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移民与瓦耶古歌_移民论文

大陆移民与万叶古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移民论文,大陆论文,万叶古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313.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01(2012)04—0037—06

众所周知,日本古代大陆移民对日本列岛的汉字使用和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1]。然而,随着日本本土文学样式“和歌”的产生与确立,擅长汉字汉文的大陆移民在这一领域则失去了原来的用武之地。本文拟以《万叶集》为文本,对移民氏族歌人进行基础性整理①,分析其运用万叶古歌的方式,论述以大陆移民为中心形成的使用古歌的文学性风潮(以下简称“古歌风潮”),以及这一文学现象政治化的过程。

一、《万叶集》中的移民氏族歌人及其特征

《万叶集》中多有以中国和古代朝鲜(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为祖先的歌人。据笔者统计,在记录有姓名的歌人(防人歌除外)中,共有51人出自大陆移民氏族(如表1所示)[2]。

由表1统计可见,《万叶集》中的移民氏族歌人“中低层官僚多,达官显贵少”。在律令体制下,五位以上才可称为贵族,他们和天皇有着人格上的特殊联系,这与六位以下的官员有着本质区别[3]。在表1中,正五位上的移民氏族歌人仅有调首淡海和葛井连广成二人,其余多为中下层官僚。神龟五年(728年)开始实施的内外阶制明确地将氏族出身和官位挂钩,实质上限定了只有多治比、藤原、石川、橘、阿倍和大伴这六个日本本土氏族才能够进入内阶系统[4]。这一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断绝了大陆移民氏族进入古代皇权统治核心系统的途径,结束了五世纪以来天皇(倭王)与大陆移民之间的直接人身联系,其出人头地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无望。

《万叶集》的作品内容主要涵盖的正是这一大陆移民的社会政治地位江河日下的年代。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文字等先进技术扩散而导致其被利用价值的下降;另一方面则在于古代日本的统治者们开始尝试以本土氏族为核心,构筑古代律令国家这一全新的政治运营体制,氏族制度走向没落,包括大陆移民在内的大多数氏族都作为律令制度下的官僚被重组,以氏族为单位向倭王效忠的时代成为了历史[5]。

为了加强与本土氏族的交流并进而拉拢皇权以巩固自身的地位,挽回走向没落的命运,大陆移民不得不开始使用他们并不擅长的和歌,而其过程并不顺利。根据《万叶集》第十七卷3926号歌左注记载,在众人应诏作歌时,移民氏族歌人秦忌寸朝元却“靡堪赋歌”,因此为当时的左大臣橘诸兄所“谑”,要求他交出麝香抵过。又如,与大伴家持交往甚密的移民氏族歌人秦忌寸石竹仅在《万叶集》的记录中,就不下三次(十八—4086~4088、十八—4135、十九—4225)出席各类饮宴,其中两次还是在秦忌寸石竹的宅邸举行的宴会。然而,即便如此,他也终未能在《万叶集》中留下一歌。

在《万叶集》中,虽然不是所有的大陆移民都不擅作歌,但是绝大部分的临场应变能力相对较弱。为了避免尴尬与饮宴冷场,应付政治和社交活动,不善于现场作歌的移民氏族歌人便开始思考对策。他们开始注重平时积累,背诵和歌以为“弹药”,用来应付突发情况。在浩瀚的和歌海洋中,《万叶集》中的古歌则成为了移民氏族歌人学习和利用的主要对象。

二、移民氏族歌人与古歌风潮的形成

在《万叶集》收录的四千五百余首和歌中,据笔者统计,古歌约有103首③。这些古歌主要集中收录于《万叶集》的第七卷和第十卷等作者不详卷,且可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来自《古歌集》(二—89、二—162、七—1251~1267、七—1270、十—1937~1938、十一—2363~2367)和《古集》(七—1196~1246、九—1770~1771),两者都是《万叶集》编撰时提供原材料的歌集,共计80首。第二类是在题词或左注中出现“古歌”(一—82~83、六—1011~1012、十五—3602~3610、十五—3625、十六—3822、十七—3952、十七—3998)、“古咏”(十八—4035、4041)和“古今(新)未详”(二十—4298、4299、4301、4458)字样的和歌,即在奈良时代中后期创作的和歌,共计23首。

