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绘图系统(PCF)]()
刘丽广[1]2002年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绘图系统(PCF)》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应力混凝土是当今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用途最广、最有发展前途的工程材料之一。由于具有突出的优越性,预应力混凝土和预应力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猛推广和应用,并已经渗透到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在未来还会有飞速的...
![论苏州园林空间的艺术特征]()
倪苏宁[1]2002年在《论苏州园林空间的艺术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州园林甲天下,集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之大成。苏州园林作为一门空间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作为文化载体,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就其庭院式的空间布局,建筑与自然、室内与室外融为一体的环境设计;充满人文精神的中国儒道“天人合...
![微电解和高压静电场杀菌灭藻的机理研究]()
王雪锋[1]2002年在《微电解和高压静电场杀菌灭藻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微电解、高压静电场作用对于不同水样中的不同种类的细菌和蓝藻的杀灭作用,以及微电解作用对于大肠杆菌的生理活性和对于蓝藻细胞内藻胆蛋白的光吸收特性的影响,探讨了杀菌灭藻的机理。结果表明,微电解作用对于自来水、工业循环水...
![编织纤维格栅增强混凝土增强机理的研究]()
何军拥[1]2002年在《编织纤维格栅增强混凝土增强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编织纤维格栅增强混凝土梁的弹性性能、抗弯性能及界面性能等方面具体研究了编织纤维格栅增强混凝土的增强机理。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本课题主要把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方法、有限单元法和变形能法结合起来运用...
![线性与非线性破坏准则下岩土极限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杨小礼[1]2002年在《线性与非线性破坏准则下岩土极限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土工程承载力或稳定性问题的主要分析方法有:弹塑性有限元法、平衡法(包括条分法)、滑移线法、以及极限分析法。论文总结了前人在岩土极限分析法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岩土极限分析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发展...
![午亭山村聚落形态探究]()
周涛[1]2002年在《午亭山村聚落形态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定的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变革、特定的家族背景造就了特殊的聚落民居形态。本论文通过分析沁河流域堡寨类官宦山地文化巨宅——午亭山村的整体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建筑造型及空间形态特色以及建筑的装饰特色、结构特...
![铅粘弹性阻尼器的性能试验和耗能减震结构的设计方法]()
吴从晓[1]2007年在《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带高位转换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但在高位转换结构中由于其竖向构件不能连续布置,导致结构竖向刚度分布不均匀,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薄弱层,因此,该种体系极不利用抗震。由于耗能减震装置能给结构...
![云南湖区环境协调性城镇发展策略研究——以抚仙湖湖区为例]()
杨柳[1]2002年在《云南湖区环境协调性城镇发展策略研究——以抚仙湖湖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云南高原湖区,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极为突出。本文以抚仙湖湖区为例,以有机集中与有机分散相结合的生态理念为理论根基,以空间作为载体,从湖区、城市、重点地段叁个层面探讨了符合自然生态环境的城镇空间发展策略及...
![城市·基因·形态——传统住区形态更新]()
唐由海[1]2002年在《城市·基因·形态——传统住区形态更新》文中研究说明传统住区是城市中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传统住区更新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而传统住区形态更新作为整个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的学科领域目趋广泛,成为城市住区的研究主题...
![现代观演建筑前厅设计研究]()
岳华[1]2002年在《现代观演建筑前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观演建筑作为公共建筑中的重要类型,正发生着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大型化、综合型是其总的发展趋势,满足现代观众多元化、多方位的文化需求使其涵盖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现代观演建筑的前厅作为观演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已开...
![岩体初始地应力场发育规律研究]()
张宁[1]2002年在《岩体初始地应力场发育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许多地应力场的实测资料表明:区域性地质构造特征对现今地应力场并无明显的控制性,现今地应力场中最大主应力的方向与挽近期区域性挤压应力方向并非具一一对应的关系。然而,区域性地貌的演化特征对现今地应力场具明显的控制性,当区域性地貌特征从高山峡谷...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涵意]()
赵得功[1]2002年在《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涵意》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追溯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比较了中外高校的历史和大学理念的转变过程。通过探讨公共领域到公共空间的转型,研究了校园公共空间的根源,结合社会学、环境行为学、心理学及其他建筑理论,从公共空间的交往、内容和意义等横断面解析了校园公共空间...
![结合气候的重庆地区住宅设计研究]()
祁乾龙[1]2016年在《绿色建筑评价引导下的重庆生态小区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环境压力的日趋严峻,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传播。面对当今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叁分之一的现实问题,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与实践逐步兴起。人类在面对“人口激增,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叁大世...
![钢结构建筑的造型语汇与发展初探]()
施丽彦[1]2002年在《钢结构建筑的造型语汇与发展初探》文中指出在材料和各种先进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钢结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中坚力量。在西方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是走在各种潮流尖端的领军一族,代表着最新的技术、最新的材料,甚至是最新的观念。国内的钢结构建设正在发展中,国家政策鼓励加大建筑行业钢材使...
![新型絮凝剂聚合硅酸硫酸铝形态学及絮凝机理研究]()
刘颖[1]2002年在《新型絮凝剂聚合硅酸硫酸铝形态学及絮凝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混凝过程(混合、凝聚、絮凝)是水处理工艺中应用最普遍的关键环节之一,在使用该法处理废水时,药剂费占处理成本的50%。因此,对于高效、廉价的混凝剂的研制开发工作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铝盐作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剂已...
![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西方部分)]()
谢力[1]2002年在《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西方部分)》文中提出在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对山地环境资源的开发显得格外重要,而对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成为了规划建筑界广泛关注的课题。由于山地人居环境的建设与诸多因素有关,使问题研究起来比较复杂,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需要。由于对历史...
![旧建筑的改建与再利用]()
张宁[1]2002年在《旧建筑的改建与再利用》文中提出旧建筑不同于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文物建筑。它有着自身的特定意义:分布的面广量大,是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的原因独特,是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的记录与承载者;标志的内涵丰富,甚至是一些城市的特殊肌理的决定性组成部分。对旧建筑进行恰当的...
![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中国部分)]()
刘征[1]2002年在《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中国部分)》文中指出山地人居环境是指在山地区域中,由人、构筑物、自然环境以及相互间关系构成的复杂系统。山地人居环境是人类最早的栖息地之一,他的发展历史与其他地区的人居环境一样久远,然而却长期受到忽视。本文将山地人居环境这一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简单概括为人与...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絮凝性能、物质结构及絮凝机理的研究]()
罗平[1]2005年在《RL-2生物絮凝剂的研制及絮凝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外在微生物絮凝剂的作用规律及絮凝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详细、系统,只提出了一些假说,如粘质假说、酯合学说、菌体外纤维素纤丝学说、架桥学说等。由于产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繁多,絮凝剂的组成、结构复杂,对于同一应用体系,不同的...
![钢筋混凝土宽梁与薄墙肢节点的初步试验和非线性分析研究]()
李平昌[1]2002年在《钢筋混凝土宽梁与薄墙肢节点的初步试验和非线性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和薄壁异型柱结构体系在多高层建筑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迄今为止,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薄壁异型柱或剪力墙本身的受力性能和计算分析方法上,而对宽梁和薄壁墙肢相交节点的研究则相对很少。目前宽梁与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