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光业的“三陈九图”_孔颖达论文

郑德光业的“三陈九图”_孔颖达论文

成德广业之“三陈九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德广业论文,三陈九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系辞传·下》第八章有“三陈九卦”之说,所谓三陈九卦,乃指《系辞传》中三次陈述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等九卦,《系辞传·下》第八章云: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谦,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1]

《系辞传》之作者不厌其烦重复三次此九卦其意图为何实值人玩味。又历来注家对《系传》此段文字之诠解颇有出入,是以诱发撰者写作之动机。今欲从讨论《系辞传》之文本着手以探究其义,并尝试发掘三陈九卦之意涵指涉及《系辞传》作者之意旨。须说明的是,本文虽以探求《系辞传》作者“三陈九卦”之意图为标的,但为求义理之疏通,于必要时征引卦、爻辞之外,尚旁引十翼传。虽引十翼传,但仅为佐辅破译用,主要意涵指涉之判准,仍以《系辞传》之文本为指归,此为本次报告写作之动机方法及欲达成之目标。

一、前人之说

历来注《易》之家,于《系辞传》此段文字之内在意涵看法或有不同。要其说有三,一为“三陈有三层义”,二为“九卦之中已有层次之分”,三为“九卦之陈有其序”。今试略陈其说,以明前人之诠解。

主《系辞传》之作者之所以三陈此九卦,乃蕴有三层意涵之注家有《九家易》及王船山。《九家易》认为三陈之第一陈为先陈德,第二陈为陈性,第三陈为叙其用。《九家易》云:

此所以说九卦者,圣人履忧济民之所急行也。先陈其德。中言其性,后叙其用,以详之也。西伯劳谦,殷纣骄暴,臣子之礼有常,故创易道,以辅济君父者也;然其义广远幽微,孔子指撮解此九卦之德,和三复之道,明西伯之于纣不失上下。[2]

《九家易》虽云三陈有三义,但认为三陈之目的乃为居处忧患。船山之说亦主三陈九卦乃分别代表不同之意义,但船山认为第一陈之意乃在透显文王、周公之志。船山于初陈释义时云:“文王周公之志,于此九卦而见,以其时位相若也。”[3]于第二陈之释义时, 船山则云:“此实陈卦德以申释上文之意。”[4]而第三陈之意义, 船山则认为是言圣人用以“修己以处人”并“因之以为德”之方。船山云:“此言圣人当忧患之世,以此九卦之德,修己处人,故上以凝天命,下以顺人情,文王以之而成其至德,周公以之而永保冲人,进以成大业,而退不伤于正道。故九卦时虽危,而可因之以为德。”[5] 又曰:“以此九卦之德处忧,外达物情之变,而内自居于大正,圣人之德所以至也。”是知,船山虽云三陈九卦有三层不同之意,但实仍紧扣“居处忧患”与“成德”义而言之,认为此三陈九卦乃一可因之以为德,进而以成大业之间架。

复次,亦有注家认为九卦之中实有层次之分,如宋张浚、朱震、朱熹等。张浚认为第一层乃是履、谦、复、恒四卦,言“长善”。第二层亦有四卦,损、益、困、井乃言“益德”;第三层乃是巽卦,巽以立制,中道乃行。[6]而朱震之说亦似认为三陈之义可分三层。 朱震云:“其序则履和,执谦,复本,恒久,损己,益人;然后可以处困不穷,能谦然后可以行权。”[7 ]是以履、谦、复、恒、损、益等六卦为第一层义;其次以困、井为第二层义;以巽为第三层。而朱熹则主有五层,其说乃以履、谦为第一层,言成德须先此二者之必要条件。第二层乃是复、恒二卦,言当常久存养善端。第三层乃是损、益二卦,言当修身、长善,属内圣工夫。第四层乃是困、井二卦。言须经外在环境考验,守节不易。第五层指巽卦,此为外王之工夫。易言之朱子认为九卦乃一内以修己成德,外以治国平天下之“成德广业间架”。

