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论文

  • 黄氏宗族客家住屋型制与文化研究

    黄氏宗族客家住屋型制与文化研究

    王晨[1]2003年在《黄氏宗族客家住屋型制与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客家文化是由中原南迁的汉民族所带的中原文化与土着文化相互交融而产生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本论文以坑梓镇黄氏宗族客家住屋这一客家民居为研...
  • 中国古代花卉文献研究

    中国古代花卉文献研究

    黄雯[1]2003年在《中国古代花卉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现代观赏园艺学,结合古代花卉园艺传统理论知识及栽培技术经验,试图形成对中国古代花卉文献的系统认识与研究,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概论为了对古代花卉文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对以下诸问题作了交代:花卉文献的涵义与研究范畴的界定,明确花卉...
  • 徐渭戏曲浅论

    徐渭戏曲浅论

    曾维芬[1]2003年在《徐渭戏曲浅论》文中研究表明徐渭戏曲标志着南杂剧的形成,奠定了文人剧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引领了一代戏曲新风。本文将从作品出发,接合作者的文艺思想和人生观,系统考察徐渭戏曲创作的特点、建构、效应及成因。徐渭戏曲被誉为“有明奇绝文字之第一”。“奇绝”的特性是作者在本色思想的指导下,...
  • 试论商品经济对秦汉乡村社会的影响

    试论商品经济对秦汉乡村社会的影响

    刘瑛[1]2003年在《试论商品经济对秦汉乡村社会的影响》文中指出商品经济与秦汉乡村社会变迁问题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试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商品经济对秦汉乡村社会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六大部分:(一)地主制下自然经济...
  • 万历时期的灾蠲制度研究

    万历时期的灾蠲制度研究

    鲁建国[1]2003年在《万历时期的灾蠲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为减少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保持社会的稳定,历朝统治者都实行荒政,灾蠲便是荒政之一。我国古代灾蠲制度早在先秦时期便已萌芽,两汉时期得到初步发展,唐朝时期逐步走向成熟,而到明朝时期渐趋完备。本...
  • 清代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清代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杨卫东[1]2010年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文中指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建立后,鉴于革命后全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紊乱状况,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军阀的势力,于1913年初颁布了《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拉开了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序幕。在这种背景下,东北地方政...
  • 广州城市景观演变机制探析

    广州城市景观演变机制探析

    唐文跃[1]2003年在《广州城市景观演变机制探析》文中指出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城市景观的建设,但是由于我国城市景观方面的研究刚起步,理论和方法都滞后于景观建设实践,导致许多城市的景观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甚至走入了某些误区,也逐渐丧失了城市的特色与个性。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城市景...
  • 观音信仰与女神崇拜——明清通俗文学的一种文化研究

    观音信仰与女神崇拜——明清通俗文学的一种文化研究

    童琼[1]2002年在《观音信仰与女神崇拜》文中研究指明明清两代,以观音女神为代表的系列女神不单单是平民百姓虔诚礼拜的民间宗教神祗,而且还成为许多民间传说、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形象。明清通俗文学中所涌现的这一系列美丽善良、救苦济难的女神形象和女神崇拜构成明清通俗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研究这一...
  • 论苏州园林空间的艺术特征

    论苏州园林空间的艺术特征

    倪苏宁[1]2002年在《论苏州园林空间的艺术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州园林甲天下,集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之大成。苏州园林作为一门空间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作为文化载体,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就其庭院式的空间布局,建筑与自然、室内与室外融为一体的环境设计;充满人文精神的中国儒道“天人合...
  • 试论疫病对欧洲中世纪社会进程的影响

    试论疫病对欧洲中世纪社会进程的影响

    崔敏[1]2002年在《试论疫病对欧洲中世纪社会进程的影响》文中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运行是多种因素、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往的史学多注重由社会内部探索、阐发推动社会变革、历史运动的机理,成就蜚然;但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逐步深入,探索的视野逐渐拓展,自然界也渐被纳入到社会历史研究的范围之内。自然、人、社...
  • 明清广东瓷器外销研究(1511-1842)

