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色谱法测定香兰素中的微量氯离子

离子色谱法测定香兰素中的微量氯离子

一、离子色谱法测定香兰素中的微量氯离子(论文文献综述)

姜琴[1](2019)在《氨基硅油及其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偶联剂/D4聚合法、偶联剂水解物/D4聚合法和偶联剂水解物/甲基硅油平衡法来制备氨基硅油,并对其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氨基偶联剂低温水解的方法以控制水解物的结构,得到以硅二醇为主的水解产物;该水解物在氮气保护氛围中,在四甲基氢氧化铵硅醇盐的作用下达到与无水的D4(八甲基环四硅氧烷)进行均匀共聚反应而形成产物。此技术路线与传统的将氨基硅烷偶联剂直接与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反应制备氨基硅油的技术路线相比,其产物结构单一,氨基分布均匀,透明性好,粘度可控,产率高,耐热性好;该氨基硅油极易乳化成透明微乳液并具有优异的稳定性,适于织物处理、个人护理用品中添加等应用,且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首先主要探究氨基硅油的最佳制备方法与性能影响因素。采用偶联剂水解物/D4聚合法制备的氨基硅油,粘度范围20080000mPa·s且可控,不挥发物含量达90.0%以上,产率达94.0%,透过率≥94.0%(λ=550nm)。其次主要探究氨基硅油乳液的制备与性能影响因素。采用上述氨基硅油通过机械乳化法制备的典型氨基硅油微乳液其粒径为8.00nm,不挥发物含量为18.0%,透过率为98.0%(λ=550nm)。最后还探索了氨基硅油及其微乳液的应用。研究表明研制产品在用于织物整理及洗发香波均得到一定的应用效果。

高莹[2](2018)在《g-C3N4基纳米材料的发光特性及其在氯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对于水环境中污染物的监测与治理是我国面临的最为重要难题之一。氯离子(Cl-)作为水环境中较为常见的阴离子,极易发生极化反应,如若浓度过高会与水中存在的多种化合物结合形成致癌物质,如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卤乙酸等。目前对于Cl-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法、离子选择电极法、离子色谱法、荧光分析法等。其中荧光分析法具有高灵敏度的优点,在分析复杂的具有多组分荧光体混合物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但荧光分析法常用的荧光试剂多为有机芳族化合物、有机染料等,其不仅制备方法复杂、而且还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因此,发展一种高效的荧光试剂来针对水中Cl-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一种新型聚合物半导体纳米材料,带隙约为2.7 eV且易调控,其制备方法简单、无毒无污染、吸收光谱范围宽、具有较强的荧光响应。这些优点使其在荧光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利用湿化学法合成了具有多孔结构的g-C3N4纳米材料,并对其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测试样品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其最佳激发波长和PH值进行了探究。基于此构建了检测水溶液中Cl-浓度的荧光分析体系。加入不同浓度的Cl-后,引起多孔g-C3N4的荧光信号极大的降低,而此时的荧光猝灭效率与Cl-的浓度呈一定的线性关系,根据Stern-Volmer方程拟合就可以实现对Cl-的分析检测。同时通过表征、光电压及荧光寿命的测试,对Cl-与多孔g-C3N4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了进一步调控多孔g-C3N4的荧光特性以及检测Cl-的能力,合成了Ag修饰的多孔g-C3N4样品(Ag/g-C3N4),并确定了Ag修饰的最佳量。在检测Cl-的实验中,Ag/g-C3N4样品表现出了较高的灵敏度,与原多孔g-C3N4相比,其可检测到的Cl-浓度范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同样对Cl-与Ag/g-C3N4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本论文将深入揭示多孔g-C3N4和Ag/g-C3N4纳米材料的发光机理,进而为设计合成高性能的g-C3N4基荧光探针及其在离子检测方面的应用提供坚实的实验基础和理论支持。

