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腺病毒载体转导的BDNF、GDNF在大鼠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谷氨酸损伤和缺氧损伤模型中的保护作用

    重组腺病毒载体转导的BDNF、GDNF在大鼠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谷氨酸损伤和缺氧损伤模型中的保护作用

    吴伟[1]2002年在《重组腺病毒载体转导的BDNF、GDNF在大鼠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谷氨酸损伤和缺氧损伤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缺血缺氧损伤机制主要包括兴奋性氨基酸兴奋毒性作用、钙超载、自由基、NO和细胞...
  • 神经生长因子和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神经生长因子和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卫重娟[1]2002年在《神经生长因子和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DNP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增高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中DNP的患病率多数报道为30~40%。糖尿病病程和慢性高血糖的程度是DNP的危险因素。DNP可...
  • 反义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在脑缺血中的早期表达

    反义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在脑缺血中的早期表达

    王爽[1]2002年在《反义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在脑缺血中的早期表达》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炎症反应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观点已被人们所接受。前炎症因子中的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白介素1β(1L-1β)在脑缺血后迅速上调,协同作用介导炎症反应。研究表明TNFa在脑缺血中作用复杂,具有缺血保护和缺血损...
  • NO在偏头痛痛觉信息中枢传递中作用的基础研究

    NO在偏头痛痛觉信息中枢传递中作用的基础研究

    王贺波[1]2002年在《NO在偏头痛痛觉信息中枢传递中作用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制备反映可靠的偏头痛急性发作的动物模型,为偏头痛等血管性头痛发病机制、治疗药物和手段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2.观察NO在偏头痛痛觉信息中枢传递中作用;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鉴定:体重为2.5~3.2kg的...
  • 重症肌无力中枢损害与中枢内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关系

    重症肌无力中枢损害与中枢内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关系

    刘少峰[1]2002年在《重症肌无力中枢损害与中枢内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凋亡与重症肌无力(MG)CNS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将MG患者血中提取的IgG(AChRAb)注入大鼠侧脑室,建立MG大鼠中枢损害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模型大鼠...
  • 鞍区肿瘤与Willis环关系的初步观察

    鞍区肿瘤与Willis环关系的初步观察

    戴学军[1]2002年在《鞍区肿瘤与Willis环关系的初步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鞍区常见肿瘤血供的可能来源及正常Willis环穿支动脉在肿瘤存在情况下与肿瘤发生关系的方式,推断后循环穿支血管参与大型鞍区肿瘤供血的可能性,为避免手术操作盲目性、降低手术风险在解剖依据上提供初步参考。方法:对2000...
  • 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建立及MR灌注成像研究

    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建立及MR灌注成像研究

    陈骏[1]2002年在《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建立及MR灌注成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肿瘤的微血管密度与肿瘤的分级和预后相关,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可作为评价肿瘤治疗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研究肿瘤血管生成是目前肿瘤防治的新领域。如何在活体监测肿瘤血管生成状况(血管生成成像)便成了医学影像学面临的新课题。MR...
  • 树突状细胞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发病和耐受中作用的研究

    树突状细胞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发病和耐受中作用的研究

    武慧丽[1]2002年在《树突状细胞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发病和耐受中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EAE是T细胞介导的CNS脱髓鞘疾病,是MS的经典动物模型。小剂量口服自身抗原诱导免疫耐受可有效地抑制EAE和MS,这已被诸多研究所证实,但其机制尚不清楚。DCs作为免疫反应的启动者,在免疫耐受中作用研...
  • 小肠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小肠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宋涛[1]2002年在《小肠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是指组织、器官在经受短暂的缺血后能耐受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损伤。IP现象最初见于心脏,随后发现在脑、骨骼肌、肝脏、肾脏、小肠等器官也存在类似现象,而且最近的...
  • 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氧化应激与神经元DNA损伤的变化

    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氧化应激与神经元DNA损伤的变化

    高长越[1]2002年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氧化应激与神经元DNA损伤的变化》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脑缺血再灌注后由于氧供的增加,损伤区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及其毒性产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机制引起神经元DNA损伤。氧化应激引起的DNA损伤主要为碱基损伤以及单、双链的断裂。其中核酸分子的断链可使核酸分子...
  • 星形胶质细胞瘤术后影像学的研究

    星形胶质细胞瘤术后影像学的研究

    沈纪芳[1]2002年在《星形胶质细胞瘤术后影像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瘤(AG)术后的计算机横断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以客观评价星形胶质细胞瘤术后残留或复发与放射性坏死的CT、MRI鉴别诊断,尤其是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放射性脑坏死的诊断价值。...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远隔区域损伤及药物干预的研究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远隔区域损伤及药物干预的研究

    楚冰[1]2001年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远隔区域损伤及药物干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观察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急性期两侧额叶、丘脑、小脑、下丘脑rCBF的动态变化及额叶、丘脑、小脑细胞形态学变化;评估川芎嗪对上述变化的干预作用,为临床脑局灶损伤后远隔效应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2....
  •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血管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血管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张超[1]2013年在《高同型半胱氨酸性脑梗死TOAST分型和NIHSS评分的研究》文中提出急性脑血管病是对人类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新近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脑血管疾病在人口死因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在不少城市中已居首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ighHomocysteineHHcy)是导致动...
  • 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

    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

    于丽天[1]2001年在《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血管病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城市脑卒中死亡率位居城市死亡原因之首。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等,但是许多人具备以上危险因素却不发生脑卒中,说明环境...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颈部大动脉的彩超检测及其意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颈部大动脉的彩超检测及其意义

    潘旭东,马磊,赵洪芹,李宏,刘凤林[1]2002年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颈部大动脉的彩超检测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k,TIA)患者临床特点与彩超检查所发现颈部大动脉病变的部位、性质、血流动力学特点的关系。方法选取101例短暂性...
  •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迟松[1]2001年在《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探讨人类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M235T分子多态性与中国人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
  • 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血管抑素基因治疗大鼠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血管抑素基因治疗大鼠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包大士,惠国桢,殷国勇,杨立业,王文宏[1]2001年在《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血管抑素基因治疗大鼠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以重组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的血管抑素基因治疗脑胶质瘤。方法RTPCR法克隆angiostatin基因,构建携带血管抑素(angiostat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体外...
  • 苯丁酸钠诱导分化治疗可移植性人脑胶质瘤

    苯丁酸钠诱导分化治疗可移植性人脑胶质瘤

    李伟生,黄强,董军,兰青,孙志方[1]2002年在《苯丁酸钠诱导分化治疗可移植性人脑胶质瘤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诱导分化剂苯丁酸钠与化疗药顺铂联合治疗可移植性人脑胶质瘤的剂量及疗效。方法将低分化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SHG-44-9移植于裸小鼠,制作可移植性实体瘤模型后,用不同剂量的苯...
  • 实验性鼠脑梗塞早期活性MMP-9的表达研究

    实验性鼠脑梗塞早期活性MMP-9的表达研究

    张为民[1]2001年在《实验性鼠脑梗塞早期活性MMP-9的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细胞外基质(ECM)是一种以高度方式组合的多功能蛋白质和蛋白多糖复合物,在机体内参与组织、细胞结构完整性的维持;基底膜(BM)是一层特殊的ECM,参与血管壁结构的构成,由ECM分子如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
  • 缺血性脑卒中血浆MMP-9的测定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血浆MMP-9的测定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章昀,黄鉴政,闻树群,朱永良[1]2002年在《缺血性脑卒中血浆MMP-9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7例脑梗死患者发病2~5天和2周,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M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