    明清广东瓷器外销研究(1511-1842)

    翁舒韵[1]2002年在《明清广东瓷器外销研究(1511-1842)》文中研究说明1511-1842年是西方殖民者与中国商业势力在东南亚初次接触,到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强迫开埠通商的重要时期,广东的瓷器外销事业从一个侧方面,反映了广东以至中国传统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中外关系史中一个值得重视的...
  • 中国早期贞节观念初探

    中国早期贞节观念初探

    贺拥军[1]2002年在《中国早期贞节观念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贞节观念作为礼的特殊形态,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由于宋明以后贞节异化成了“吃人”的礼教,致使现代的人们对传统的贞节观念产生了深切的误会。本着还传统贞节观念以真实面貌的目的,本文对中国早期的贞节观念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 论明清杂剧的雅化

    论明清杂剧的雅化

    陈建华[1]2002年在《论明清杂剧的雅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杂剧承续元杂剧发展而来,是杂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雅化使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异。严重的雅化使之脱离了舞台而成为一种介于舞台和案头、“戏”与“文”、俗文学和雅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研究它,对于深化戏曲史的研究具有重...
  • 五代至元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的初步研究

    五代至元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的初步研究

    朱永杰[1]2002年在《五代至元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从城市的位置和范围来划分,西安城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西周丰镐、秦咸阳、西汉至北周的长安城、隋大兴城与唐长安城、唐末至元末的新城、明清西安城这样六个阶段。今之学者研究西安,往往以西周、秦、西汉至北周、隋、唐、明清为重要时期。甚或大多...
  • 明代的灾荒救治

    明代的灾荒救治

    邢方明[1]2006年在《晚明河南的灾荒救治(1573-1644)》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古代,灾荒及其社会危害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灾荒,政府和民间都不同程度地参与灾荒救治,力图最大限度地减轻灾荒的危害。河南布政使司是一个特殊的地区。该地区靠近明王朝统治中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代后期,这里是...
  • 厦门地域建筑形态及设计方法研究

    厦门地域建筑形态及设计方法研究

    李苏豫[1]2002年在《厦门地域建筑形态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国际化促成了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却危及着文化。各地的建筑在雷同、单一的“全球文明”影响下,成为相似的“无国界建筑”,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和“场所精神”无形中被湮没。因此,自觉回归地域逐渐成为建筑界的共识。在各个地域城市,建筑文化的标志应是...
  •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

    宋俊华[1]2002年在《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文中指出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本质是角色扮演,构成戏剧的所有因素都体现并服务于这个本质,其中戏剧服饰是演员用以扮演角色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因素,故考察中国古代戏剧服饰问题,对研究中国古代戏剧的表演及其本质都是很有意义的。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戏剧形态问题缺乏...
  • 《西厢记》传播研究

    《西厢记》传播研究

    赵春宁[1]2001年在《《西厢记》传播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借鉴现代传播学的概念和理论,对《西厢记》成书后明清时期的传播流布情况作一细致的梳理、描述和分析。论文以《西厢记》为研究对象,分五章,从文本、演出、改编、批评及文化影响五个方面来论述,力图在明清社会文化和整个戏曲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历史系统...
  • 福建历代森林资源变迁

    福建历代森林资源变迁

    朱文蓉[1]2001年在《福建历代森林资源变迁》文中认为本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史乘记载,对福建历代的森林变迁作了专门探讨。得出的结论是:福建虽是我国森林资源大省,但纵观历代福建地区的森林资源曾经历了一个由多变少的过程,用林与造林失衡,采伐与种植失衡,其间虽出现过一些反复,但总的变化趋势是...
  • 冯梦龙“三言”小说的吴语成分研究

    冯梦龙“三言”小说的吴语成分研究

    孙鹏飞[1]2001年在《冯梦龙“叁言”小说的吴语成分研究》文中指出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概称“叁言”)是明代拟话本最高成就的代表,无论在中国市民阶层中还是在中国小说史上,均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品的基本语言面貌是当时通行的北方官话,但亦融入了一定的吴方言成分,反映了“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