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瑛又起飞了_吴鹰论文

吴瑛又起飞了_吴鹰论文

吴鹰再起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家这么多年来非常关心我,很多朋友也都想知道我最近在干什么。所以,我觉得需要给大家一个交代,我不会退休,我觉得应该做一点事。”吴鹰靠在酒吧的沙发背上,表情轻松安静。

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半年多后,吴鹰还是那个吴鹰:依旧是招牌似的大胡子,依旧整齐的衣着打扮,依旧用那种平缓的语速推销着自己的观点。窗外北京冬日的阳光照射进来,让他整体的粗线条柔和了不少,似乎也是在细微之处提醒,吴鹰远离商业战场已有些时日。

此时此刻,吴鹰的身份正在发生180度的转变。吴鹰的新名片显示,他现在已经成为了和利投资集团(CTC Capital)的资深合伙人。

离开斯达康的日子

对于吴鹰离开斯达康后的日子,一直是外界关注的问题。圈子里有这样的说法,一段时间以来吴鹰以前的同事被问及最多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3G什么时候推出,一个就是吴鹰在干什么。对于这段时光,吴鹰回答的很简单,“多花了点时间和家里人在一起,能多在家吃点饭了。”

吴鹰说,离开UT斯达康后,他的主要时间用来做了两件事。

首先是做了很多调研。吴鹰表示,一段时间以来,他观察了不少的公司,眼界也宽了不少。已经成为投资人的吴鹰,对于中国行业的版图有着自己的分析,这当然和他电信的老本行紧密相连,“中国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而且,我觉得各个产业之间互相的融合还有很大的机会,除了石油这种资源性垄断的行业不能考虑在内,还有很多行业还没有爆发。像电信目前几个大块已经比较清晰,四家企业都成为了上市公司,每家的规模都很大。像中国移动如果在上海上市,市值肯定是第一大的,肯定会超过中石油的规模。”

“还干了什么事呢?我其实是属于所谓的企业家里学高尔夫比较晚的人,刚学了1年多。觉得这个运动还是挺有意思的。高尔夫打好不容易,打了这么长的时间,发现这不但会进步,还会退步。这和做企业一样,总能受到启发。刚开始学的时候进步得很快,打得非常好,老天爷就是得惩罚你,不能让你骄傲。”

缘何转战风投

对于转战风投的选择,吴鹰表示决定做的非常快,“离开UT斯达康一个月后就已经开始考虑转型。但是具体怎么走有很多选择。融资?加盟?还是和大基金合作?最后还是选择了加入和利创投。”

据吴鹰介绍,和利创投成立的时间并不长,首期项目资金规模也不算大,大约5000万左右。对于缘何选择和利创投,吴鹰给出了自己的理由:“离开UT之后,很多人都来找过我,包括一些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邀我加盟;也有以前做基金很成功的,希望我跟他们一起做。但是,我看了看都不太合适。投资这个行业,当你真正要把一定的资金融来,需要一段时间。资金规模越大,时间越长,融资规模太小了又无法施展拳脚。一般来讲,融2亿、3亿美金要8到12个月左右的时间。但如果有了一个很好声誉基础,基金再扩大规模就容易一点,3到6个月就够了。”

对于CTC的成立,吴鹰表示,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几位合伙人“都很谈的来”。吴鹰最先碰到的是目前同样身为CTC合伙人的清华同方副总刘天民,“当时没有太深想法,只是大家彼此印象都不错,很多理念也很相通。”在进一步的接触之后,吴鹰又认识了CTC的另外一位合伙人,据介绍,此人在之前有成功投资无锡尚德的经验,“他对于公司海外重组,如何上市等都有很深的经验,能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

有着十多年企业家经历的吴鹰对风投并不陌生,当年孙正义为阿里巴巴投资的第一笔资金就是在吴鹰的办公室完成的。但是吴鹰也表示,和几位资深的投资合伙人的合作,也是一种很好的经验互补。

“想做一件事,就要先搞清楚自己是谁,有什么优势。看了看,我优势在于政府资源、管理经验、企业界资源和跨行业人脉。再就是金融资本运作的能力,对于人的选择和企业的管理能力,综合起来我觉得做基金目前是最好的。能够把我以前的这些经验和资源能够整合在一起,同时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跟这些企业家去分享。如果能够帮助其他人把企业做大做好,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而且,基金本身也有回报,对我们的投资人也是很有收获的,对于我自己也是很有收获的,但相比金钱上的回报,满足感和成就感会更多一些。”

“洼地”在哪里

随着近两年以来VC热和PE热在中国的兴起,各种各样投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而伴随着这种兴旺和繁荣,接踵而至的是投资成本升高、利润空间下降等现实的问题。如何正面应对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如何正确的选择投资洼地,也成了摆在CTC和所有投资者面前的课题。

对此,吴鹰表示,偏技术型的企业将是CTC关注的重点,对此他的投资哲学是,“先进的技术不一定能成功,成功的技术一定是能被市场接受的。”在诸多投资目标中,就包括IPTV。对于这个和他颇具渊源的产业,吴鹰依旧看好它的未来。“手机的发明把人从空间限制中解放出来,IPIV则把人从时间限制中解放出来。IPIV肯定将在未来取得成功,只不过这个时间有可能会是10年。”除了电信和新媒体,吴鹰看好的还有服务业,“只要是能给人节省时间、节省钱、节省经历的产业未来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而对于CTC的投资原则,吴鹰表示,更注重给对方带来资金以外的价值。这包括在产业上寻找上下游合作伙伴、打开海外市场、提供优秀的管理人才等,“如果不能给对方带来钱以外的价值,我们肯定不投。”

在吴鹰看来,这样做一来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也可以避免与其他投资公司进行价格竞争。

再起飞

对于自己从实业家到投资者的身份转型,吴鹰笑称他以前做企业是在做“庄家”,而现在变成了“炒家”。

“我把你(企业)炒大,大家的利益是共同的。我不会永远坐在你那边,我只是投了一点钱进来,把你的企业做大了,问题解决了,对于企业是好事,对于国家也是好事,对于基金也是好事,对于我个人也是好事。对大家都是好事不是挺好的?”