在运用古歌作歌的过程中,移民氏族歌人无论在创作主体上,还是在利用方法上都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通过背诵古歌,模仿古歌作法和借用古歌意象,由易入难、由浅入深、尝试利用古歌进行创作。

第一,背诵古歌。这是移民氏族歌人利用古歌最基本的方法,以此来充数填补作歌在数量上的空白。

以《万叶集》第十八卷所载田边史福麻吕吟诵的“古咏”歌群为例,天平二十年(748年)春,田边史福麻吕以左大臣橘诸兄使者身份出访越中国,长官大伴家持设宴欢迎。在饮宴中,主客众人“爰作新歌,并便诵古咏,各述心绪”,福麻吕也作歌四首。其中,前三首(第4032~4034号歌)为原创,而最后一首(第4035号歌)则与《万叶集》第七卷的1955号歌相同,因此可视为此歌是福麻吕背诵“古歌”而成。据《新撰姓氏录》记载,田边史以汉王后裔为祖,属于移民氏族。田边史福麻吕恐怕是一时招架不了大量的作歌要求,而以一曲“古歌”结束了歌群。

田边史福麻吕“棋差一招”的情况在此后众人决定要去游览“布势水海”时所作的歌群中也有体现。在此,田边史福麻吕作歌五首。当他在吟诵完第4038~4040号歌后,可能又出现了后继无“歌”的情况。情急之下,福麻吕吟诵了与主题无关的第4041号歌。此歌与《万叶集》第十卷的1900号歌相似,故应属古歌。此后,福麻吕勉强以原创的第4042号歌结束了这一歌群。

然而,田边史福麻吕的“灾难”尚未结束。就在其此次出访即将结束之时,越中国副官久米朝臣广绳设宴相送。此时,福麻吕可谓已是“弹尽粮绝”。在应付了几个回合以后,福麻吕不得已便非常突兀地将太上皇,即元正天皇和左大臣橘诸兄出游难波宫时相关的多首和歌(二十—4056~4062)“传诵”了一遍,以逃过此劫。

尽管福麻吕最后传诵的这部分歌群是否属于“古咏”还有待商榷[6],但是由此可见,移民氏族歌人田边史福麻吕善于背诵古歌,尤其是与《万叶集》第十卷相关的和歌[7]。不仅如此,福麻吕吟诵的古歌多与当场原创的新歌交替出现,这恐怕是因为福麻吕在“黔驴技穷”之际,以“古咏”来填补作歌数量上空白的结果吧。如此,田边史福麻吕平时就注重和歌的收集,并编撰有私人歌集《田边史福麻吕集》的问题亦可获解。

第二,模仿古歌作法。不善作歌的移民氏族歌人除了机械式地背诵古歌以外,也尝试从古歌中学习作歌方法,创作自己的和歌。

早在大宝元年(701年),移民氏族歌人调首淡海在随驾太上天皇,即持统天皇出行纪伊国时,就已经开始模仿古代歌谣吟诵和歌了(一—55)。调首氏出自百济,相传于应神天皇时归化。据《新撰姓氏录》,至显宗天皇时,其族因养蚕贡献絁绢有功而得首姓。壬申之乱时,调首淡海随后来的天武天皇入东国有功,后又得元明、元正和圣武三代天皇嘉赏。可见,调首一族历史悠久,劳苦功高;而调首淡海本人也算是三朝元老,是《万叶集》中位居正五位上的仅有的两位大陆移民之一。调首淡海所作和歌的第二句和第五句“紀人ともしも”反复出现,这一形式充满古代歌谣韵味[8],恐怕为了彰显本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吧。

即便是吉田连宜这位擅长汉文和歌,且与大伴旅人有着密切来往的移民氏族歌人也在学习古歌的作歌方法。根据《文德天皇实录》嘉祥三年十一月兴世书主的薨传可知,吉田连宜出自百济。吉田连宜学识渊博,尤其擅长汉文。在《万叶集》中,他与大伴旅人就“梅花宴”和“游松浦川”等作品均有书简往来。在落款日期为“天平二年七月十日”由他写给大伴旅人的书函末尾,附有题为“思君未尽、重题二首”两首和歌(五—866、867)。其中,后者竟然在形式上与位于《万叶集》第二卷卷首、相传为仁德天皇的皇后磐姬所吟诵的和歌(二—85)十分类似。从这两首歌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君が行き日長くなりぬ”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来看,吉田连宜恐怕是参照了磐姬的和歌而创作了自己的作品。磐姬作歌据称是《万叶集》中最古老的和歌,也是古代恋歌的典范,而移民氏族歌人吉田连宜所作第867号歌正是借用了该歌的前两句,以表达对大伴旅人的思慕之情。值得注意的是,第85号歌与出自《古歌集》的第89号歌位于同一歌群,可见两者年代相仿。这也就意味着,吉田连宜所模仿的极有可能便是与《古歌集》有着密切关系的古歌。

