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工程改良杂交籼稻的抗虫性

    基因工程改良杂交籼稻的抗虫性

    马炳田[1]2001年在《基因工程改良杂交籼稻的抗虫性》文中研究表明水稻(Oryzasativa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近半数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我国,水稻年播种面积在3000万公顷以上,其中杂交稻的播种面积占50%左右,达1600多万公顷,部分省市如四川、江西杂交稻占90%以上。虫害是...
  • 水稻RFLP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水稻RFLP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张书芬[1]2005年在《甘蓝型油菜重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甘蓝型油菜是杂种优势利用最成功的重要作物之一。探讨油菜杂种优势及其产生原因,并对重要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QTLs定位,可以丰富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学理论,对杂交油菜育种和油菜的品质...
  • 旱涝灾害对江苏作物生产影响的评估决策系统

    旱涝灾害对江苏作物生产影响的评估决策系统

    徐为根[1]2002年在《旱涝灾害对江苏作物生产影响的评估决策系统》文中指出江苏省地处北亚热带、东临海洋,雨量充沛,气候湿润,但降雨量年际间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匀,造成不同年份干湿状况差异较大,常有非旱即涝的现象,给主要作物生产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在1999年和2000年对棉花和小麦进行7个不同...
  • 江苏省小麦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研究

    江苏省小麦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研究

    王少锋[1]2002年在《江苏省小麦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江苏省六个麦区和七个农场近五年(1997-2001年)小麦生产的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调查,辅以小麦生产肥料报酬率等试验,分析近几年小麦市场的供求特点和价格走向,研究中国加入WTO后,对江苏省小麦生产的影响以及江苏省小麦生产应采...
  • 凋亡抑制基因CED-9转化烟草和水稻的研究

    凋亡抑制基因CED-9转化烟草和水稻的研究

    陈虹[1]2002年在《凋亡抑制基因CED-9转化烟草和水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已成为植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CED-9是发育PCD的负调控基因,本课题将CED-9基因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
  • 亚麻抗锈病、抗枯萎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品种资源对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亚麻抗锈病、抗枯萎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品种资源对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薄天岳[1]2002年在《亚麻抗锈病、抗枯萎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品种资源对枯萎病的抗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亚麻(LinumusitatissimumL.)既是纤维作物,也是油料作物,其茎秆可以剥取高档纤维用于纺织业,籽粒可以榨制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保健油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亚麻生产显得越...
  • 烯效唑对小麦分蘖成穗生理和籽粒品质的调控研究

    烯效唑对小麦分蘖成穗生理和籽粒品质的调控研究

    韩惠芳[1]2002年在《烯效唑对小麦分蘖成穗生理和籽粒品质的调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绵阳26为供试材料,试验研究了不同烯效唑拌种浓度(0、10、20、40mg/kg)对不同播种密度(90、180、270×104、hm~2)下小麦分蘖成穗生理、籽粒品质的调节,对分蘖成穗过程分蘖节中的内源激...
  • 水稻土供硅能力评价方法及水稻硅素肥料效应的研究

    水稻土供硅能力评价方法及水稻硅素肥料效应的研究

    刘鸣达[1]2002年在《水稻土供硅能力评价方法及水稻硅素肥料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硅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研究水稻上供硅能力及硅素肥料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辽宁部分地区15种水稻土为供试材料,采取田间试验、盆栽试验、室内培养及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研究了评价水稻土供硅能力...
  • 水稻OsRAA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水稻OsRAA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葛磊[1]2002年在《水稻OsRAA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提出FPF1(floweringpromotingfactor1)蛋白最早在白芥中研究发现是开花促进因子,可能参与了赤霉素的信号传导途径。它可以和AP1和LFY蛋白协同作用,促进茎顶端分生组织向花分生组织转化。本论文将AtFPF1基因...
  • eui基因对杂交稻若干生物学特性和构成产量因素的影响

