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历史小说正名论文_郑波

为新历史小说正名论文_郑波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新历史小说的诞生有特殊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其发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机制包括:历史题材本身的不可知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等要求突变的结果;创作主体自身创新意识的驱动。外部机制包含:全球化语境下后现代主义写法的流行和国内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新历史小说以后现代主义的写法消解和重构正史,叙述个人化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中国文学的“史传传统”,偏离了现当代文学一直贯持的主流历史叙述话语,出现了一批学界热议的文学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红高粱》、刘震云“故乡”系列、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张炜的《家族》、《古船》、苏童的《妻妾成群》等。由于新历史小说的本身的独特性、多重性,新历史小说呈现出概念及其命名的模糊与混乱[1]的场面。新历史小说名称可谓花样百出:新历史叙事、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新历史题材小说、“后历史主义”文学等等。颜敏先生认为“试图给新历史小说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2]”足见难矣,然更需正名。下面笔者将从新历史小说与革命历史小说的区别与联系,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的辨异两个方面来论述新历史小说,从而为新历史小说正名,下一个更加确切的定义。

革命历史小说是“十七年”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以“三红一创”等为典型范本的革命历史小说以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历史为题材,以民族解放、阶级斗争为主题,刻画高大全的工农兵形象,追求宏伟壮大的叙述结构,小说一般崇向乐观浪漫主义的格调。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有诸多的不同:在历史观上,新历史小说夸大历史的偶然性,《白鹿原》中,鹿兆海和白灵用掷硬币的方式决定投靠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这种戏谑的写法异于革命历史小说中革命者在血与泪的洗礼中选择革命道路;在题材上,新历史小说写的是“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3]”,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是建党到建国这段时间的党史题材;在表现手法上,钟本康认为新历史小说是以 “历史生活的碎片为契机而虚构出的往昔故事”[4]。新历史小说采用“零度叙述”角度,主观叙述历史的细节真实。革命历史小说用宏大叙事揭示历史进步的本质,凸显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人物刻画上,革命历史小说刻画“高大全”的民族英雄形象;但新历史小说用小人物的衣食住行演化历史进程,常以私生子、妓女、土匪、地主、商人等小人物为主角。如苏童的《红粉》中两个妓女在过去妓女生活与现代翻身新生活之间的选择,她们骨子里宁愿做回老本行;但是新历史小说没有脱离革命历史小说的题材“铁笼”, 是对原始题材的游戏与改写。新历史小说只是革命历史题材的另类延伸或者说在新时代下的裂变。

