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防卫反应基因P450 CYP72A基因簇和调控因子SGT1的研究

    水稻防卫反应基因P450 CYP72A基因簇和调控因子SGT1的研究

    王亚玲[1]2003年在《水稻防卫反应基因P450CYP72A基因簇和调控因子SGT1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作为全世界栽培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和单子叶的模式植物,其抗病性研究非常重要。近十年来,植物防卫反应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的是“geneforgene”分子模型的建立以及一系列R基因的克隆。但由于...
  • 水稻成熟期子粒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与品质关系研究

    水稻成熟期子粒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与品质关系研究

    沈鹏[1]2003年在《水稻成熟期子粒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与品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选用5个不同品质类型的粳稻品种,在不同氮素营养条件下研究了灌浆成熟期子粒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在供试品种当中,水陆稻1号的蛋白质含量、东农416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最高。藤系180...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琳琳[1]2013年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水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于2011-2012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水稻试验田进行。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黄淮地区常规大穗型粳稻品种新丰2号为试验材料,在齐穗期喷施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以促进籽粒灌浆和增产为目的,...
  • 水稻灿粳亚种间杂交子一代不育机理的探讨

    水稻灿粳亚种间杂交子一代不育机理的探讨

    刘红艳[1]2003年在《水稻灿粳亚种间杂交子一代不育机理的探讨》文中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长期育种,水稻单产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继续运用常规育种法来提高水稻单产已经难有大的突破,需要另僻溪径。大量研究发现:籼粳亚种间杂种的营养器官和产量性状...
  • 水稻直链淀粉的遗传及应用研究

    水稻直链淀粉的遗传及应用研究

    陈楚[1]2003年在《水稻直链淀粉的遗传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作者改进的单粒米AC测定法,运用莫惠栋提出的胚乳叁倍体遗传模型对10个不同AC的水稻品种配成高/高,低/低,高/低,高/糯,低/糯的5类共10个杂交组合的AC作了遗传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用农业部部颁标准AC测定方法和作者改进的...
  • 水稻RNPR1基因的功能鉴定

    水稻RNPR1基因的功能鉴定

    韦海宏[1]2003年在《水稻RNPR1基因的功能鉴定》文中指出本工作以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为载体、以Ubiquitin和NOS分别为启动子和终止子,构建了水稻桂99的和拟南芥NPR1基因同源的RNPR1基因的一个水稻表达载体,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分别转化籼稻桂99和粳稻TP309,...
  • 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影响模拟研究

    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影响模拟研究

    袁静[1]2008年在《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措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适应对策,对我国的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
  • 水稻剑叶主要光合参数衰退进程的研究

    水稻剑叶主要光合参数衰退进程的研究

    魏峰[1]2003年在《水稻剑叶主要光合参数衰退进程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水稻汕优63和协优9308为材料,系统研究了水稻叶片光合功能的可逆衰退与不可逆衰退的转折点现象和它形成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几个主要的光合参数下降到剑叶全展时一半的时间不同。汕优63的下降顺序是:气孔导度、捕光天线色素蛋白含量...
  • 水稻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水稻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高飞[1]2006年在《太湖晚粳稻关键品质性状与产量的肥料促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利用2002年江苏省中熟晚粳品种区域试验各点的参试品种材料,运用AMMI模型首先分析了稻米品质各指标的变异性与稳定性,以确定环境可调控的关键品质指标,研究肥料对这些稻米关键品质指标及产量的调控机理并提出优质高产相协...
  • 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及改良技术的初步研究

    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及改良技术的初步研究

    万宜珍[1]2003年在《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及改良技术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在低产的非洲稻区马达加斯加兴起的一种栽培技术。1998年袁隆平院士将这一技术引入超级杂交稻的研究。本文以两优培九等超级稻先锋组合为基本试验材料,开展了水稻强化栽培乳苗培育技术、水稻强化栽培移植...
  • 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

    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

    吴玉林[1]2003年在《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油菜施肥技术为研究对象,目的是为水稻—油菜复种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的应用,提供配套施肥技术的可行性和技术依据。本项目试验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对水稻—油菜复种免耕直播栽培条件下,施肥方法对油菜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效应的研...
  • 亚华种业杂交水稻种子业务市场分析及发展战略

    亚华种业杂交水稻种子业务市场分析及发展战略

    青志新[1]2003年在《亚华种业杂交水稻种子业务市场分析及发展战略》文中提出湖南亚华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种业、乳业和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2002年3月被确定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2年12月,又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杂交水稻种子业务是公司种子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杂...
  • 永州市稻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永州市稻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邓小华[1]2003年在《永州市稻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永州市稻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较系统的统计资料、样区实地调查、发放相关问卷,广泛收集研究区域内58种主要种植模式的详细资料;通过引用前人研究成果和分析,对其中14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稻田种植模式进行了较系统的经济效果剖析...
  •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8015S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8015S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唐文帮[1]2003年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8015S的选育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8015S育性受光温双重因子控制,具有制种安全、繁殖容易的特点,其应用前景看好。本研究对8015S的主要生长特征特性、育性转换特点、异交习性、繁殖要求、配合力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8015S株高85cm,...
  • 寒地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研究

    寒地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研究

    宋国强[1]2003年在《寒地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黑龙江高寒地区气候特点,研究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采用盆栽、小区试验、定位试验与大面积示范相结合,本地试验与不同生态区基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探讨直接还田的适宜量、方法、时期、化肥施用技术,研究快速堆制...
  •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遗传分析与分子功能图谱构建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遗传分析与分子功能图谱构建

    康海燕[1]2013年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利用》文中研究说明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是亚洲稻区主要的水稻害虫之一,其危害具有暴发性、毁灭性和隐蔽性。该虫栖息于稻丛基部,刺吸韧皮部汁液,造成植株枯萎。严重时大面积稻田出现“虱烧”,致使水稻减产...
  • 水稻幼苗中褐飞虱应答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水稻幼苗中褐飞虱应答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袁红雨[1]2003年在《水稻幼苗中褐飞虱应答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提出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l)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它刺吸水稻韧皮部汁液,干扰光合产物由源向库的运输,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大量褐飞虱取食会引起水稻的叶片干枯,分蘖萎蔫,形成飞虱火烧。以褐飞虱取食3...
  • 杂交水稻高产群体形成的生理特性研究

    杂交水稻高产群体形成的生理特性研究

    姜元华[1]2015年在《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生产力优势与相关生理生态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于2012-2013年在长江下游地区稻-麦两熟制地区(常熟、扬州市),以甬优系列籼粳稻杂交稻(A)为研究对象,当地超级(超高产)杂交粳稻(B)、常规粳稻(C)与杂交籼稻(D)为对照,采用不同轻简化...
  • 水稻产区农业机械优化配备及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

    水稻产区农业机械优化配备及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

    常征[1]2003年在《水稻产区农业机械优化配备及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应用系统工程的专家推荐法结合试验对比法,对双城市政治村水稻生产农业机械进行了优化配备,并提出了水稻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全文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政治村农业生产系统进行了环境辩识和问题诊断,明确了该村农业系统发...
  • 汕优63重组自交系群体重要农艺性状分析和QTL定位

    汕优63重组自交系群体重要农艺性状分析和QTL定位

    郭龙彪[1]2001年在《汕优63重组自交系群体重要农艺性状分析和QTL定位》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目前已成为遗传学和基因组研究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有关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发掘和利用一直倍受遗传领域和育种界重视,但这些性状多数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使遗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