第三,借用古歌意象。意象的借用是移民氏族歌人利用古歌进行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最有难度的挑战。因此,借用古歌意象创作的和歌,有成功,也有失败。

例如,移民氏族歌人马史国人借用古歌意象作歌就并不成功。马史国人是移民氏族歌人,就其出自将在下节介绍。据《万叶集》第二十卷记载,在欢迎圣武太上天皇等一行摆驾寒舍的宴会上,除了兵部少辅大伴家持作歌(二十—4457),以及式部少丞大伴池主“读歌”(二十—4459)以外,主人马史国人也吟歌助兴(二十—4458)。然而,这首模仿古歌的新作利用古歌意象含糊不清[9],将本来是恋歌的古歌作为礼仪应答的和歌使用;而且“息长川”的用法与当时其所处的实际地名不符。因此,收录此歌的大伴家持无法判别,只得在歌末注上“古新未详”四字以表疑惑[10]。

与此相比,移民氏族歌人葛井连大成的作歌则成功多了。《万叶集》第六卷记载的“遥见海人钓船作歌”(六—1003)中,筑后国长官葛井连大成将“海女”和“玉”进行组合搭配,构思十分独特。这里的“玉”就是“珍珠”,是筑后国的特产。在《万叶集》中,关于“玉”有一些固定搭配,如:“海神の手に纏き持たる玉”(七—1301),“海神の持たる白玉”(七—1302),“海神の沖つ白玉”(十五—3614)等[11]189。但值得注意的是,第1301与1302号歌位于《万叶集》第七卷。该卷是典型的作者不详卷,而且收录了《古歌集》、《古集》和《柿本人麻吕歌集》等大批创作于和铜元年(708年)之前的和歌[12],属于古歌。第3614号歌出自《柿本人麻吕歌集》,也为古歌。可以推测,葛井连大成正是参考了这些古歌中关于玉的用法和意象,将“海神”的意象置换成“海女”而创作了第1003号歌。

综上所述,不善于吟诵和歌的移民氏族歌人通过背诵古歌、模仿古歌作法和借用古歌意象的方法来创作新歌,以应对政治社交活动。这一以移民氏族歌人为中心形成的文学风潮逐渐发展,前后持续近百年,为当时的和歌创作吹入了一股新风。

三、移民氏族歌人与古歌风潮政治化

移民氏族歌人利用古歌创作的初衷应该是以此为社交应酬工具,用来保持和日本本土氏族之间的交流。但是,随着氏族的衰落等周边环境的变化,出现了试图依靠古歌创作强化与皇权的关系以谋求政治层面的利益,挽回氏族命运的大陆移民。因此,这股文学性古歌风潮也被渲染上了一定的政治色彩。为了与单纯的文学现象加以区别,本文称之为“古歌运动”。

葛井连广成是将利用古歌创作这股文学风潮政治化的代表人物。葛井连氏原姓白猪史,出自百济,相传于钦明天皇时归化。葛井连(白猪史)广成本人在养老三年(719年),官位大外记从六位下,被派作出使新罗的使节,并因出使有功,于次年(720年)赐姓葛井连。天平三年(731年),葛井连广成官位外从五位下,并在天平十五年(743年)三月,因新罗使来朝而负责“检校供客之事”。此后,葛井连广成担任备后国长官一职,官位也从从五位下上升到了天平二十年(748年)的从五位上。天平二十年八月,圣武天皇“车驾幸从五位上葛井连广成之宅”,“群臣宴饮,日暮留宿”,并于次日授广成和其妻正五位上。天平胜宝元年(749年),孝谦天皇任命其为少辅。

