的科教投入低,不仅表现在绝对投入数量低,而且相对数量也很低。不但比发达国家低,而且比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低。我国1994年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总支出196亿元,为美国同期的1/80,我国的R&D占GNP的比例1994年仅为0.5%,而美、日为2.7%,发达国家多在2%以上,印度为0.9%,巴西为1.1%,发达国家经济起飞阶段的比例都在2-3%之间。

总之,我国的科教工作经过四十多年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科教的现状,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滞后于高速发展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需求,亟待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加速发展。

四、实力与前景

(一)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1994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达1865.9万人,是1978年的4.3倍。平均每万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258人,是1978年的2.1倍。1994年底,全国有独立的科技研究开发机构5860个。我国拥有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防科技机构、部门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企业科技队伍、民营科技机构七路科技大军,形成了从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公益性科学到工程设计、中间试验等门类和学科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

国家财政1979年至1994年对科技拨款达1932亿元,占本期财政总支出的4.5%。1994年全国用于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的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为0.5%,最近,中央决定到2000年,要使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

仅1980年至1990年10年间,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就达11万多项,其中获得国家奖励的近万项。这十年间还实施专利5万多项。我国80%以上的科技力量投入了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技术市场1993年技术交易额达207亿元。1992年,全国科研院所的固定资产总值为397亿元,比改革初的1985年增加了84.4%,2/3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是80年代后制造的。

1985年,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实施星火计划,截止1994年底,全国已建立43个国家级星火密集区,共完成项目5.1万项,为农村培训了2070万个技术及管理人才。1987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已取得了400多项成果,有10%的成果已形成产品进入市场。1994年底,国家已建成重点实验室156个。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火炬计划”,并先后批准建立了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1962家。1994年全国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99亿元,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96亿元,利税总额104亿元。截止1994年底,共建立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42条工业性示范线。建立了7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几十个部门开放实验室;组织实施了“攀登计划”,先后分两批重点支持了30个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1993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上发表的期刊论文20178篇。按论文数量排序,我国已从徘徊多年的世界第15位上升至第12位。

(二)科教兴国已经展现出了灿烂的前景

到1991年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12个计划单列市确立了科技兴省(区、市)的发展战略;在全国356个地(市)、2183个县(市)中,有229个地(市)、1009个县(市)提出了科技兴市、县的发展方针,分别占64%和46%。农业、化工、林业、石化等十几个部门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行业的发展战略。现在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实施了科技(教)兴省(区、市)的战略,60%的县实施了科技兴县战略。

到1991年全国已有73%的县(市)配备了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选派的科技副县(市)长,71%的乡镇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或科技专干,28%的乡(镇)建立了乡镇科委。各类经济技术承包集团已发展到16000多个,有4亿多亩大田作物、1亿多亩经济作物实行了技术经济承包,由科技人员承包、领办、创办的乡镇企业约5万个,各类农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12.2万人。我国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解决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温饱问题。

科技兴企大见成效。十几年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2万项左右。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大力加强产品开发、技术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广,10多年来取得重大技术成果700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3000多项科技成果已经用于生产中,经济效益达400多亿元。依据自己的科技开发力量每年推出新产品达几万种。

我国已有40%的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有30%左右的机电产品的主要质量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80年代初的水平。从1981-1990年10年间,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实施的更新改造项目45万多个,完成投资近5500亿元。1991年由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组织实施的万元以上的技术开发项目27980项,占企业万元以上技术开发项目总数的66.3%。很多省市开展创建科技先导型企业活动。据对219家参加省级创建活动的企业的统计,1991年与1988年相比,产值增长7.2%(其中新产品开发率增长12%,新产品产值增长22.04%),利税增长14.19%。

科技兴市方兴未艾。科技兴市战略,在我国的一些中等城市率先制定和实施,并迅速得到全国许多城市的广泛响应。科技兴市热潮,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我国城市的发展。今天,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已被广大领导所接受,正逐步成为的经济发展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五、战略与对策

人类历史的磅礴进程,始终伴随着各种战略思想的产生、发展、盛兴与衰落。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认识以及产生的战略思想,具有排山倒海之力,战胜了幼稚、愚昧、迷信和贫穷,改变了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也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科教兴国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笔者根据学习中央有关文件体会,认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在五个方面有所创新。

(一)观念创新

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又首先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不能设想在一个陈旧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现代化的使命。默守成规,只能维持现状,观念创新、转变观念才是开拓新局面的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是一项崭新而神圣的伟大历史使命,全体人民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观念创新与思想转变,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成为新时代的落伍者,观念创新就是要使全体人民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是中华民族强胜的必然选择”的新观念。

各级领导要从传统的决策方式逐步地转变为科学地、民主地决策方式;企业界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高能耗、高投入、高通胀、高污染的外延式的增长模式转移到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内涵式的模式;科技、教育工作者要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首要任务。全体人民要逐步把生产、生活导入文明、科学的轨道。

(二)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就是要建立、健全机构,改进领导方式,加强对科教工作的领导,形成一个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格局。成立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省级科技领导小组,继续选派、增派科技副乡长、县长、省长,建立科技顾问或咨询机构;企业要建立、健全科技开发机构,广大农村成立多种形式的科技协会与研究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

在健全组织机构的同时,必须切实改进领导科教工作的方法,从战略目标、政策、体制、规划、计划等方面,使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把科技与经济放在一起抓,从组织上保证科教与经济能够更加有机地结合。由“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逐步转变为“每一把手都在抓第一生产力”。

(三)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就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建立有利于科技、教育发展的经济体制。体制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要促进企业依靠科学技术,并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采用内涵的经济发展模式。

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的科技体制。逐步分流一大批机构与人才进入经济主战场;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遴选并稳住少数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从事基础研究、有关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活动;进一步改革科技拨款制度,使绝大多数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机构逐步由事业法人转变为企业法人,按企业机制运行。

(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就是要不断提高科技实力,增科教兴国的能力与水平。根据我国的国情,技术创新目标是:主要领域的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下世纪初的水平,一些新兴产业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进入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列。农业科技要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要始终不动摇地把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首位,把农业科技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近期要着重抓好现有农业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大幅度提高成果转化率和经济效益,远期必须使农业技术有重大突破。企业要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把民族工业建立在以自主创新为主、国外引进为辅的基础上;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方面占据一席之地。在信息、电子、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重要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形成若干个中国的名牌高技术产品和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全面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依靠科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质量,保护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按照“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瞄准国家目标及世界前沿,重点攻克。不断提高科技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五)条件创新

条件创新就是要创造一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环境。国际和平、国内社会稳定,人民心情舒畅;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逐渐缩小;经济体制完善、企业公平竞争;政策措施完善、配套等都是科教兴国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增加科教投入是条件创新的关键环节。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到2000年全社会科技研究与开发总经费占国内生产部值的比例达1.5%”的具体措施与规定。增加科技投入,首先要继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江苏、辽宁、山东等省已提出财政科技投入要占财政总支出的7%,市县达到2-3%。二是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一些省市提出一般企业科技投入要占全省销售收入1-3%,高新技术产业达3-5%,三是在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建设、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中,拿出1-3%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工作。四是拓宽科技金融渠道,大幅度增加科技贷款规模。建议允许建设科技银行、信用社等融资机构,五是对科技活动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给予减免税优惠政策支持。在增加科技经费的同时,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

总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跨世纪的实现国家强胜的重大战略措施。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华民族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屹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

标签:;  ;  ;  ;  ;  ;  ;  ;  ;  ;  ;  ;  ;  

论科教兴国_科教兴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