另有注家,其不着意于三陈之层次,而由九卦之序入手,言九卦之序寓有微言大义,如陆象山说:

履德之基,谓以行为德之基也,基始也。德自行而进也,不行则德何由而积。有而不居为谦,谦者不盈也,盈则其德丧矣。常执不盈之心,则德乃日积,故曰德之柄。既能谦然后能复,复者阳复,为复善之义……故曰复善德之本也。之复则内外合矣。然而不常则其德不固,所谓虽得之,必失之。故曰恒德之固也。君子之修德,必去其害德者,则德日进矣。固曰损德之修也……[8]

又象山年谱载:

邹斌后父(甫)录云:朱吕二公话及九卦之序,先生因亹亹言之。大略谓复是本心复处,如何列在第三卦。而先之以履与谦,盖履之为卦上天下泽。人生斯世,须先辨得俯仰乎天地而有此一身,以达于所履。其所履有得有失,又系于谦与不谦之分。谦则精神浑收聚于内,不谦则精神浑流散于外。惟能辨得吾一身所以在天地之间,举措动作之由,而敛藏其精神,使之在内而不在外,则此心可得而后矣。次之以常固,又次之以损益,又次之以困。盖本心既复,谨始克终,增不少废,以得其常,而至于坚固。私欲日以消磨而为损,天理日以澄莹而为益,虽涉危蹈险,所遭多至于困,而此心卓然不动。然后于道有得,左右逢其原(源),如凿井取泉,处处皆足。盖至于此,则顺理而行,无纤毫透漏。如巽风之散,无往不入,虽密房奥室,有一缝一罅,即能入之矣。二公大服。[9 ]又曰:“九卦之列,君子修身之要,其序如此,缺一不可也,故详复赞之。”[10]

是知象山于此乃主九卦其有次序之义,至于《系传》何以反复三陈?观象山之意乃为修身矣。综合以上所言,前人注《易》于此九卦之看法各有不同,有主九卦之序寓有深意之,有主三陈有三层义,亦有主九卦即有三层义。于《系辞传》作者三陈之内在意涵企图要之有三,一为“居处忧患”,一为“修身成德”,亦有以为三陈九卦之目的,除有居处忧患,修身以成德之寓意外,其更有平治天下国家之意涵在。所谓“成德广业”之间架也。于后将试梳理《系辞》之文本,以求《系辞传》作者三陈九卦之意旨。

二、各陈释义

(一)初陈

《系辞传》曰:“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何以谓“履,德之基也”?考之经传,履一名而涵二义,一为“践履”义也;如《履卦·卦辞》曰:“履虎尾,不咥人亨”。又《彖传》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于此各处之“履”皆为践履义也。二为“履”乃“礼”也。如《序卦传》云:“履,礼也”,《说文卷一》示部云:“礼,履也”。《尔雅》云:“履,礼也。”《释名》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又帛书本“履”乃作“礼”也,是知,履有礼之义。合而言之则可曰“践履以礼”。孔颖达曰:“为德之时,先须履践其礼,敬事于上,故履为德之初基也”。《周易折中》引象山曰:“履德之基,谓以行为德之基也。基,始也。德自行而进也,不行,则德何由而积”。今案:德性之成就重在践履,而践履之时乃以礼行之,故曰“履,德之基也”。

又何以谓“谦,德之柄也”?孔颖达曰:“为德之时,以谦为用,若行德不用谦,则德不施用,是谦为德之柄,犹斧刃以柯柄为用也”。又干宝曰:“柄所以持物,谦所以持礼者也。”(孙星衍《周易集解》卷九引)[11]考之《谦卦·卦辞》曰:“谦,亨。君子有终。”又《彖》曰:“谦,亨。天道下继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物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又《象传》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衷多益寡,称物平施”。韩康伯注曰:“夫谦之为义,存乎降己者也。以高从卑,以贤同鄙,固谦名生焉”。[12]就卦象言,谦,山在地中,以高居下,有卑退之象。内艮为止,是以不进;外坤为顺,是以不争。船山云:“柄,持以应物者也”,又曰:“谦,称物平施,不失其尊,而物不能拼之,所以为德之柄而终吉”。[13]象山曰:“其所履有得有失,又系于谦与不谦之分。谦泽精神浑收聚于内, 不谦则精神浑流散于外”[14]。是知以礼而行之需执之以谦,故曰谦,德之柄也。