葛井连广成不仅政绩显赫,而且文采非凡。早在广成还是白猪史的年代,他便在《经国集》中留有对策文两篇;并在任中宫少辅时,在《怀风藻》中作有汉诗两首,故在《藤氏家传·武智麻吕传》中被称为“文雅”之人。葛井连广成不仅擅长汉诗汉文,对和歌也是得心应手。据《万叶集》第六卷记载,天平二年(730年),大宰府帅大伴旅人宴请敕使大伴宿祢道足。酒宴正酣之时,众人突然临时要求身为驿使的葛井连广成作歌助兴。然而,此次这位大陆移民氏族歌人却方寸未乱,立刻将自己窘迫的心情融入歌中作歌对答(六—962),从容不迫。需要注意的是,广成作歌与第七卷1334号歌相似,改动甚微。因此,也可以说,葛井连广成和其他移民氏族歌人一样,正是由于平时注重对于古歌的学习,才得“化险为夷”。

正是凭借着自己的才智与努力,葛井连广成才逐渐在古歌风潮中崭露头角。据《万叶集》第六卷1011号歌的题词记载可知,天平八年(736年)十二月,葛井连广成的宅邸举行了盛大的古歌宴会,“歌舞所之諸王臣子”汇聚一堂,“共尽古情,同唱古歌”,场面隆重不难想象。这里所谓的“歌舞所”是教授例如“难波曲”等古代歌舞的国家部门[11]203。连国家机关的贵族官人们都纷纷来到广成宅邸,足见其权威地位。这场聚集了“诸王臣子”等当时文学政治精英的盛会,客观上加强了葛井连广成与当时日本统治者上层人物们的接触,“以文会友”的同时也达到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至此,一场原本单纯的文学风潮逐渐开始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古歌运动由此开始。

经过近十年的苦心经营,利用古歌进行创作这一文学新风在移民氏族歌人中更加深入人心,葛井连广成也成了古歌运动的领军人物,而其出色表现也引起了圣武天皇的关注。根据《续日本纪》圣武天皇天平二十年(748年)八月己未条记载,圣武天皇不仅来到葛井连广成家中宴饮,而且留宿一宿,并于次日下赐广成及其妻子官位,可见圣武天皇对其赏识。

然而,成功的背后隐藏的正是葛井连广成巧妙的政治谋略。据《万叶集》第四卷记载,当圣武天皇还是皇太子之时,其作歌就有复古倾向。第四卷第530号歌是圣武天皇赐给海上女王之歌,从该歌的左注可知,此歌是“拟古”之作,即此歌是圣武天皇所创作的“古歌”。据此可以推测,葛井连广成恐怕正是利用了圣武天皇的这一作歌特色,才有意识地推行古歌运动,利用古歌来接近圣武天皇的。当然,这一策略之所以能够如此奏效,也和圣武天皇本来就有怀古情节不无关系。圣武天皇曾多次行幸吉野,在《万叶集》中也有相关和歌记载(六—920~922),这都体现了他对往昔的憧憬和怀念。这种情绪同时也反映在他的作歌风格中,故而产生前述“拟古之作”。另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就是当时的政治局势。圣武天皇自登基以来,就一直为摆脱日本本土氏族旧势力的束缚而不断摸索,接连不断的迁都就是其尝试之一[13]。然而,这也是以葛井连广成为代表的大陆移民氏族走下坡路,而且情况日趋严峻的时期。引起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日本本土氏族势力的迅速膨胀。由此可以推测,圣武天皇与以葛井连广成为代表的移民氏族在对约束本土氏族旧势力的扩张,保证自己的政治生存空间的问题上具有达成心照不宣的政治共识的可能性。这也使两者一拍即合,借助古歌运动这个“文学平台”为达成各自的政治目的而相互利用。

此后,葛井连广成的这一战略为马史国人等移民氏族歌人所沿用,这也说明了将古歌风潮用于政治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部分大陆移民的集体意愿。就马史一族的出自,据文忌寸最弟和武生连真象(武生连原姓马史)等在延历十年(791年)请求赐姓的上表内容,其远祖出自“汉高帝之后”,名曰“鸾”,其后“王狗”转至百济。至百济久素王时,因大和朝廷招募文人,故久素王进贡王狗之孙“王仁”,而这王仁便是文、武生两氏之祖。这一说法大致与《古事记》与《日本书纪》关于王仁来朝(《古事记》称:和迩吉师)的记载相符。因此可以认为,马史一族是源于古代中国,后经百济来到日本的大陆移民氏族。

