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恐怖犯罪中刑事诉讼的早期干预_刑事诉讼论文

    论恐怖犯罪中刑事诉讼的早期干预_刑事诉讼论文

    论刑事诉讼对恐怖犯罪的早期介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刑事诉讼论文,恐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中图分类号:DF73文献标识码:A文章...
  • 重构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

    重构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

    吴宾宾[1]2008年在《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反思与重构》文中提出刑事证明,是指刑事诉讼中的国家专门机关依证据来认识待证事实的活动。刑事证明标准,是指公检法叁机关运用证据认定不同的证明对象应达到不同的证明程度。在理论界,对建立什么样的刑事证明标准,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指导理念或学说。总体来讲,大致可概...
  • 沉默权移植与中国刑事证明标准的重构

    沉默权移植与中国刑事证明标准的重构

    周斌[1]2004年在《沉默权移植与中国刑事证明标准的重构》文中认为沉默权是人们作为人而理应享有的权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利,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所保障的是刑事程序的人道性和公正价值,是对被指控者的法律保护,更是对公权力的制约。任何人不强迫自治其罪原则以及由此衍生的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司法制的一...
  • 刑事诉讼程序性裁判制度研究

    刑事诉讼程序性裁判制度研究

    赵永红[1]2004年在《刑事程序性裁判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裁判的含义和分类入手,在界定刑事程序性裁判的概念的基础上,对刑事程序性裁判制度进行了一番深入而系统的研究。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本文首先分析了刑事程序性裁判的定义,认为刑事程序性裁判是指作为裁判权主体的法院或者法官依据刑事程序规则,对...
  • 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

    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

    陈阵[1]2017年在《论我国刑事定罪证明标准的问题与完善》文中研究指明刑事证明标准一直是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其中关于定罪的证明标准更是研究的核心。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分别将其刑事定罪证明标准表述为“排除合理怀疑”与“内心确信”,而我国长期以来则一直坚持“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
  • 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重构

    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重构

    成建华[1]2005年在《浅论我国刑事证明的标准》文中提出现代刑事诉讼,审判是关键阶段,在此阶段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将得到最终的确定。法庭要对被告人的定罪量刑问题作出终局的、权威的裁决。同时法庭裁决采取证据裁判原则,即依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并适用法律。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刑事证明标准认定案件事实便显得极...
  •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和救助问题研究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和救助问题研究

    王选京[1]2004年在《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和救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和救助问题是当前被害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目前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现状分析及其与保护被害人有关国际标准对比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在被害人权利保护和救助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
  • 论刑讯逼供成因、危害及其程序遏制

    论刑讯逼供成因、危害及其程序遏制

    潘长文[1]2004年在《论刑讯逼供成因、危害及其程序遏制》文中指出刑讯逼供是刑事诉讼中最为常见、危害最为严重的酷刑。它不仅有碍实体公正,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而且损害程序公正,侵犯人权,动摇国家法制建设的根基和公民的法律信仰。这一司法“痼疾”的根本症结主要在于司法人员法制观念的淡薄及法律制度的缺失和...
  • 宋代证据制度研究

    宋代证据制度研究

    陈丹丹[1]2016年在《宋代刑事证据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古代的证据制度一直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及至宋朝,证据制度进入发达阶段,尤其是刑事证据制度,在宋朝步入鼎盛。宋代刑事证据制度的发达为司法公正的实现提供了积极的条件,更为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纠纷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宋朝如何处理证...
  • 我国宪法权威的缺失及其构建研究

    我国宪法权威的缺失及其构建研究

    王峰[1]2003年在《我国宪法权威的缺失及其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应具有最高权威。这种最高权威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应体现在实质上。然而考察我国宪法权威的现状,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的宪法权威是缺失的,它不仅反映在宪法及宪法性文件上缺少了许多必需...
  • 论重构我国的检警关系

    论重构我国的检警关系

    周庆生[1]2003年在《论重构我国的检警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和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司法改革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检警关系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焦点。检警关系是指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特别是在侦查活动中基于各自地位和职权的行使而产生的关系。检...
  • 论刑事再审程序

    论刑事再审程序

    麦苗[1]2009年在《论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文中提出在现代法治社会,法院依法审判得出生效裁判,是国家对于纠纷的权威性判断。只有基于法律的特殊规定,才能启动对生效裁判的再审。通过此种制度设计,方能有效地限制国家权力和保障人权,而司法裁判才具有其应有的公信力。刑事诉讼的制度设置,应尽可能通过完善的程序...
  • 刑事诉讼中程序裁判初探

    刑事诉讼中程序裁判初探

    陈一鸣[1]2007年在《刑事程序性裁判对象初探》文中认为刑事程序性裁判是刑事诉讼中针对程序性问题的司法审查制度,这是本文的思考前提。刑事程序性裁判对象是这一制度的基本要素,其实质是:哪些争议应当纳入到程序性裁判的范围。程序性裁判范围的宽窄直接关系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如果范围过窄,对于公民的权利保...
  • 侦检关系研究

    侦检关系研究

    葛彬[1]2018年在《“以审判为中心”视角下的侦检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审判为中心”,强调庭审实质化,举证、质证、定罪都在法庭上完成。长期以来,在“以侦查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下,导致公安机关的权力不受制约,检察机关监督职能弱化,庭审虚化,酿成很多冤假错案。因此,要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体制改...
  • 论中国刑事诉讼协商程序的建构——以辩诉交易制度及其借鉴为视角

    论中国刑事诉讼协商程序的建构——以辩诉交易制度及其借鉴为视角

    汤尧[1]2003年在《论中国刑事诉讼协商程序的建构》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属于法制后进型国家,立足于本土、创造性借鉴西方法律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以建构理性主义立法模式为主,割断现行刑事诉讼法中的低效因素,确立程序经济的理念;同时,合理地吸收经验理性主义尊重传统文化合理内容的精神,...
  • 确立中国式的辩诉交易制度

    确立中国式的辩诉交易制度

    陈超[1]2009年在《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由引言和五章正文组成。采取文本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解读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剖析其特色。着重解读了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的最新变革,不仅有助于全面把握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而且有助于澄清和纠正我国对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
  • 简易程序论

    简易程序论

    涂雨薇[1]2017年在《刑事诉讼审判中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刑事诉讼审判中心,与其说是司法理论、原则或制度,不如说是一种司法价值取向。在原则层面,审判中心指向了法治国家的核心——司法权威与审判终结性;在制度层面,审判中心是一系列制度改革的总则;在否定层面,审判中心则意味着排除了权力分立。本文分...
  • 侦查的基本原则研究

    侦查的基本原则研究

    罗晖[1]2015年在《刑事预审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与所有的法律制度一样,刑事预审制度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现今,刑事预审制度已经成为了西方两大法系各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面上看,两大法系各国建立刑事预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在案件进入审判程序之前对刑事案件进行起诉审查,以确...
  •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及其在中国的实现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及其在中国的实现

    黄宣[1]2015年在《民事上诉利益研究》文中认为从比较法视角观察,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民事诉讼适用的上诉利益额度和上诉许可,英美法系国家民事诉讼适用的上诉许可构成了民事上诉利益的完整内容,民事上诉利益是民事上诉程序的基础。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建设繁荣发展,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大量出现...
  • 刑事诉讼庭前审查制度研究

    刑事诉讼庭前审查制度研究

    罗晖[1]2015年在《刑事预审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与所有的法律制度一样,刑事预审制度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现今,刑事预审制度已经成为了西方两大法系各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面上看,两大法系各国建立刑事预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在案件进入审判程序之前对刑事案件进行起诉审查,以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