何以谓“复,为德之本也”?李本《周易集解》引何妥语:“复者,归本之名,群阴剥阳,至于几尽。一阳来下,故称反复。阳气复反,而得交通”。又引虞翻曰:“复,初之元。故德之本也”。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曰:“阳动于初,为复,故云复初乾之元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是初为本,故曰德之本也。”[15]考之《复卦·彖传》:“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就卦象言,复、上坤下震,雷在地中,阳复生于下,穷上而反下,下动而上顺。就人事言,复初自内,反省之象,反省则明,固能自知。人若能以复来明此心固有之善,循之而进德,则德自成矣。是以朱熹云:“心不外而善端存”[16]。象山云:“复,为复善之义。人性本善,其不善者,迁于物也。……循吾固有而进德,则沛然无它适矣。故曰复,德之本也。”[17]

《系辞传》云:“恒,德之固也”,何以复为德之固也?《周易集解》引虞翻曰:“立不易之方,守德之圣固”。李道平曰:“恒自泰来,乾初之四,唯三爻得正不动,故立不易方,震世守为守,故云守德贞固,足以干事,故曰德之固也”。孔颖达《周易正义》曰:“为德之时,恒能执守始终不变,则德之坚固,故为德之固”。考之《恒卦·彖传》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又象传云:“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就卦象言,恒卦,震上为长男,巽下长女,为阳尊阴卑之象也。又震为阳为刚为雷而居上,巽为阴为柔为风而居下,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而相成,雷乘风而行,风因雷而势增,雷风相互助长,可久之道也。就人事上言,恒持修德之方而不懈,德必终能成就矣。故象山云:“盖本心既复,谨始克终,增不少废,以得其常,而至于坚固”。今案:恒之卦德其指涉,乃恒久之义也。唯久而不变故能曰固矣。德性之成就必须固矣,方能称之为德,若不能固常,仅偶尔为之,则不能称为有德矣。故“恒,德之固也。”

《系辞传》云:“损,德之修也”,何以谓损为德之修也?孔颖达《周易正义》曰:“行德之时恒自降损,则其德自益而增新,故云损德之修也。……损者能自减损于已”。又李本《周易集解》引荀爽曰:“征忿窒欲所以修德。”《说文》曰:“损,减也。”郑玄曰:“修,主于减损其恶”。考之《损卦·彖传》:“损下益上,其道上行。”又《象传》:“山下有泽,君子以惩忿窒欲”。就天象以言人事,山高而居上,泽卑而居下,象泽之自损以奉山,人当法此损道,以惩止忿怒,窒塞情欲。象山曰:“私欲日以消磨而为损”。又说:“君子之修德,必去其害德者,则德日进矣。故曰损德之修矣。”朱子亦云:“惩忿窒欲以修身。”故知德之修养,即在减损恶念私欲,增益德业,所谓惩忿窒欲是也。故曰:“损,德之修也。”

《系辞传》云:“益,德之裕也”,何以谓益为德之裕也?《周易集解》引荀爽曰:“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德之优裕也。”孔颖达《周易正义》曰:“裕,宽大也。能以利益于物,则德更宽大也。”《说文》曰:“裕,衣物饶也。是裕主乎益其德。”《唐韵》曰:“益,饶也。”考之《益卦·彖传》曰:益,损上益下,民悦无疆,……益动而日巽,日进无疆,……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又《象传》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上风下雷,其势相增。王汝中云:“二物易位而相感,则谓之益,有迁改之义。”象山说:“天理日以澄莹而为益,”又曰:“善日积则宽裕。故曰益德之裕也。”益之德,能迁善改过,又能增其美善,则其德能日渐充实宽裕。故曰益,德之裕也。