回答虽然是轻描淡写,但是不难看出,十多年的企业经历,让吴鹰对于创业有着挥之不去的情怀。这些情怀总能在言谈话语间慢慢流露出来。

“我会比较理解创业者,包括他们一些错误的想法。因为我也会犯同样的错误,那么我可以用我的一些经验加上教训,来跟他分享。同时,我也会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理解投资者,因为我的伙伴有很多的投资的经验。但是从原则上来讲,投资者一定不能干预企业的正常运营。唱主角的一定是企业的创始者和企业的管理团队。我们永远是一个配角帮助他做好。”

对于长期以来一直扮演企业核心的吴鹰来说,如何把握好这种主角配角的关系,也许还需要很多自身的改变。对于这种关系的转变,吴鹰将之形容为有点像导演、制片人和男主角之间的关系。

“男主角是把戏演好,但光有男主角不够,还需要制片人的钱,加上好剧本,就是所谓的商业模式,不然导演不会弄。导演也很重要,他会启发男主角,这个戏怎么演,怎么弄。还包括很多的影像效果、景色、启发女主角、跑龙套的,一大堆的事情,但是还是需要有钱来做这个事。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讲,有点像制片人和导演的结合体,不光是要出钱,还要办很多的事情,好让男主角、女主角充分发挥,制作一个流芳百世的剧作出来。所以,这个角色的转换确实是有,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跟没做过企业的投资人是不一样的,我理解创业者和经营者的困难。如果坐在董事会上,我肯定是最真心地支持这个创业者,因为我知道他困难的地方。即使他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我也会从企业和股东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从保护个人的利益出发。而且,我也不会支持他做违法的事情。”

后记:转型风投,企业家的华丽转身?

大胡子吴鹰在沉寂半年之后终于宣布再次复出,这也让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他去向的众多议论有了答案。然而,随着“小灵通教父”转战创投基金,新的猜想又来了,企业家以投资人的身份拥抱资本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界正在上演一波资本市场的大转移,投行精英、企业领袖、资深券商转投PE、VC的频率大幅升高。在这次转型的浪潮中,来自企业界的人士则构成了一股独特的力量。从早期携程网创始人沈南鹏、到阿里巴巴的掌门马云、再到金山CEO雷军、前大中电器董事长张大中和浙商徐冠巨,面对资本市场的独特魅力,这些在各自领域创造辉煌的企业家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二次创业”。

和其他群体相比,企业家转型资本运营应该有其独特的优势。无论是对于企业的管理经验、对于市场环境的熟悉程度、对于机会的灵敏嗅觉还是分布甚广的人脉资源,都是企业家们在投资公司过程中取胜的重量级砝码。然而,运作基金毕竟和经营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能将“重量级”实业发展成功并不意味着就能将基金这个回报和风险都更加巨大“轻资产”把玩的驾轻就熟。因此,转型究竟是一次华丽的转身,神化的延续?还是资本泛滥浪潮中的昙花一现?吴鹰们面对着重重课题。

首先,是战略的从新定位。对于企业家来说,所思虑的是如何做成百年老店,是讲究深耕细作活计。

而成功的投资人虽然也需要耐心和恒心,但能否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本效率则成了丈量成败的最首要标杆。简而言之,风投在考虑退出的同时,也应考虑投资企业的长期发展。处理好这对看似矛盾的目标,把握好火候,着实是门功夫。对于习惯做实业的企业家能否尽快在战略上形成这种思路上的转变,应是成功转型的第一步。

其次,是身份角色的转换。中国有广大的中小企业需要创业时期的资金,这也构成了VC、PE庞大投资资源。在投资创业企业的过程中,VC和PE所应尽的责任不应仅仅只是为带来资金,还要做好帮助企业做好公司治理、制定战略发展策略、完善公司结构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VC、PE投资者们也要为创业者提供足够的舞台,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如何做到即帮助企业发展又不喧宾夺主,也是长期以来习惯于扮演核心角色的企业家们所应认识和考虑的。

与此同时,来自市场的考验同样严峻,随着国内投资市场的火热,VC、PE的行业竞争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随之而来的就是投资成本提升、市盈率过高等现实的问题。在目前这个已经有人开始高喊“有泡沫”的市场中,风险正在增加,而市场自身的新陈代谢也必然会加速行业的淘汰进程。由此看来,正如业内人士所说,2008年必将是VC、PE等投资行业的分水岭,如何应对更为激烈的竞争、选择正确的价值洼地,也是“初来乍到”企业家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虽然有重重的谜题等待揭晓答案,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2008的投资舞台,会有更多的身影来到这里,跳起资本的舞蹈。

标签:;  ;  ;  

吴瑛又起飞了_吴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