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在微波辐射及常规加热作用下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在微波辐射及常规加热作用下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程振平[1]2003年在《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在微波辐射及常规加热作用下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文中提出本文首次尝试将脉冲微波辐射(PMI)及微波辐射(MI)技术应用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transferradicalpolymerization,ATRP),系统地...
  • 聚磷腈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研究

    聚磷腈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研究

    刘风华[1]2005年在《聚磷腈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磷腈是一类骨架由磷氮单双键交替排列而成,侧基由有机基团组成的元素有机高分子,主要包括环状和线性聚磷腈两大类,环状聚磷腈在耐热阻燃材料方面应用较多,而线性聚磷腈的应用更为广泛。由于磷腈聚合物侧基的多样性赋予了它可衍生成多种化合物,呈...
  • 丙烯酸十八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丙烯酸十八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谷玉荣[1]2003年在《丙烯酸十八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成功地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进行丙烯酸十八酯的本体、溶液聚合及丙烯酸十八酯和苯乙烯的嵌段共聚合,考察了聚合温度、催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聚合时间、[ODA]_0/[EBP]_0比例等因素对聚合动力学、聚合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
  • 含硫金属簇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含硫金属簇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黄文江[1]2016年在《基于吡啶类配体的Mo(W)S/Cu簇聚物和配聚物的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以[MO_nS_(4-n)]2-(n=0,1;M=Mo,W)为构造单元和亚铜盐反应,通过双吡啶桥联配体4,4'-偶氮联吡啶和4,4'-联吡啶连接,合成和表征了7个...
  • 纳米晶体材料的振动特性及热学性质研究

    纳米晶体材料的振动特性及热学性质研究

    李新梅[1]2003年在《纳米晶体材料的振动特性及热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米材料是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全新结构的材料,由于其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特殊性质而成为当代物理学、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学科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旨在探索纳米材料尤其是一维纳米晶体材料的振动特性及热力学方面的一些特殊性质...
  • 导电聚合物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作用

    导电聚合物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作用

    杨秋霞[1]2003年在《导电聚合物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聚血红素、聚维生素B及染料类导电聚合膜修饰电极的制备,用电化学方法探讨了其聚合过程、循环伏安性质,及修饰电极对氧气、多巴胺、肾上腺素、抗坏血酸、半胱氨酸等生物分子的电催化作用。用循环伏安法可在水溶液中制备聚血红素...
  • 含杂原子的杯[4]芳烃受体分子的阳离子识别与合成研究

    含杂原子的杯[4]芳烃受体分子的阳离子识别与合成研究

    刘长鹰[1]2003年在《含杂原子的杯[4]芳烃受体分子的阳离子识别与合成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对一系列含硫、硒、碲和二茂铁等杂原子基团取代的杯[4]芳烃衍生物进行了萃取金属阳离子的研究,着重探讨了对萃取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我们分析研究了影响到受体分子对金属离子的配位识别能力的多种因素,其中包括杂原子...
  • 离子束溅射法制备C-N薄膜的研究

    离子束溅射法制备C-N薄膜的研究

    柳翠[1]2001年在《离子束溅射法制备C-N薄膜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离子源的溅射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离子束溅射法制备了TiN_y单层薄膜和CN_x/TiN_y多层薄膜,探索该法制备CN_x薄膜的最佳工艺参数,并利用TiN_y薄膜为衬底以促进CN_x薄膜的生长。溅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屏极电压和溅射...
  • 分子识别原理在色谱保留值定量化描述中的应用研究

    分子识别原理在色谱保留值定量化描述中的应用研究

    郭伟强[1]2002年在《分子识别原理在色谱保留值定量化描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色谱分析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问题是探究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内的运行情况,也就是探究混合物中各组分分子在色谱柱内如何被固定相逐个加以识别而进行有效分离。其实,色谱分离过程也是分子识别的过程,而其原动力则是分子间存在的各种...
  • 二肽体系电子转移及溶剂效应的研究