《系辞传》云:“困,德之辨也”,何以谓困为德之辩也?孔颖达《周易正义》曰:“遭困穷之时,守操不移,德乃可分辩也。”《周易集解》引郑元(玄)曰:“辩,别也。遭困之时,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德于是别也。”考之《困卦·彖传》曰:“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又《象传》曰:“泽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象山云:“不临患难难处之地,未足以见其德,故曰困德之辨也。”[18]德性之有为真假,须以境来别之,临境之时,则君子固穷而小人滥矣,君子小人之别于此判矣。故曰困德之辩也。

《系辞传》云:“井,德之地也”,何以谓井为德之地也?孔颖达曰:“井,是所居之常处,能守处不移,是德之地。言德亦不动也。”李本《周易集解》引姚信曰:“井养而不穷,德居地也。”考之《井卦·卦辞》曰:“井,改邑不改井。”又《彖传》曰:“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又《象传》曰:“木上有水,井。”就卦象推衍人事言,井,巽上坎下,坎水也,巽木也。以木下以取水,有汲井之象,犹人以德施人,德可居之地也。象山云:“然后于道有得,左右逢其原(源),如凿井取泉,处处皆足。”井之德养人而不取,源源而不竭,如地之德生养万物。君子为德亦当如是,坚定不移,并博施济众,以居处道德之处所故,故曰井,德之地也。

《系辞传》云:“巽,德之制也”,何以谓巽为德之制也?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巽申明号令,以示法制,故能兴德为制度也。”而《周易集解》引虞翻却曰:“巽风为号令所以制下,故曰德之制也。”孔氏以制为“制度”,虞氏以制为“控制”。考之《巽卦·彖传》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又《象传》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就卦象言巽卦,二巽相重,顺而善入,有内外皆顺之象。象山说:顺理而行,无纤毫透漏。如巽风之散,无往不入,虽密房奥室,有一缝一罅,即能入之矣。就人事言,上下皆巽,随风偃草之象。上命而下从,故有顺义。朱熹说:“顺于理,以制事变也。”朱子之说较合申命行事之义,故知巽之德,乃顺理而行,因其时而制其宜矣,故说:“巽,德之制也。”此为第一陈之九卦之意,观其辞,想其意,皆为言成德之方也。亦即《系辞传》之作者乃欲以此九卦之德助己成德,为己成德之典范矣。

(二)复陈

《系辞传》续云:“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谦,巽称而隐。”何以谓履和而至?孔颖达曰:“言履卦与物和谐,而守其能至,故可履践也”。又李本《周易集解》引虞翻曰:“谦坤柔和,故履和而至,礼之用,和为贵者也。”高亨说:“履,礼也。和而不争也。至,施于人也。”此皆认为,履卦之义乃教人行之以礼,与人应对进退能和而不争也,能和则人愿受矣,是以行事无碍而达其目的矣,此乃纯就处世之道言。而李光地则以“至”者,至理也。《周易折中》引陆九渊曰:“兑以柔悦,承乾之刚健,故和天在上,泽处下,理之至极不可易,故至,君子所行,体履之义,故和而至”。象山与李光地所言,乃就天象以言人事,而着重于德性之成就也。要之,皆不失履卦执礼以行而贵和之意也。