新历史主义方法论源于西方,于20世纪80年代末流入中国。目前,学界部分观点是将新历史小说和新历史主义混为一谈,甚至将两者等同,这种做法相当不可取。笔者认为新历史小说和新历史主义两者有一定联系,但无法等同。1982年,美国加州大学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文类》杂志的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新历史主义”的旗号。他强调主体对历史的干预和改写,指出新历史主义是一种作者与历史发生虚构、想像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文学同物质实践活动的关系问题[5]。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流派和文学批评方法论原则,其实质上是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政治解读的 “文化诗学”,目的就是“进行了历史一文化转轨”,强调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来阐释文本。主要代表人物有:路易斯·蒙特洛斯、乔纳森·多利莫尔、海登·怀特等。1988年,社科院研究员王逢振在他的《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专章率先向国内介绍了新历史主义。199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京怪主编的译文集《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该书以维萨主编的《新历史主义》论文集为基础,同时兼收其他几篇权威的新历史主义文论,成为后来研究新历史主义的主要蓝本。这些译作为国内学人了解新历史主义提供了宝贵资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来看新历史小说在国内的发生与发展:1984年、1986年,花城出版社和中国作协分别在广州和湖北黄冈召开“历史题材小说研讨会”,花城出版社还独家创办了《历史文学》刊物。这两次讨论会上,顾汶光等作家提出了对《李自成》、《金瓯缺》创作模式"超越突破"的问题。历史小说圈子内的作家和评论家要求突破、创新的意识已见端倪。1985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方法论年”,关于文学的批评方法和本体论的问题,引发文学观念的变革。“探索、创新、突破、超越等,是当时文学界使用频率很高的几个词[6]。”借着这股春风,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原来革命历史小说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大潮。1986 年,《解放文艺》第3期刊出乔良的中篇小说《灵旗》,叙述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时夺路而逃、在惨烈的湘江之役中再次溃败故事。描写了红军湘江一战八万人死伤过半的悲壮的战斗,其间还穿插了红军内部血腥清洗的内幕。3月,莫言的《红高粱》在《人民文学》第三期发表。9月,张炜在《当代》第五期发表其第一部长篇《古船》。但是在作品正式发表之前,作家酝酿写作时期以及创作所需时间都将新历史小说的苗头推溯更久远,如张炜古船》创作耗时三年。1986年以后,新历史小说出现“众声喧哗”的热闹场面,涌现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余华的《活着》,苏童的《妻妾成群》、《罂粟之家》等等。1993年,批评家王彪主编的《新历史小说选》出版,“新历史小说”被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而提出,用以命名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的关于历史空间叙事的小说,由此,“新历史主义”被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而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所铭文[7]。综上所述,新历史主义1988年始传入中国,新历史小说创作开始于1986年甚至更早的探索。只能说在西方方法论裂变的同时,中国的作家也在进行探索创新。认为新历史主义小说与新历史小说这两个概念可以混用的观点实际上“混淆了作为理论形态或批评实践的新历史主义与作为创作现象的新历史小说的应有区别[8]。”新历史主义强调主体对历史的干预和改写与新历史小说的创作取向是一致的,所以新历史主义的传入对新历史小说的创作与发展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肯定作用。九十年代初,新历史主义的译介和讨论进入高潮,但新历史小说的创作却渐入式微,新历史小说家的转型使新历史小说渐渐淡出读者的视野。

综上所述:新历史小说是发生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的,以革新传统历史小说观念,致力于书写个人化历史,重塑被忽视的民间历史真面目的一股小说创作潮流。主要特征包括:消解传统的正史、以小人物的视角讲述民间历史、夸大历史发生的偶然性、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寻找历史进程中泯灭的人性等。代表作家:乔良、张炜、莫言、苏童、格非、叶兆言、李锐、陈忠实等。新历史小说如同流星,璀璨却短暂。整体上看,新历史小说改进之前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不能适应当下市场发展的缺陷,形成别具一格剖析历史的视角。它的局限性在于:在创作中不断远离了历史客体,对偶然性背后的历史原因,欲望背后的文化原因,人性善恶背后的社会原因缺乏深刻挖掘,止于肤浅的叙述,未能表达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在后期创作中,新历史小说的文化味道逐步丧失,游戏与结构倾向愈浓,甚至出现完全脱离历史的趋势,导致它在90年代中走向式微。新历史小说既是旧的历史题材的延伸,也是巨变时代下传统创作的裂变,有一定程度上弥漫“换汤不换药”的传统色彩。

参考文献

[1]金莉丽.重识新历史小说[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颜敏. 破碎与重构——第四章 颓败的历史景观:新历史主义小说[J]. 创作评谭,1997,03:54-59.

[3]陈思和.略谈“新历史小说”[N].文汇报,1992.09.02(6).

[4]钟本康.新历史翅材小说的先锋性及其走向[J].小说评论,1993〔5):4-10.

[5]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57一158.

[6]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13.

[7]王侃.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范本[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31-36

[8]昊声雷.《论新历史主义小说》.《小说评论》.1994(4).

[9]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陈晓明.表意的焦虑一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4.

[11]唐宇. 新历史小说:定义、理论背景及文学渊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77-81.

[12]孙先科.《新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特征》《当代文坛》1995年第6期.

[14]苏晓《新历史主义: 小说的又一种写法》《文学报》1994-7-21.

[15]路文彬.历史话语的消亡——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后现代主义情怀[J].文艺评论,2002,01:53-62.

作者简介:郑波(1991.03-),广东徐闻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时期小说。

论文作者:郑波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  ;  ;  ;  ;  ;  ;  ;  

为新历史小说正名论文_郑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