张宁雯[3](2015)在《有机硅及相关产品中微量离子的离子色谱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硅产品是一类品种众多、性能优异且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材料产品,但至今为止尚未有关于有机硅产品中微量离子分析的系统研究。为了提高有机硅及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本文采用离子色谱技术系统地研究了白炭黑、硅烷偶联剂、硅油、硅橡胶等有机硅样品中微量离子的定量方法,并尝试了离子色谱与质谱联用进行样品中未知离子的鉴定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由以下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有机硅产品及离子色谱分析的现状。重点介绍了常见有机硅产品的应用;有机硅产品的分析;微量离子对产品质量及其合成工艺的影响;离子色谱所采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第二章采用离子色谱技术对各类白炭黑中的微量阳离子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对白炭黑样品的纯水萃取液中检测到的Na+和NH4+离子,通过优化萃取条件,如萃取方法、萃取剂体积、萃取时间,建立了上述离子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实际样品的检测,为白炭黑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参考。第三章建立了一种合理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纯水萃取),并结合离子色谱实现对各类硅氧烷中微量氯离子的准确定量。对纯水萃取条件和离子色谱方法进行优化,并对各类硅油、硅氧烷样品中氯离子的含量进行测试。同时,以3-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例,比较了纯水萃取和氧弹燃烧两种前处理技术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纯水萃取才是真正的游离离子的萃取技术.第四章利用离子色谱仪与电喷雾高分辨质谱仪进行联用,对市场上普遍使用的洗虾粉成分进行分析,利用飞行时间质谱的高分辨能力检测到了硫代硫酸钠这个未知组分。这也为后期有机硅产品的未知组分分析提供了基础研究。

张如意,顾宇曦,张爱芸,毕文彦[4](2008)在《微量/痕量氯测定方法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近年来不同材料或环境中微量/痕量氯的各种测定方法及应用,包括分光光度法、浊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离子色谱法、间接原子吸收法、质谱法、极谱法、ICP-AES法、共振光散射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

董强[5](2007)在《酸性光亮镀铜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硫酸和硫酸铜组成的基础镀液中,加入合适的添加剂,可以得到表面光亮的镀铜层。由于金属铜质地坚韧,延展性能优异,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和热导率,孔隙率较低,并具有典雅高贵的颜色,因此,在电子电镀、中间过渡镀层、装饰性电镀等领域中,酸性光亮镀铜被广泛应用。目前,酸性光亮镀铜工艺技术的关键是低电流密度区的覆盖能力和光亮度。本论文研究开发了一组酸性光亮镀铜添加剂,特别是发现了一种性能优异的低电流密度区走位剂,大大改善了酸性光亮镀铜低电流密度区的覆盖能力和光亮度,并确定了合适的工艺参数和工作条件。(1)低酸高铜工艺浓H2SO4(ml/L) 30-60 CuSO4·5H2O(g/L) 160-220氯离子(mg/L) 20-120 Hl(g/L) 0.0002-0.0008 SP(g/L) 0.016-0.02 P(g/L) 0.05-0.20 OP-21(g/L) 0.005-0.02 BCU染料(ml/L) 0.10-0.20 T(℃) 15-35电流密度(A/dm2) 1-10阳极磷铜阳极阴阳极面积比1:1-2(2)高酸低铜工艺浓H2SO4(ml/L) 75-100 CuSO4·5H2O(g/L) 60-80氯离子(mg/L) 20-120Hl(g/L) 0.0004-0.001 SP(g/L) 0.018-0.026 P(g/L) 0.05-0.20 OP-21(g/L) 0.005-0.02 BCU染料(ml/L) 0.10-0.30 T(℃) 15-35电流密度(A/dm2) 1-5阳极磷铜阳极阴阳极面积比1:1-2这两种镀液具有优异的深镀能力,在霍尔槽试验中,低电流密度区都可以得到光亮的镀层,在内孔法和直角阴极法试验中,覆盖能力达到100%。两种工艺都具有良好的分散能力。本论文利用电化学方法对添加剂各组分在镀液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相关测试方法对镀液和镀层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和检验。该工艺经过中试检验证明,完全可以满足实际生产要求,可以付诸实际生产。本课题研究开发的酸性光亮镀铜添加剂和工艺,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市场潜力。

董强,欧阳贵[6](2006)在《酸性镀铜镀液中氯离子的分析测定及调整方法》文中提出概括了酸性镀铜液中氯离子的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包括络合滴定法、硝酸汞滴定法、比浊法、离子色谱法和共振散射光谱法等。对实际生产中常用的氯离子的调整方法总结如下:当C l-含量偏低时,可以通过加入氯化钠、盐酸或氯化铜补充;当C l-过量时,则可以加入硝酸银或硫酸银去除。