何以谓“谦,尊而光”?王引之《经义述闻》曰:“尊之言损也,小也。光之言广也,大也。”孔颖达曰:“以能谦卑,故其德益尊而光明也。”(《周易正义》)。又俞琰曰:“谦以艮阳下于于坤,阴而处下体之上,是以尊高而光明”(《周易集说》卷三十四)。又吴澄《易纂言》曰:“尊谓坤地之卑而尊之使居艮上,光谓艮山虽下,于坤而自不失其为高,己处人下凝若晦昧而不光,然谦则虽尊他人而已亦光也。”要之,谦卦之义,谦逊之道也。乃欲人执谦而能自卑下,人则遇之尊矣,人尊之,虽己卑下不欲显,而自能显矣!故谦德能尊而光矣。何以谓“复,小而辨于物”?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复卦于初细微之小时,即能辨于物之吉凶,不远速复也。”又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曰:“暗昧而小者,则必不能辨物矣。今复一阳居于群阴暗昧之下,虽阴盛阳微,以一阳之小,而能知辨其五阴皆为物欲,所以反其不善以复其善。”而陆象山则云:“复贵不远,言动之微,念虑之隐,必察其为物诱与否。不辨于小,则将至悔矣!”王引之说《经义述闻》曰:“辨读曰遍”要之,“物”之义有二,一为“物欲也。”一为“万物也。”今合而言之,《系传》之作者乃认为复卦之德,乃欲人功夫由一己本心之精微处着手,察知善恶,并而推至于万物,以返善道也。是以曰小而辨于物矣。

何以谓“恒,杂而不厌”?孔颖达《周易正义》曰:“恒卦虽与物杂碎并居,而常执守其操,不被物之不正也。”王引之认为,“匝,周也。一终之谓也。恒之为道,终始相巡,而无已时,故曰匝而不厌”。恒之为道终始相巡,而无已时,故曰不厌也。此乃明人之为德,当如恒卦之道,周遍而不厌也。孔颖达则认为恒道于正邪相杂,时执守正道而不厌也。相较于前后文意句法,王氏之说较优矣。

何以谓“损,先难而后易。”《周易正义》韩康伯曰:“刻损以修身,故先难也。身修而无患,故后易也。”又来知德曰:“损则惩忿窒欲,虽克己之最难,然习熟之久,私意渐消,其后则易。”(《易经来注图解》卷十四)而李道平曰:“损自泰来,泰初之上,以阳居阴为失正故曰先难。损极则终反于下以成益。益初得正,故后易。”故知,损卦之道乃言成德之方与过程也。成德之方须先惩忿治欲,对治私欲之时初必艰难,然时日益久,便如顺水而不滞,故不难矣。故曰“损,先难而后易”。

何以谓“益,长裕而不设”。《周易正义》韩康伯曰:“有所兴为,以益于物,故曰“长裕”,因物兴务,不虚设也。”设,乃侈张不实也。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引象山之语曰:“设,侈张也。”[19]考之益卦,益,增以其善,以善施于人,故其德日长而裕矣,其德既长,则无须侈张矣。明益之德也。

何以谓“困,穷而通”?孔颖达《周易正义》曰:“言困卦于困穷之时,而能守节,使道通行而不屈也。”困之道,穷终而后通,朱熹亦曰:“身困而道亨”。李光地《周易折中》引陆象山亦曰:“君子遇穷困,则德益进,道益通。”是知困卦之德意欲人困穷时能坚守正道,则其后必通矣。

何以谓“井,居其所而迁”?晋韩康伯曰:“井,所居而不移,而能迁其施也。”孔颖达曰:“言井卦居得其所,恒住不移而能迁其润泽,施惠于外也。”要之,井之与人水,其地虽不迁,但与人之水则随人迁,故井之德所居不迁,而施之迁矣。故孔颖达正义曰:“所居不移,而能迁其施。”故曰:“井,居其所而迁”。

何以谓“巽,称而隐”。晋韩康伯曰:“称扬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也。”依韩氏之意,“称”犹扬也,犹申命之意;“隐”,藏也,不显露也。徐志锐引俞琰之说;“称量事物的轻重而意不露,但见其随宜断制而不见其迹也”。[20]要之,巽卦之德,如风无孔而不入。故其于遇事之时,能因事制宜,而不显矣。故曰:“巽,称而隐”。观此陈所述似皆言卦之德也。