    二肽体系电子转移及溶剂效应的研究

    佟静[1]2002年在《二肽体系电子转移及溶剂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转移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基元步骤,电子转移反应的研究是理论化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本文在过渡态理论框架下,用经典轨迹方法、两态模型近似,采用AM1半经验方法及从头算方法探讨了吲哚、苯酚、色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酰酪氨酸缩聚二肽体系...
  • 原子和离子的边界半径

    原子和离子的边界半径

    黄艳[1]2004年在《原子和离子激发态的边界半径》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提出了原子和离子激发态边界半径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以电子运动的经典转折点为判据,应用原子中一个电子所受到的作用势,定义了原子和离子激发态的边界半径。借助于MELD从头计算程序,同我们自编的程序相结合,在组态相互作用水平下,计算了...
  • 旋转的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性质

    旋转的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性质

    李冠强[1]2007年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集体激发及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物理学前沿研究课题.它不仅提供了一个研究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宏观系统,而且在原子激光,精密测量,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系统中内在的非线...
  • 几种介质中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及物理特性

    几种介质中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及物理特性

    谭超华[1]2015年在《非均匀展宽介质中电磁感应透明到Aulter-Townes分裂渡越及光的传播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人们在多能级系统中发现了若干量子干涉效应,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电磁感应透明(electromagneticallyinducedtransparency,简称EIT...
  • 碳簇结构及其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

    碳簇结构及其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

    张聪杰[1]2002年在《碳簇结构及其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碳簇,从几个原子的团簇到C_(60)、C_(70)的微粒以及碳纳米管等,有许多的存在形式,是一类非常重要的体系。近年来,碳簇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并在碳簇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研究的深入,涉...
  • 碳纳米管电子结构及输运特性的研究

    碳纳米管电子结构及输运特性的研究

    张振华[1]2002年在《碳纳米管电子结构及输运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首先对碳纳米管(CNTs)的研究进展—制备与纯化、理化性质、技术应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等进行全面评述,并对CNTs的原子结构、Brillouin区特点及与石墨的渊源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CNT...
  • 沸石与乙烯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沸石与乙烯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夏其英[1]2001年在《沸石与乙烯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次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了乙烯于不同温度(300K、400K、500K、600K、700K)下在沸石H[Al]ZSM-5孔道中的扩散特性。沸石作为分子筛和催化剂在化学化工中应用极其广泛。国内外对沸石合成...
  • 对超核∧∧~6 He、∧~9 Be、∧∧~(10) Be和∧~(13) C的基态结构的研究

    对超核∧∧~6 He、∧~9 Be、∧∧~(10) Be和∧~(13) C的基态结构的研究

    董绍鹏[1]2016年在《狼山山前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习性与古地震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活动正断层主要发育在鄂尔多斯周边和高喜玛拉雅南部的正断层系这两大区域。高喜玛拉雅南部的正断层系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上断裂发育地区人烟稀少,现实防震减灾需求不强烈,目前对该系统的研究程度并不高,仅有零星的工作,而且多以...
  • Li原子在平行电磁场中回归谱的半经典研究

    Li原子在平行电磁场中回归谱的半经典研究

    王德华[1]2005年在《强外场中多电子原子、分子回归谱的半经典理论》文中研究表明高里德堡态的原子、分子在强电场和磁场中光吸收谱的强共振特性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们是研究半经典理论和量子混沌学的典型实例。现在国际上有许多理论和实验研究组在研究原子、分子在外场中的复杂光谱,其中M.L.Du和J.B....
  • α,β—不饱和羰基氯化锡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及反应研究

    α,β—不饱和羰基氯化锡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及反应研究

    梁环[1]2001年在《α,β—不饱和羰基氯化锡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及反应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大量的有机锡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尤其是其配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因此近年来对有机锡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有关α,β-不饱和羰基氯化锡的研究很少。为了更好的研究有机锡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探讨构...
  • 吡啶-2,6-二甲酸、牛磺酸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表征

    吡啶-2,6-二甲酸、牛磺酸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表征

    银秀菊[1]2001年在《吡啶-2,6-二甲酸、牛磺酸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吡啶-2,6-二甲酸(简称H_2PC)在生物体内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它的衍生物、配合物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对H_2DPC金属配合物进行了简要综述。严格控制溶液的PH值为6.7,在水-乙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