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炔共轭高分子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聚炔共轭高分子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李忠安[1]2009年在《新型枝状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和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速光通讯、光信息处理和光电子学等实用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二阶非线性光学高分子材料由于在宽带通讯、信息处理、太赫兹成像和雷达系统中的潜在应用前景而引起了巨大的研究兴趣。与无机晶体材料相比,有机高...
  • 基于多通道光纤模式滤光检测的新型化学与生物传感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于多通道光纤模式滤光检测的新型化学与生物传感理论与应用研究

    周雷激[1]2002年在《基于多通道光纤模式滤光检测的新型化学与生物传感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发展多参数、多功能的传感器是目前传感器研究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方向。在现阶段,将单参数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发展为多参数、多功能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是一条现实可行的重要思路,目的在于不增加阵列规模,甚至在单个传感探头...
  • 对硝基苯乙酮清洁生产工艺研究

    对硝基苯乙酮清洁生产工艺研究

    杨会东[1]2002年在《对硝基苯乙酮清洁生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目的是研究一种对硝基苯乙酮清洁生产工艺,实现对硝基苯乙酮生产废水的极小化。针对对硝基苯乙酮原生产工艺,采用升温、延长静置时间等办法,改进了分酸工艺;采用洗涤水循环使用,减少废水排放量;采用萃取法去除硝基酚,等等。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黄松[1]2007年在《水性含氟聚氨酯的合成及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目前水性聚氨酯存在的不足如耐水性差、耐高温性能不佳等,制备了芳香族(TDI)型和脂肪族(IPDI)型两种含有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封端的水性聚氨酯。采用含氟丙烯酸酯改性,通过溶液自由基共聚,引入碳氟链,对水性聚氨酯进行化学改性。对...
  • 有机绿色电致发光器件研究

    有机绿色电致发光器件研究

    陶友田[1]2011年在《高效有机电致磷光双极传输主体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有机电致发光(OLED)具有效率高、亮度高、发光视角宽、能耗低、主动发光、驱动电压低、响应速度快、全彩色、易制成大面积超薄膜、柔性显示等特点,在平板显示和固态照明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且已成为近二十年来十分...
  • 用于电化学与光化学传感器研制的单卟啉与双卟啉类分子识别载体的制备与分析特性研究

    用于电化学与光化学传感器研制的单卟啉与双卟啉类分子识别载体的制备与分析特性研究

    张晓兵[1]2001年在《用于电化学与光化学传感器研制的单卟啉与双卟啉类分子识别载体的制备与分析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提高化学传感器的选择性已成为化学传感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寻找新的具有高选择性的分子识别载体已成为现代分析化学中的一大热点。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种类多,分子具有刚性结构,卟啉环上取代基的...
  • 表面修饰N型多孔硅的光致荧光特性

    表面修饰N型多孔硅的光致荧光特性

    郭成花[1]2003年在《多孔硅复合ZnO和CdS纳米粒子的光致发光特性》文中提出多孔硅(P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硅基材料,具有与单晶硅材料大不相同的特性。多孔硅可在近红外和可见,甚至在近紫外光区辐射强烈的荧光,使得它可用来制造发光器件,并可望能用来解决光电子集成电路的关键问题,为制造带有光...
  • 2-甲基-3-羟基喹啉的合成研究

    2-甲基-3-羟基喹啉的合成研究

    刘一超[1]2001年在《2-甲基-3-羟基喹啉的合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化学纤维合成及其染色的闩益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开发性能优良、无毒无害的喹呔酮类分散染料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意义。2—甲基—3—羟基喹啉(MQL)是合成喹呔酮类分散染料的关键中间体,因此,探索其合成路线具有较大的实际...
  • 新玻璃体系中Er~(3+)、Tm~(3+)和Yb~(3+)的近红外发光和上转换发光

    新玻璃体系中Er~(3+)、Tm~(3+)和Yb~(3+)的近红外发光和上转换发光

    黄立辉[1]2001年在《新玻璃体系中Er~(3+)、Tm~(3+)和Yb~(3+)的近红外发光和上转换发光》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新型镉(钙)铝硅酸盐和钙铝锗酸盐玻璃中Er~(3+)、Tm~(3+)和Yb~(3+)的近红外发光和上转换发光性质。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得到的结果如下:1.在488nmAr...
  • 农用有机转光材料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质的研究