如《万叶集》所记载的那样,天平胜宝八年(756年),移民氏族歌人马史国人迎来了其人生中最重要的贵客。二月二十四日,圣武太上天皇、孝谦天皇和光明皇太后等行幸河内国的离宫,“经信”(两宿)以后,在壬子(二月二十八日)回到难波宫,后于三月七日摆驾马史国人家中。对照《续日本纪》的相关记载可知,在此之前圣武太上天皇一行还于三月一日前往堀江,并于次日下诏免除河内和摄津两国的田租。在离开马史国人家后的三月十四日,因圣武太上天皇“圣体不豫”,孝谦天皇发勅大赦天下。四月十五日,一行“取渋河路”,“还至智识寺行宫”,并于十七日回到平城京。五月二日,圣武太上天皇驾崩。

这次接驾成为马史国人一生的重大转折点。马史国人初见于正仓院文书天平十年(738年),时为东史生、少初位下。官职低微,地位低下。即便在天平胜宝八年接驾时,也只不过是“散位寮散位”。然而,自接待圣武太上天皇一行,吟诵“古新未详”歌之后,马史国人便开始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天平宝字八年(764年),马史国人因其极有可能在藤原仲麻吕之乱中立功,而从从六位上晋升至外从五位下的官位[14]。此后,孝谦太上天皇在重祚为称德天皇后,又对其大加赏赐。天平神护元年十二月(765年),以马史国人(《续日本纪》记:马毗登国人)为首,马史一族鸡犬升天,获赐武生连姓。发生在马史国人身上的这一系列变化的开端完全可以追溯到天平胜宝八年,他接驾圣武太上天皇一行之时。为了博取年迈的圣武太上天皇的欢心,马史国人使劲浑身解数吟诵的古歌也并不算成功。但是,即便如此,最终结果还是和他预想的一样,至此他走上了“飞黄腾达”的道路。

但是,古歌运动也终有成为历史的一天。在宝龟元年(770年)三月的踏歌大会上,包括马史(武生连)在内的以王仁为后裔的六大大陆移民氏族[15]“男女二百卅人”,“著青摺细布衣,垂红长纫,男女相并,分行徐进”献歌。值得注意的是,对此《续日本纪》只记录了其中的两首歌谣,并称“每歌曲折,举袂为节”;而对于“其余四首”,因为“并是古诗,不复烦载”。可见,随着圣武天皇时代的过去,古诗歌风潮已经悄然而逝了。

如上所述,无论是葛井连广成巧妙利用圣武天皇展开古歌运动,还是此后马史国人接驾吟诵古新未详歌,乃至此后王仁后裔以古诗来象征其对古代皇权的效忠,大陆移民氏族所使用的文学体裁都为“古歌”。这恐怕不仅是文艺取向的问题,或许是因为古歌承载着太多他们对往昔光辉岁月的美好回忆吧[16]。

四、结语

在日本古代史中,文学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移民氏族歌人背诵万叶古歌、学习古歌做法或借用古歌意象,这是文学现象。然而,当这一文学现象逐渐延伸至大陆移民氏族的政治生活时,这便成为了政治问题。无需多言,两者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日本古代大陆移民是如何利用文学为其政治服务,而周边政治环境又对他们的文学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①日本古代大陆移民在《万叶集》中多以歌人身份出现,为了便于论述,本文将此类歌人与“本土氏族歌人”加以区别,称之为“移民氏族歌人”。

②本表统计原则为:1.不含是否为大陆移民氏族尚存争议者,如:山上忆良;2.官位以现有文献记录中最高位为准;3.国别有多种可能性者,记录“不明”栏;4.虽是大陆移民氏族,但出现在非作歌场合,且本人未留下作歌者,不记录此表,例如:波罗门(十六—3855,3856)、吉田连老(十六—3853,3854)等。

③就《万叶集》中“古歌”的界定,日本的国文学界尚无定论(渡瀬昌忠:「万葉集巻七雑歌部の成立——古歌集と人麻吕歌集——」,『古代文学(13)』,1974年3月,第1—12頁),但其成立时间主要集中于飞鸟、白凤,甚至更早的年代。本文取题词左注中明确标明为“古集出”、“古歌集出”等字样者为古歌。

标签:;  ;  ;  ;  ;  ;  ;  ;  

大陆移民与瓦耶古歌_移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