王照丽[7](2005)在《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及低压离子色谱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财富,但是与工业化社会结伴而来的环境污染,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同时,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环境中,重金属、悬浮物、酚、氰化物等多种有毒有害的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污染大气、土壤和水体,进而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其中重金属是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八大公害中的“水俣病”和“骨痛病”就是由于Hg和Cd的污染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是:(1)水环境中的微量重金属就可产生毒性效应;(2)微生物不仅不能降解重金属,相反某些重金属离子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金属有机化合物,从而产生更大的毒性;(3)生物体对重金属有富集作用,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的升高,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之增大;(4)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饮水、呼吸等多种渠道进入水体,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有些重金属对人体的积累性危害往往要一、二十年才显示出来。因此,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环境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监控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重金属含量水平已成为评价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不断地迁移、转化、循环和累积,使得金属元素的分析更富于挑战性。 目前,重金属元素的分析一般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其精密度高,

余波[8](2001)在《离子色谱法测定香兰素中的微量氯离子》文中研究指明

二、离子色谱法测定香兰素中的微量氯离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子色谱法测定香兰素中的微量氯离子(论文提纲范文)

(1)氨基硅油及其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硅的概述
        1.1.1 有机硅化学及工业发展简史
        1.1.2 有机硅的基本简介
        1.1.3 有机硅的基本特性
        1.1.4 有机硅的应用
        1.1.5 中国有机硅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 硅油的概述
        1.2.1 硅油的基本简介
        1.2.2 硅油的研究及应用
    1.3 改性硅油的概述
        1.3.1 改性硅油的基本简介
        1.3.2 改性硅油的研究及应用
    1.4 氨基硅油及其乳液的概述
        1.4.1 氨基硅油的基本简介
        1.4.2 氨基硅油的基本特性
        1.4.3 氨基硅油乳液的基本简介
        1.4.4 氨基硅油的合成及研究
        1.4.5 氨基硅油的应用领域
        1.4.6 氨基硅油的市场调研
    1.5 研究背景、意义、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背景、意义
        1.5.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6 创新点
第2章 氨基硅油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 制备原理与方法
        2.2.1 偶联剂/D4聚合法制备氨基硅油
        2.2.2 偶联剂水解物/D4聚合法制备氨基硅油
        2.2.3 偶联剂水解物/甲基硅油平衡法制备氨基硅油
    2.3 表征与测试
        2.3.1 FT-IR的表征
        2.3.2 ~1HNMR的表征
        2.3.3 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2.3.4 粘度的测定
        2.3.5 氨值的测定
        2.3.6 折射率(折光率)的测定
        2.3.7 表面张力的测定
        2.3.8 透过率的测定
        2.3.9 耐热性的测定
        2.3.10 产率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偶联剂水解物的结构表征
        2.4.2 氨基硅油的结构表征
        2.4.3 氨基硅油的典型性能对比
        2.4.4 偶联剂水解物的制备研究
        2.4.5 氨基硅油性能影响研究
        2.4.6 典型氨基硅油产品的性能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氨基硅油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 制备原理与方法
        3.2.1 乳液聚合法制备氨基硅油乳液
        3.2.2 机械乳化法制备氨基硅油乳液
    3.3 表征与测试
        3.3.1 pH值的测定
        3.3.2 粘度的测定
        3.3.3 透过率的测定
        3.3.4 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3.3.5 粒径的测定
        3.3.6 形貌的表征
        3.3.7 静置稳定性
        3.3.8 离心稳定性
        3.3.9 稀释稳定性
        3.3.10 耐热稳定性
        3.3.11 耐冻稳定性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乳化剂的选择
        3.4.2 两种方法制备氨基硅油乳液的性能比较
        3.4.3 氨基硅油机械乳化法的影响因素研究
        3.4.4 有机酸对微乳液透过率的影响
        3.4.5 搅拌速度对微乳液透过率的影响
        3.4.6 酸化水滴加速度对微乳液透过率的影响
        3.4.7 典型氨基硅油微乳液产品的性能参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氨基硅油及其微乳液的应用研究
    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 制备方法与作用机理
        4.2.1 氨基硅油在织物整理中的应用
        4.2.2 氨基硅油在个人护理用品中的应用
    4.3 表征与测试
        4.3.1 扫描电镜的测试