(三)再陈

《系辞传》又曰:“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何以谓“履,以和行”?《周易集解》引虞翻曰:“礼之用,和为贵。谦震为行,故以和行也。”俞琰《周易集说》曰:“君子之践履,以和为贵,不和则不可行也。”案:此二说皆主履卦之道乃教人循礼和顺而行也。亦即以“和”为行之法也。而《周易折中》之说则有异于此矣。《折中》引象山曰:“履以和行,行有不和以不由礼故也。能由礼则和矣”。案:象山之说乃以“礼”为行之方也。“和”为行礼之结果也。今案:履者礼也,以礼行之,其行必和,故曰“履,以和行也。又考之后文之交句,卦名之后似皆曰依此卦之卦德而行所能生之效果也。是以今从象山之说矣。

何以谓“谦,以制礼”?孔颖达曰:“性能谦顺,可以裁制于礼”。孔氏之意“制”为“宰制”之义也。而《周易折中》引象山曰:“自尊大,则不能由礼,卑以自牧,乃能自节制以礼也。”象山之意“制”字有“规范”义。来知德则曰:“制者,制服之意。礼太严,截然不可犯,谦以制之,则和而至矣。”(《易经来注图解》)来氏此意乃“制”乃“制服”之意也。李道平曰:“坤阴称礼,《乐记》曰大礼必简,又曰礼以地制,故称礼也。虞书曰修五礼,谦有五阴为礼,三以一阳制五阴满即制五礼也。……以阳制阴故以制礼也。”(《周易集解纂疏》)李氏之意乃近孔颖达之意。今案:以谦之德而行之则莫不依礼而行,故曰:“谦,以制礼。”

何以谓“复,以自知”?李本《周易集解》引虞翻曰:“有不善未尝不知,故自知也。”又俞琰《易集说》卷三十四曰:“复以自知者,反求诸己而内自省也。”又《周易折中》引陆象山曰:“复以自知,自克乃能复善,他人无与焉。”今案,由儒者的观点言之,复为复一己之本心,本性。本心既复,则能自知,自觉。要之,复之卦德,乃能使人反观自我,省知得失,故曰:“复,以自知”。

又何以谓“恒以一德”?韩康伯曰:“以一为德也”。又孔颖达曰:“恒能终始不移,是纯一其德也”。又孙星衍《周易集解》卷八引虞翻曰:“恒德之固立不易,方从一而终,故一德者也”。要之“一德”乃终始如一,恒其德也。今案:恒者,恒久不变始终不移矣,是以其德能一也。故曰:“恒以一德。”

何以谓“损以远害”?韩康伯曰:“止于修身,故可以远害而已”。又《周易折中》引欧阳修曰:“君子之自损忿欲而自益,迁善而改过耳。”要之乃自损不善,以修身远害矣。今案:损卦之德,乃惩忿窒欲,故其害日远,是以远害矣。故曰:“损,以远害。”也。

何以谓“益以兴利”?孔颖达曰:“既能益物,物亦益己,故兴利也。”案孔氏之说乃为益卦之道益人益己,两全其利矣。又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曰:“兴利者,迁善改过,则日益高明”。案来氏之意乃为增己之善,以高其道德修养矣。今案:益之德,增益其利也。益其益,则利以兴也。故曰:“益,以兴利”。

何以谓“困以寡怨”?孔颖达曰:“遇困守节不移,不怨天,不尤人,是无怨于物,故寡怨也”。观孔氏之意乃以为,以困卦之道处困,则能于坚难之中守节而不怨矣。《周易折中》引陆象山则曰:“吾遂吾之志,何怨之有?推困之义,不必穷厄患难及己也。凡道有所不可行,皆困也,君子于此自反而已,未尝有所怨也。”观象山之意乃为认为处困能自反则无忧矣。今案:困之道,乃于困穷之时仍能守正道反躬自思而处之,于人于己,皆能无怨矣。能无怨,是以曰寡怨矣。故曰:“困以寡怨”。

