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颅重复性低频磁刺激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经颅重复性低频磁刺激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林宏[1]2001年在《经颅重复性低频磁刺激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颅重复性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类脑生理功能许多方面如:运动功能、视觉、语言和脑疾病状态下的病理生理改变等的研究。近年来rTMS更是在治疗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疾患如帕金森病、抑郁等上...
  • 杏仁核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在帕金森病中的意义研究

    杏仁核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在帕金森病中的意义研究

    刘彬[1]2001年在《杏仁核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在帕金森病中的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量研究业已揭示帕金森病(PD)的病变主要发生在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能神经系统,并且PD的发病率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近年来研究发现边缘结构中的杏仁核在PD发病过程中被严重累及,而且,本室以前的工作表明电刺激引起...
  • 汉语失写症与脑损害部位关系的研究

    汉语失写症与脑损害部位关系的研究

    谢秋幼,刘晓加,李卫平,吕庆文[1]2003年在《汉语失写症与脑损害部位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汉语失写症与脑损害部位的关系。方法采用汉语失语检查法和汉语失写检查法测试口语和书写能力并区分类型。对患病的头颅CT/MRI进行标准化后二维迭加、叁维重建,并与非失写对照相减,直观显示病灶。...
  • 毒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毒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欧阳晓春[1]2006年在《毒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AD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当机...
  • 雌激素、褪黑素与记忆相关脑区神经损害的关系及对Aβ神经毒性的影响

    雌激素、褪黑素与记忆相关脑区神经损害的关系及对Aβ神经毒性的影响

    李岩[1]2001年在《雌激素、褪黑素与记忆相关脑区神经损害的关系及对Aβ神经毒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雌激素(E)、褪黑素(MT)缺乏与记忆相关的脑区神经损害的关系。2.探讨E、MT及E、MT缺乏对β淀粉样蛋白(Aβ)神经毒性的影响。方法:1.用迷宫筛选无学习障碍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
  • 高原低氧对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发育影响的研究

    高原低氧对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发育影响的研究

    黄辉[1]2001年在《高原低氧对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实验采用高原低氧动物模型,运用原位杂交、膜片钳、透射电镜以及主动回避反应(activeavoidancereaction,AAR)和Morris水迷宫等实验技术和方法,检测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发育过程中的海马神经元兴奋性...
  • 8Hz 130dB次声作用后脑内mGluR1a、1、2亚型改变及其拮抗剂MCPG作用的研究

    8Hz 130dB次声作用后脑内mGluR1a、1、2亚型改变及其拮抗剂MCPG作用的研究

    程桂胜[1]1995年在《移相器》文中研究说明美国钮约PCBPiezotronics公司最近研制的TBOA01移相器,是有效的控制论证工作以及控制实验室实验的理想仪器。这种单通道移相器可分别调节正弦电压信号的相位和增益。在100Hz至4kHz范围内,可得到360°的相佚名[2]2014年在...
  • 反义bcl-2或反义survivin mRNA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MC、SH-SY5Y生长和凋亡的作用

    反义bcl-2或反义survivin mRNA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MC、SH-SY5Y生长和凋亡的作用

    关健,陈杰,罗玉凤,高洁[1]2002年在《反义bcl-2和反义survivin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MC细胞生长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反义bcl2和反义survivin(svv)对人神经母细胞瘤(NB)细胞系SKNMC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采用定向克隆构建在真核细胞中能...
  • p38MAPK的信号转导对大鼠胶质瘤细胞C6生长周期调控的初步研究

    p38MAPK的信号转导对大鼠胶质瘤细胞C6生长周期调控的初步研究

    章必成[1]2001年在《p38MAPK的信号转导对大鼠胶质瘤细胞C6生长周期调控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丝裂素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级联是信号从细胞外转导到细胞核内的重要传递者。细胞运用这一级联激活细胞内分子,参与信号转导,从而参加和影响多种生理病理过程。p38MAPK为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的MAP...
  • 人脑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微血管检测及意义

    人脑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微血管检测及意义

    吴小军[1]2008年在《Nogo-B在人胶质瘤组织和微血管内皮细胞中差异表达的研究》文中认为颅内绝大多数肿瘤都起源于星型细胞、少突胶质细胞、许旺氏细胞或其前体细胞,它们是神经元的支持细胞,这些肿瘤中以星型细胞瘤最为常见,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以上。WHO按组织病理学将星型细胞瘤分为4级:Ⅰ级和...
  • 外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拮抗6-OHDA诱导大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实验研究

    外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拮抗6-OHDA诱导大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实验研究

    徐强[1]2001年在《外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拮抗6-OHDA诱导大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变性疾病,中老年人多见,主要是黑质纹状体区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进行性变性和死亡。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氧化应激,...
  •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研究

    王起[1]2007年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的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临床表现为病情的反复复发和缓解交替进行,其主要的病理特点为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髓鞘脱失及星型胶质细胞增生,而轴索相对保留。实验性自身免疫性...
  • 细胞周期因子在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细胞周期因子在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张莉[1]2004年在《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损伤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对缺血极为敏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机体主动或被动地作出广泛的反应,构成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复杂的病理机制。由于脑缺血后存在着缺血时相改变,为在治疗时间窗内研究针对性干预,改善大脑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缺血半...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闫晓丽[1]2017年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共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临床治疗价值。方法数字随机划分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全部进行常规治疗,各自行氯吡格雷口服治疗、阿司匹林+氯...
  • 多发性硬化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多发性硬化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范丽安[1]1982年在《1980年第八届国际组织相容性专题讨论会的主要成果》文中研究表明大概没有别的科学研究领域,其国际协作有象在组织相容性研究中那么重要。有130多个实验室参加了1980年2月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八届国际组织相容性专题讨论会。本文简介会议概况及主要成果。一、本届讨论会上提供血清数...
  • 重症肌无力免疫学发病机理的研究

    重症肌无力免疫学发病机理的研究

    韩涛[1]2003年在《重肌灵抗重症肌无力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肌灵是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临床长期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的有效中药复方,主要由黄芪、人参、鹿茸等组成,临床治疗上千例MG患者,取得比较好的疗效,具有温理奇阳,扶元振颓作用。重症...
  • 人脑及脑肿瘤~1H磁共振波谱研究

    人脑及脑肿瘤~1H磁共振波谱研究

    方虹[1]1995年在《人脑及脑肿瘤~1H磁共振波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近15年里,磁共振技术的临床应用迅猛发展,已成为影像学(特别是神经放射学)重要的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MRI)可用以人体解剖结构的观察。磁共振技术的另一个分支——磁共振波谱(MRS)技术提供了一种无损伤性检测人体生理和生化代谢的...
  •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IL-4基因治疗大鼠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IL-4基因治疗大鼠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幸兵[1]1998年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IL-4基因治疗大鼠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胶质瘤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具有易复发、难根治的特点,对于多种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效果均不理想,这促使人们探讨其它的治疗途径和方法,生物治疗就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而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为原理...
  •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

    万鑫[1]2013年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尿酸的相关性及一氧化氮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文中认为脑卒中是我国人口中首位的致死和致残病因,发病率约为170.3/10000,其中缺血性卒中(IschemicStroke,IS)约占其中的75%。依据TOAST病因分型,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病因包括大动脉...
  • 颈内动脉系统TIA的随访研究

    颈内动脉系统TIA的随访研究

    沈岳飞[1]2000年在《颈内动脉系统TIA的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s,TIA)发展为完全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预测因子及预后模式。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队列研究,对近4年颈内动脉系统TIA门诊或住院病人84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