        4.3.2 柔软性、光滑性的测试
        4.3.3 综合手感评价测试
        4.3.4 毛发伸长率、回复率的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柔软剂种类的应用效果比较
        4.4.2 氨值对织物整理的柔软度、爽滑度的影响
        4.4.3 护发素种类的应用效果比较
        4.4.4 氨值对毛发处理的回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2)g-C3N4基纳米材料的发光特性及其在氯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氯离子浓度检测方法及现状
        1.2.1 原子吸收法
        1.2.2 离子色谱法
        1.2.3 离子选择电极法
        1.2.4 荧光分析法
    1.3 g-C_3N_4纳米材料简介
        1.3.1 g-C_3N_4的合成方法
        1.3.2 g-C_3N_4的荧光性质
        1.3.3 g-C_3N_4在分析化学方面的应用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g-C_3N_4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多孔g-C_3N_4、Ag/g-C_3N_4样品的合成
        2.2.1 多孔g-C_3N_4样品的合成
        2.2.2 Ag/g-C_3N_4样品的合成
    2.3 多孔g-C_3N_4、Ag/g-C_3N_4样品的表征
        2.3.1 多孔g-C_3N_4样品的表征
        2.3.2 Ag/g-C_3N_4样品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荧光分析技术和表面光伏技术
    3.1 稳态荧光分析技术
        3.1.1 稳态荧光分析技术实验装置
        3.1.2 稳态荧光分析原理
    3.2 瞬态荧光分析技术及原理
        3.2.1 瞬态荧光分析技术装置
        3.2.2 瞬态荧光分析原理
    3.3 表面光伏技术装置及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孔g-C_3N_4的荧光特性及其在检测氯离子中的应用
    4.1 多孔g-C_3N_4的荧光特性
        4.1.1 样品的荧光光谱
        4.1.2 浓度对样品荧光特性的影响
        4.1.3 PH值对样品荧光特性的影响
    4.2 多孔g-C_3N_4检测水中的氯离子
        4.2.1 PH值对检测氯离子的影响
        4.2.2 氯离子对样品的荧光猝灭效应
        4.2.3 机制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Ag修饰调控多孔g-C_3N_4的荧光特性及其在检测氯离子中的应用
    5.1 Ag/g-C_3N_4的荧光特性
    5.2 Ag/g-C_3N_4检测水中的氯离子
    5.3 Ag/g-C_3N_4检测氯离子机制分析
    5.4 常见阴离子的干扰作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3)有机硅及相关产品中微量离子的离子色谱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硅化学发展简史
    1.2 有机硅化合物的分类
        1.2.1 硅烷及其衍生物
        1.2.2 线性聚合物
        1.2.3 环状聚合物
        1.2.4 立体构型聚合物
        1.2.5 聚硅烷
        1.2.6 含金属或准金属原子或原子团的有机硅化合物
    1.3 常见有机硅产品及分析方法
        1.3.1 硅烷偶联剂
        1.3.2 硅油
        1.3.3 硅橡胶
        1.3.4 硅树脂
    1.4 微量离子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及其定量研究
        1.4.1 Cl-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及其测定
        1.4.2 金属离子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及其测定
        1.4.3 无机离子对硅产品质量的影响及其测定
    1.5 离子色谱简介
        1.5.1 离子色谱法的原理
        1.5.2 离子色谱的应用
    1.6 离子色谱样品前处理技术
        1.6.1 气体吸收法
        1.6.2 膜吸收法
        1.6.3 加速溶剂萃取(ASE)
        1.6.4 微波辅助萃取(MSE)
        1.6.5 氧瓶(弹)燃烧法
        1.6.6 碱熔法
        1.6.7 在线浓缩富集和基体消除
        1.6.8 其他离子色谱样品前处理方法
    1.7 本章小结
    1.8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白炭黑中微量钠离子和铵离子同时检测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2 样品前处理
        2.2.3 离子色谱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白炭黑样品萃取液的离子色谱分析
        2.3.2 萃取条件的优化
        2.3.3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2.3.4 样品分析和回收实验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硅氧烷样品中微量氯离子的定量分析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2 样品前处理
        3.2.3 离子色谱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直接萃取方式的比较
        3.3.2 萃取时间的优化
        3.3.3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3.3.4 样品分析和回收实验
        3.3.5 氧弹燃烧前处理在有机硅样品中的氯离子分析应用
        3.3.6 不同萃取技术对 3-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中氯离子测定结果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离子色谱-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及其在未知组分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色谱条件
        4.2.3 质谱条件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离子色谱分析的条件优化
        4.3.2 未知组分的鉴定
        4.3.3 硫代硫酸根离子含量测定方法的评价
        4.3.4 实际样品分析及回收率试验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作者简历