    eui基因对杂交稻若干生物学特性和构成产量因素的影响

    章清杞[1]2002年在《eui基因对杂交稻若干生物学特性和构成产量因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长穗颈不育系协青早eA(1)、协青早eA(2)、龙特浦eA(1)、龙特浦eA(2)、D297eA(1)、D297eA(2)及它们相应的原不育系协青早A、龙特浦A、D297A与高秆隐性恢复系669eR(1)、...
  • 应用~(15)N研究施氮时期对寒地水稻体内氮的分配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应用~(15)N研究施氮时期对寒地水稻体内氮的分配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姜佰文[1]2002年在《应用~(15)N研究施氮时期对寒地水稻体内氮的分配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在北方特有的寒地气候条件下,利用本地区有代表性的两个水稻品种,研究施氮时期对水稻生物性状的影响,并利用~(15)N示踪技术测试了不同时期盆栽水稻吸氮量,分析了水稻吸氮量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揭...
  • 密度和肥料对直播稻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密度和肥料对直播稻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彭斌[1]2002年在《密度和肥料对直播稻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于2000、2001年在上海西郊上海市良种繁殖中心进行,供试品种为常规粳稻武运粳8号和杂交粳稻寒优湘晴,在直播条件下,设计密度、施N量、氮、磷、钾肥施用比例及前、后期施氮比例等处理,研究其对产量、产量构成因素...
  • 水稻源库质量与稻米加工外观品质的关系及调控

    水稻源库质量与稻米加工外观品质的关系及调控

    刘慧超[1]2002年在《水稻源库质量与稻米加工外观品质的关系及调控》文中研究指明叁年的试验与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对植株形态与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顶1、2、3、4叶,顶1节,顶2、3、4鞘的长度与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的各项指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顶叶宽及顶2、3、4节的长...
  • 几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和光合特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几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和光合特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陈静彬[1]2002年在《几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和光合特性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为开发利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提高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几种新型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籽粒、糙米蛋白质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从中筛选出效果显着的两种...
  • 农杆菌介导大豆高效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

    农杆菌介导大豆高效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

    刘金华[1]2002年在《农杆菌介导大豆高效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是植物蛋白及油脂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广泛种植。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大豆进行有目的改良,是一种较常规育种更为有效、快速的方法,是现代生物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但大豆较其他作物在遗传转化操作...
  • 供水与磷素营养对作物的效应研究

    供水与磷素营养对作物的效应研究

    赵长海[1]2008年在《叁种土壤下玉米水肥交互效应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农科院可控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方法,利用采自陕西长武的黑垆土、河南封丘的潮土、湖南祁阳的红壤等在不同水热梯度下形成的叁种土壤,研究比较了不同水氮磷钾交互对玉米不同叶龄期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养分吸...
  • 巴西陆稻IAPAR9的土壤适应性研究

    巴西陆稻IAPAR9的土壤适应性研究

    杨全柳[1]2002年在《巴西陆稻IAPAR9的土壤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明不同土壤条件对巴西陆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进行巴西陆稻在第四纪红土、紫色土、板页岩土、石灰岩土、冲积土的大田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第四纪红土对巴西陆稻的前期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紫色土、石灰岩土对其后期生长有明显...
  • 中生菌素对水稻悬浮细胞主要防卫反应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

    中生菌素对水稻悬浮细胞主要防卫反应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

    蒋细良[1]2005年在《中生菌素对水稻主要防御酶的系统诱导》文中研究指明中生菌素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一种农用抗生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等农作物细菌性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多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中生菌素的预防效果明显地好于化学农药,但它的治疗效果比化学农药差,且多年应用田间也未见抗药性菌株出现。因...
  • 水稻几个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及抗白叶枯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水稻几个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及抗白叶枯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曹立勇[1]2002年在《水稻几个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及抗白叶枯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文中指出产量相关性状、株高、抽穗期、耐热性及幼苗活力相关性状为水稻的重要性状,本论文构建了水稻DH、RIL遗传群体,并进行了分子标记遗传作图,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水稻的上述几个重要性状,定位了这几个性状的QTL,最后...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64S低温下育性表达及其稳定性研究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64S低温下育性表达及其稳定性研究

    廖伏明[1]2002年在《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64S低温下育性表达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独创的两系杂交水稻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两用核不育系不育性表达的不稳定性却一直困扰着生产应用单位,限制了两系杂交稻的发展速度,是两系杂交稻研究和应用中必须加以克服的核心问题。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