何以谓“井以辨义”?象山云:“君子之义,在于济物;于井之养人,可以明君子之义”。今案:井卦之德,养物而无私,济物而无穷,因其能无私无穷,是以其能明义也。故韩康伯曰:“施而无私,义之方也。”是以故曰:“井,以辨义”。

何以谓“巽以行权”?韩康伯曰:“巽顺而后可行权也”。孔颖达曰:“巽顺以既能顺时合宜,故可以权行也,若不顺时,制变不可以行权也”。今案:巽之德,随顺物道而制宜,是以应事而无不合。故其能权变事物,亦能权衡也。故曰:“巽以行权”。观此陈之所述,要之乃言九卦之效益也。

三、“三陈九卦”之意图

三陈九卦之义前文已略述之,何以系辞传之作者要独举“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等九卦,并反复再三,实值深究。此一命题,历来皆云此九卦为处忧患之道。如九家易、朱熹、象山等人皆主此说而有异。《九家易》云:“此所以说九卦者,圣人履忧济民之所急行也。先陈其德。中言其性,后叙其用,以详之也。西伯劳谦,殷纣骄暴,臣子之礼有常,故创易道,以辅济君父者也;然其义广远幽微,孔子指撮解此九卦之德,和三复之道,明西伯之于纣不失上下。”《九家易》之作者认为《系辞传》之作者三复此九卦之意乃是为“履忧济民”,并明文王居纣之时,所以处忧患、行易道以济君父,不失上下分际之道也。朱子《周易本义》则曰:“三陈九卦以明处忧之道也”。又曰:“九卦皆反身修德以处忧患之事也,而有序焉。”朱子此意乃谓九卦为修身以处忧患之也,亦即言修身成德为对治忧患之方也。至于忧患从何而来,朱子于此未尝言也。《周易折中》引陆象山曰:“九卦之列君子修身之要,其序如此,缺一不可也,故详复赞之。”又象山语录曰:“逮乎中古,情态日开,诈伪日萌,非明易道以示之,则质之美者,无以成其德,天下之众,无以感而化,生民之祸,有不可胜言者,圣人之忧如此,不得不因时而作易也,易道既著,则使君子身修,而天下治矣。”象山此说意谓“三陈九卦”之立意乃圣人之忧患乃民情诈伪日萌,君子无以成德,而生民将有巨祸,是以示之使君子得以成德,天下得以治矣。除将九卦视为处忧患之道外,亦有主三陈九卦为一制度理论,如王师金凌先生于《易系辞三陈九卦的制度理论》一文中言:“三陈九卦分别从制度的特性和变迁条缕陈述。其中,以履、谦、复、恒四卦显制度本身的特性,以损、益、困、井、巽五卦显制度的变迁。”又言:“《系辞下传》九卦,言辞简约。它把彖象的思想纳入其制度理论的架构中。这个制度理论分为两部分:一是制度的特性,二是制度的变迁。不论特性或变迁,作者深察制度的功能和局限制(即制度与人性的冲突),因此对每一卦的解说都兼及理论与实践,以人显在品德、理性、首意志上的实践来弥补制度的局限。”[21]要之,王师认为三陈九卦乃为一套对治忧患之方法,其所含藏之制度理论,乃是对制度的客观性质有深刻的洞识,于制度的局限也有所省察。是以强调以人之道德、意志、和理智以济制度之穷也。王师此说实深具现代意义。今据《系辞传下》七章所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系辞传》作者于此直云《易经》作者作易之因乃缘有忧患之虑,而《系辞传·下》十一章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也,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系传于此明言“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是知,于系传作者之心中,直下认为《易经》所欲透显之精神乃为强烈之忧患意识,于此种忧患意识之下欲指引人们脱离灾厄,远离祸害之居处忧患之道,此实无疑义。但《系辞传》作者所提九卦之意涵指涉实不仅于此,其于对治忧患之外,实另寓深意。