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拟鹅观草属植物的生物系统学研究

    拟鹅观草属植物的生物系统学研究

    丁春邦[1]2004年在《拟鹅观草属植物的生物系统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拟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Nevski)A.Lve是Lve于1980年根据染色体组成建立的一个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多年生小属,染色体组为St。其St染色体组是小麦族中一半以上物种的染色体组供...
  • 大麦天然突变体穗分枝新基因的发现及分子标记定位

    大麦天然突变体穗分枝新基因的发现及分子标记定位

    张立立[1]2004年在《大麦天然突变体穗分枝新基因的发现及分子标记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麦是小麦族中重要的属之一,是世界上栽培最古老的居于小麦、玉米、水稻之后第四位最重要的禾本科作物。作为经济作物及遗传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模式植物之一,大麦正受到各国大麦科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选育产量高的品种一...
  • 拉米夫定治疗与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区基因变异

    拉米夫定治疗与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区基因变异

    金海龙,石炳毅[1]2008年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及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YMDD基因序列变异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目的:目前国内主要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夫定预防肝移植术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长期应用拉米夫定会出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YMDD基因序列变异,导致耐药甚...
  • 紫外线诱导小麦条锈菌致病性突变及其突变菌系的RAPD分析

    紫外线诱导小麦条锈菌致病性突变及其突变菌系的RAPD分析

    王欣丽[1]2004年在《紫外线诱导小麦条锈菌致病性突变及其突变菌系的RAPD分析》文中指出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造成严重的产量和经济损失。种植抗病品种是当前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 中国人群中AHSG基因与骨密度和骨大小的关系

    中国人群中AHSG基因与骨密度和骨大小的关系

    刘湘华[1]2003年在《中国人群中AHSG基因与骨密度和骨大小的关系》文中指出骨质疏松症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α2-HS糖蛋白(AHSG)与骨形成和骨代谢有关,AHSG基因是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的候选基因。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风险因子,骨大...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异质性与临床关系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异质性与临床关系

    胡盈莹[1]2003年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异质性与临床关系》文中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个高度变异的病毒,产生了不同的基因型(genotype)、血清型(serotype)和准种(quasispecies)等基因序列异质性的特点。HBV的基因异质性和临床的关系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的:首次...
  • 水稻条纹病毒NS3基因的分子变异及其抗血清的制备

    水稻条纹病毒NS3基因的分子变异及其抗血清的制备

    王辉[1]2003年在《水稻条纹病毒NS3基因的分子变异及其抗血清的制备》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条纹病毒(Ricestripevirus,RSV)是纤细病毒属(Tenuivirus)的代表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给我国的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为了进一步研究RSV的分子变异及其基因组编码NS3蛋白的功能,本文...
  • 蒙古栎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蒙古栎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李文英[1]2003年在《蒙古栎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根据中国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天然林资源分布和现地调查结果,按照蒙古栎分布区内群体分布及其生态梯度进行(随机)分组取样,从其全分布区的8个天然群体(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嘉荫和双鸭山群体,吉林省的蛟河、内蒙古自治区通辽...
  • 不同生长环境的杉木木材解剖研究

    不同生长环境的杉木木材解剖研究

    符韵林[1]2003年在《不同生长环境的杉木木材解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宏观和微观方法,以木材的年轮宽度及晚材率,管胞形态因子,微纤丝角,组织比量,气干密度为指标,对不同生长环境(南坡,山谷,山脊,山顶)的人工林杉木(12——13年生)的木材解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生长环境全树间的年...
  • 中国HIV主要流行株核心蛋白(GAG)基因变异规律的研究

    中国HIV主要流行株核心蛋白(GAG)基因变异规律的研究

    关琪[1]2003年在《中国HIV主要流行株核心蛋白(GAG)基因变异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艾滋病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是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灵长类慢病毒亚属中的一类病毒。由于HIV-1的逆转录酶缺乏3′→5′外切酶活性,使得HIV在复制的过程中不能对错误掺入的单核苷酸加以校正,从而表现出非忠...
  •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全线粒体基因变异扫描分析研究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全线粒体基因变异扫描分析研究

    刘玲玲[1]2003年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全线粒体基因变异扫描分析研究》文中提出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达20%以上,因并发脑中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及晚期肾脏疾病而死亡率极高。在大部分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但清楚的是遗传及环境等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与高血压...
  • 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变异数据库的构建

    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变异数据库的构建

    周敏[1]2003年在《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变异数据库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疾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具有显着的家族聚集性。当前精神分裂症病因假说认为众多微效基因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因素的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连锁和关联策略均被应用到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研究中...
  • 丙型肝炎病毒不同基因亚型NS3蛋白酶比较及相关细胞蛋白的筛选

    丙型肝炎病毒不同基因亚型NS3蛋白酶比较及相关细胞蛋白的筛选

    李京涛[1]2012年在《HCV1b亚型NS5A氨基酸变异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细胞癌等,是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WHO评估目前全球约有1.8亿人口感染HCV(感染率:3%)。我...
  • 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及矮秆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

    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及矮秆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

    黄天带[1]2003年在《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及矮秆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Ds-1,正常秆品种中双4号(ZD4),华双3号(HD3)为材料,通过不同光照,不同激素处理及田间种植等试验,研究了Ds-1的生长发育特性;利用经典遗传学方法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及与另一...
  • 中国小麦籽粒硬度的生化和分子标记研究

    中国小麦籽粒硬度的生化和分子标记研究

    徐晶晶[1]2017年在《青海省育成小麦品种(系)资源的分子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82份青海育成小麦品种(系)资源中矮秆基因分布情况、Ppo基因等位变异、Wx糯蛋白亚基缺失情况以及puroindoline变异类型评价,以便进一步了解我省小麦的品质现状。使具有优良面粉品质的小麦品种...
  • 玉米种子传播甘蔗花叶病毒的研究

    玉米种子传播甘蔗花叶病毒的研究

    李莉[1]2003年在《玉米种子传播甘蔗花叶病毒的研究》文中指出玉米矮花叶病(Haizedwarfmosaicdisease)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玉米病毒病害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主要玉米产区连年暴发成灾,已成为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其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种于带毒传播。本研究通...
  • 小麦耐盐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小麦耐盐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杨德光[1]2003年在《小麦耐盐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良小麦的耐盐性对于开发利用我国盐渍地区的土地资源,扩大小麦的播种面积以及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又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因此,小麦种质耐盐性鉴定和相关基础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从表型和分子水平上对我国部分...
  • 我国HIV-1流行株膜蛋白V3环及侧翼序列基因氨基酸变异情况的研究

    我国HIV-1流行株膜蛋白V3环及侧翼序列基因氨基酸变异情况的研究

    韩晓旭[1]2002年在《我国HIV-1流行株膜蛋白V3环及侧翼序列基因氨基酸变异情况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体,HIV感染/AIDS目前尚无法治愈,也无有效的疫苗预防。HIV感染流行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其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V3环基因变异与HAY-1的细...
  •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FPF1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FPF1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魏丽娟[1]2016年在《甘蓝型油菜茎秆木质素与抗性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2n=4x=38,AACC)是由白菜型油菜(B.rapa,2n=2x=20,AA)与甘蓝(B.oleracea,2n=2x=18,CC)自然杂交后双倍化得到的...
  • 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测定方法的应用研究

    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测定方法的应用研究

    张征锋[1]2002年在《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测定方法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以9个玉米自交系和按4×5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的20个杂交种为材料,对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测定方法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用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并结合“产量因子”主成分杂种优势筛选出5个强优势杂交组合:R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