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金油”与“门外汉”_期货论文

“万金油”与“门外汉”_期货论文

“万金油”与“外行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行话论文,万金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先生在他的随笔集《小民说话》中,说到一家大报上关于经济学的一些“外行话”。在一篇关于《郑州试办农副产品期货市场》的报道中,记者对他所谓的期货交易描述为:“产前先签订所交易的商品合同,将收获后才进行的现货交易变为产前、产中销售”。梁先生说:“现在谁都知道这只是批发市场的一种形式——远期交易,并不是期货交易”。还是这家大报,在报道对进口大片实行价格限制时,竟将此举称为“加强宏观调控”。梁先生说:“对某种物品或劳务的限价并不是宏观调控,仅仅是微观经济政策的一种——价格管制。”显然,记者又将完全相对的两个概念搞混了。

我在一家省级党报工作,负责经济口的新闻报道。看了梁先生的文章,几乎冒汗。我的报道中,虽然没有出现上面说到的外行话,但我不敢肯定,是否说过其他方面的外行话。

记者往往称自己是“万金油”,意思是啥都懂一点。一个时期,我也以此来自谦。但到后来,我发现,很少有人认为“万金油”代表着一种能力,所以就越来越没有胆量以此谦虚了。

得承认,媒体也是把双刃剑。正确的东西会因此产生更大的正向效应,错误的东西则会因此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出彩的东西会因媒体更出彩,丢人的事情则会因媒体而更丢人。由于记者在话语权上的优势,很多人都可能把他们当成专家。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不仅记者,而且媒体,也都不自觉地在利用这种虚拟的权威,殊不知,正因为媒体特殊的“放大功能”,也更容易暴露记者的软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记者或媒体,其实应该越发小心谨慎。这不是要记者们都练就一身样样精通的功夫,也不是主张记者墨守成规。实际上,一个样样精通的记者并不见得能发挥出什么优势,一个墨守成规的记者也并不见得能达到“但求无过”的目的。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要当一个好记者,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不断缩小涉猎范围,并选定一个专业领域,钻进去,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一个专家。

作为记者,如果不懂经济就不要去跑经济,如果不懂体育就不要去跑体育,这不仅是自知之明,也是对人负责。再退一步。有句俗话叫做“现蒸现卖”,意思是,不会的你可以马上去学,不懂的你可以马上去问。只要不自以为是,只要不想当然,也不致出现梁先生所说的大洋相。“万金油”的优势是什么地方都能抹,但最大的缺陷是,什么病也治不了。如果甘当“万金油”,那就只能当平庸的记者;如果尽说“外行话”,那就当不了记者。

记者不仅只需要文字功夫,也不仅只需要新闻知识,还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我认为,在提倡“作家型记者”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倡“专家型记者”。

标签:;  

“万金油”与“门外汉”_期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