(4)微量/痕量氯测定方法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分光光度法 (Spectrometry)
    1.1 常规分光光度法
    1.2 褪色光度法
    1.3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测定法
2 浊度法 (turbidimetry)
3 离子选择电极法 (Ionselectiveelectrode)
4 离子色谱法 (Ionicchromatography)
5 间接原子吸收法 (Indirectatomicabsorptionspectrometry)
6 ICP-AES法
7 质谱法 (massspectrometry)
8 极谱法 (polarography)
9 共振光散射光谱法 (resonancelightscatteringmethod)
1 0 X射线荧光光谱法 (X-RayFlaorescenceSpectrometry)

(5)酸性光亮镀铜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试验方案
    1.1 镀铜的特点及应用
    1.2 酸性硫酸盐镀铜发展现状
        1.2.1 酸性光亮镀铜的阳极
        1.2.2 酸铜添加剂的发展
    1.3 电镀添加剂的作用机理研究概况
        1.3.1 扩散控制机理
        1.3.2 非扩散控制机理
        1.3.3 酸性镀铜沉积机理
    1.4 现代技术在酸性镀铜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及试验方案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试验方案
第二章 酸性镀铜添加剂及其工艺的研究
    2.1 试验仪器和药品
        2.1.1 主要试验仪器
        2.1.2 主要试验药品
        2.1.3 试验方法
    2.2 添加剂组成
    2.3 高酸低铜与低酸高铜体系简介
    2.4 低酸高铜工艺的研究
        2.4.1 低酸高铜工艺添加剂的研究
        2.4.2 低酸高铜体系工艺参数的确定
        2.4.3 低酸高铜添加剂组合及其工艺参数
    2.5 高酸低铜工艺的研究
        2.5.1 高酸低铜工艺添加剂的研究
        2.5.2 高酸低铜体系工艺参数的确定
        2.5.3 高酸低铜添加剂组合及其工艺参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镀层与镀液性能测试
    3.1 低酸高铜工艺的镀层和镀液性能测试
        3.1.1 低酸高铜工艺镀层性能的测试
        3.1.2 低酸高铜工艺镀液性能的测试
    3.2 高酸低铜工艺的镀层和镀液性能测试
        3.2.1 高酸低铜工艺镀层性能的测试
        3.2.2 高酸低铜工艺镀液性能的测试
    3.3 低酸高铜工艺与同类工艺的对比试验
        3.3.1 霍尔槽对比试验
        3.3.2 直角阴极对比试验
        3.3.3 分散能力对比试验
    3.4 添加剂的电化学性能
        3.4.1 H1(2-四氢噻唑硫酮)的电化学性能
        3.4.2 P(M=6000)的电化学性能
        3.4.3 SP的电化学性能
        3.4.4 BCU染料的电化学性能
    3.5 铜镀液的分析方法
        3.5.1 硫酸的测定
        3.5.2 硫酸铜浓度的分析
        3.5.3 氯离子浓度的分析
        3.5.4 有机添加剂浓度的分析
        3.5.5 铁杂质离子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试生产应用
    4.1 霍尔槽试验
        4.1.1 试验器材
        4.1.2 工艺参数与条件
    4.2 现场槽液的调试
        4.2.1 原有槽液的霍尔槽试验
        4.2.2 1L烧杯挂镀试验
        4.2.3 现场槽液调整
        4.2.4 工艺流程
        4.2.5 中试结果
第五章 本课题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酸性镀铜镀液中氯离子的分析测定及调整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酸铜镀液中氯离子的测定方法
    2.1 络合法
    2.2 硝酸汞滴定法
    2.3 比浊法
    2.4 离子色谱法
    2.5 共振散射光谱法
3 酸铜镀液中氯离子的调整方法
    3.1 氯离子的补加
        3.1.1 以氯化钠形式补充
        3.1.2 以盐酸形式补充
        3.1.3 以CuCl2形式补充
    3.2 氯离子的下调
        3.2.1 锌粉加入法
        3.2.2 碳酸银沉淀法
        3.2.3 硫酸银沉淀法
4 结语