由语法之观点而言,《系传》陈述此九卦可有三层义(指有三种不同之意涵,非言浅深不同层次),乃由“之”、“而”、“以”等三字分立。(注:以“之”字、“而”字、“以”字三分三层,这样的说法来知德便曾提出,来知德曰:“上一节言九卦为修德之基。以之字发明之。中一节言九卦之才德,以而字发明之。此一节言圣人用九卦以修德以以字发明之”。详见《易经来注图解》,明来知德撰,郑灿订正,李寰附考,中国孔学会藏版1971年版,第446页。)就“之”字层言, 《系传》所谓“德之基”、“德之柄”、“德之本”、“德之固”、“德之修”、“德之裕”、“德之辨”、“德之地”、“德之制”,据前文释义可知,此乃言成德之方,即言此九卦为修身成德之法。就“而”字层言,《系传》所云“和而至”、“尊面光”、“小而辨于物”、“杂而不厌”、“先难而后易”、“长裕而不设”、“穷而通”、“居其所而迁”、“称而隐”。据前文释义可知,此乃言九卦所具之德也。就“以”字层言,系传所谓“以和行”、“以制礼”、“以自知”、“以一德”、“以远害”、“以兴利”、“以寡怨”、“以辨义”、“以行权”。据前文释义可知,此乃言九卦之效益。至是,此三层似以“成德”为核心问题而对此核心问题提出解决之道。若以今言示之实可敷成一段对话“成德当以何者为典要?欲修德可以以履为基、以谦为柄,以复为本,以恒固之,以损修之,以益裕之,以困辨之,以井居处之,以巽制之。何以此九卦可以助人成德?此乃因履卦具和而至之德也。谦卦具尊而光之德也。复卦具小而辨于物之德也。恒卦具杂而不厌之德也。损卦具先难而后易之德也。益卦具长裕而不设之德也。困卦具穷而通之德也。井卦具居其所而迁之德也。巽卦具称而隐之德也。若能具而行之则能和行、制礼、自知、一德、远害、兴利、寡怨、辨义、行权矣。”此为以语法之观点所做成之诠释。若以卦象而言之,则九卦实具“修己”、“治国”、“平天下”等义理。黄师庆萱先生于《周易数象与义理》一文中曾归纳出具修己义者损、益、困等三卦是也。具治国义者乃巽、井二卦是也。具平天下义者乃谦、复、恒、履等四卦是也。黄师认为损、益二卦乃言进德为生活之准则也。困卦乃言退省也,要之此三者皆言修己之卦也。又巽卦乃言申命行事,为诸侯施政之原则也,井卦乃言使人民勤劳,互助合作为财经之道也,要之此二者皆为言治国之卦也。又谦卦乃言经济上作公平之分配,复卦乃言君主须至各处巡视或不巡视,恒卦乃言不朽之道,履卦乃言领导人民之方针,要之此四者皆为言平天下卦也。黄师之说乃由卦象以言义理,立论皆有据,甚谛!今从之。[22]由黄师之说可看出九卦之间似无必然之序,至于系传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三陈九卦”,其目的,似除为于居处忧患时寻求一安身立命之道外,更透显出“修己成德于险难之中韬光养晦,进以达治国平天下”之理境,所谓“盛德广业”,所谓“成德大业也”。此不仅体现出《系传》作为《易经》诠释者于诠释易经之精神时所持之理解观点与立场,同时亦体现出《系传》本身之内涵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就三陈九卦之间架而言,其三陈可知乃有三层之义。第一层其义为“明成德之典要”亦即可以用此九卦之德为成德之依据。复次,第二层之义乃明九卦之德,进而云为何可以用此卦之理由。末乃明第三层之义为明如行此九卦所能获至之效益。至于九卦之间是否有次序,于本文则持疑之。而《系辞传》之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三陈此九卦之用意,当是为“成德广业”而言之。如此之说当较近《系辞传》作者之原意。

标签:;  ;  ;  ;  ;  ;  

郑德光业的“三陈九图”_孔颖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