(7)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及低压离子色谱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
    第1章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概述
        1.1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的发展
        1.2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的特点
        1.3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1.4 流动注射分析的检测方法
        1.4.1 流动注射—光度法
        1.4.2 流动注射—原子吸收法
        1.4.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
        1.4.4 流动注射—荧光法
        1.4.5 其他检测方法
        1.5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的种类
        1.5.1 以液体流动方式将自动分析方法分类
        1.5.2 以流动注射联用的检测方式分类
        1.6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流路的种类
        1.6.1 传统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流路
        1.6.2 自动参比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流路
        1.6.3 反向自动参比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流路
        1.6.4 三种分析流路的差别
        1.7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的应用
        1.7.1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7.2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1.8 本部分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8.1 目的
        1.8.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反向自动参比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Cr(Ⅵ)、Cr(Ⅲ)和Cd(Ⅱ)的方法研究
        2.1 海水中Cr(Ⅵ)和Cr(Ⅲ)的测定
        2.1.1 前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样品分析
        2.1.5 小结
        2.2 海水中痕量Cd(Ⅱ)的测定
        2.2.1 前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小结
    第3章 反向自动参比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铬鞣剂中痕量Cr(Ⅵ)和Fe(Ⅲ)的方法研究
        3.1 铬鞣剂中痕量Cr(Ⅵ)的测定
        3.1.1 前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样品分析
        3.1.5 小结
        3.2 铬鞣剂中的Fe(Ⅲ)的测定
        3.2.1 前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样品分析
        3.2.5 小结
    第4章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废水中Cu(Ⅱ)的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溶液的配制
        4.2.3 实验方法和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测定波长的选择
        4.3.2 显色剂DPC浓度的影响
        4.3.3 显色剂流速的影响
        4.3.4 显色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4.3.5 缓冲溶液pH的影响
        4.3.6 表面活性剂CPB和OP用量的影响
        4.3.7 反应圈长度的影响
        4.3.8 共存离子的影响
        4.3.9 工作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4.4 实际样品的分析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低压离子色谱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
    第5章 离子色谱法概述
        5.1 前言
        5.2 离子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5.2.1 柱后衍生反应
        5.2.2 重金属与过渡金属的分析
        5.3 低压离子色谱分离柱的分离机理
        5.3.1 离子交换平衡
        5.3.2 络合平衡
        5.3.3 离子排斥效应
        5.4 课题提出的意义
    第6章 低压离子色谱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水样中Fe(Ⅲ)、Cu(Ⅱ)、Ni(Ⅱ)、Zn(Ⅱ)、 Co(Ⅱ)和Fe(Ⅱ)的方法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
        6.2.2 溶液的配制
        6.2.3 工作流程图
        6.2.4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6.3.2 低压分离柱的选择
        6.3.3 洗脱液的选择
        6.3.4 显色液的选择
        6.3.5 干扰情况
        6.4 性能测试
        6.4.1 精密度的计算
        6.4.2 标准曲线
        6.4.3 检出限
        6.5 样品分析
        6.6 小结
    第7章 在线浓缩—低压离子色谱—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Pb(Ⅱ)、Cu(Ⅱ)和Zn(Ⅱ)的方法研究
        7.1 综述
        7.1.1 前言
        7.1.2 海水中金属元素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7.2 海水中痕量Pb(Ⅱ)的测定
        7.2.1 前言
        7.2.2 实验部分
        7.2.3 结果与讨论
        7.2.4 小结
        7.3 海水中痕量Cu(Ⅱ)的测定
        7.3.1 前言
        7.3.2 实验部分
        7.3.3 结果与讨论
        7.3.4 小结
        7.4 海水中Zn(Ⅱ)的测定
        7.4.1 前言
        7.4.2 实验部分
        7.4.3 结果与讨论
        7.4.4 方法的评价
        7.4.5 小结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声明
致谢

(8)离子色谱法测定香兰素中的微量氯离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色谱条件
    2.3 实验步骤
        2.3.1 样品前处理
        2.3.2 样品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干扰的去除
    3.2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3.3 精密度与回收率
4 结论

四、离子色谱法测定香兰素中的微量氯离子(论文参考文献)

  • [1]氨基硅油及其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姜琴.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2]g-C3N4基纳米材料的发光特性及其在氯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高莹. 黑龙江大学, 2018(10)
  • [3]有机硅及相关产品中微量离子的离子色谱分析研究[D]. 张宁雯. 杭州师范大学, 2015(03)
  • [4]微量/痕量氯测定方法进展[J]. 张如意,顾宇曦,张爱芸,毕文彦.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5]酸性光亮镀铜工艺的研究[D]. 董强.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07(02)
  • [6]酸性镀铜镀液中氯离子的分析测定及调整方法[J]. 董强,欧阳贵. 电镀与涂饰, 2006(10)
  • [7]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及低压离子色谱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D]. 王照丽. 四川大学, 2005(01)
  • [8]离子色谱法测定香兰素中的微量氯离子[J]. 余波.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S1)

标签:;  ;  ;  ;  ;  

离子色谱法测定香兰素中的微量氯离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