    农用有机转光材料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质的研究

    廉世勋[1]2007年在《日光转换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作物生长中的化学生物效应》文中认为随着能源危机感的加深和全球变暖的加剧,寻找绿色能源和改进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由于阳光是丰富而友好的能源,人类在不断探索利用这种廉价能源,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光转换效率从而增加作物的产量是重要途径之一...
  • 种子包衣和引发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

    种子包衣和引发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

    贺长征[1]2001年在《种子包衣和引发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常规稻品种加育948、中组一号和杂交稻品种Ⅱ优3027为材料,研究了包衣中自配营养液和组合激素对水稻在室内盐逆境条件下纸床发芽、室内土壤发芽和田间试验中发芽率(或出苗率)及秧苗素质的影响;比较了不同配方包衣剂包衣处理对水...
  • 污水油在线光纤检测技术研究

    污水油在线光纤检测技术研究

    沈乐平[1]2001年在《污水油在线光纤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污水油在线光纤检测技术研究是根据石化工业和环境监测的实际需要,针对现有测量手段比较落后,测量精度低,对外部条件要求苛刻,适应环境能力差等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新的污水油在线测量方法。此方法具有测量范围宽,精度高,体积小,重量轻...
  • 全自动铁路车辆轮对荧光磁粉无损探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全自动铁路车辆轮对荧光磁粉无损探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石祎琳[1]2001年在《全自动铁路车辆轮对荧光磁粉无损探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荧光磁粉探伤是一种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用于检测钢制零件的表面及近表面的裂纹缺陷,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表面裂纹检测最灵敏的方法之一。目前,荧光磁粉探伤的半自动设备已经大量使用,然而检查由荧光粉显示的裂纹仍旧依靠人眼识...
  •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X荧光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X荧光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张开春[1]2001年在《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X荧光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针对科技考古中对大量考古陶片进行产地研究时X荧光分析对多元素、低含量、厚基底考古陶片产生的复杂谱分析的问题,将人工神经网络引入X荧光考古中,进行了叁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用线性OLAM网络(最优线性联想网络)和非线性BP网络(...
  • 壳聚糖在荧光光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在荧光光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杨卫卫[1]2013年在《利用光谱技术研究溶菌酶与壳聚糖的相互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壳聚糖分子具有特殊的结构与功能,在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溶菌酶来源广泛,是一种无毒、无害、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的蛋白酶。本论文将壳聚糖用于溶菌酶的固定化载体,利用光谱技术研究了溶菌酶与壳聚糖的相互作用,为...
  • 光学微球腔中的若干光学新现象研究

    光学微球腔中的若干光学新现象研究

    王吉有[1]2001年在《光学微球腔中的若干光学新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吸收系数较低的介电微球(直径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之间)是品质因数很高的光学微腔。这类介电微球对光的辐射压、瑞利散射、拉曼散射、荧光发射、吸收系数及消光系数等存在波长依赖效应,展现在光谱中都存在很窄的共振峰,这些峰的位置(波长)依赖...
  • 羟基磷灰石保存活髓治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羟基磷灰石保存活髓治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韩永战[1]1991年在《羟基磷灰石保存活髓治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在活髓保存治疗中盖髓剂具有重要作用,许多材料被用于盖髓剂研究,其中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lte,HAP)是近年来研究和应用较广的一种人工合成的生物材料。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探讨HAP作盖髓剂的可行性和临床...
  • 抗干扰微生物数量快速测定机理研究

    抗干扰微生物数量快速测定机理研究

    吴清平[1]1999年在《抗干扰微生物数量快速测定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微生物数量测定是微生物分析检测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食品、饮料及医药工业产品中重要的限量检测指标。目前国内外在微生物数量检测中主要存在三大主要问题:抗干扰性差、灵敏度低和速度慢。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抗干扰机理研究中,建立了通过苯甲酸...
  • 两种DNA探针杂交在检测结核杆菌中的应用研究

    两种DNA探针杂交在检测结核杆菌中的应用研究

    杨华卫[1]1999年在《两种DNA探针杂交在检测结核杆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建立一种敏感、特异、快速诊断结核病的方法,本研究以PCR联用探针方法作为对照,对两种类型,两利酶标的DNA探针直接杂交检测结核杆菌的方法与条件及其临床应用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制备、标记两种对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特异的D...
  • 壳聚糖固定化芘功能膜的制备及其对溶剂敏感特性的研究

    壳聚糖固定化芘功能膜的制备及其对溶剂敏感特性的研究

    宁光辉[1]2000年在《壳聚糖固定化芘功能膜的制备及其对溶剂敏感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极性是个重要概念,并被广泛使用。一般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剂介质中进行的,介质极性对反应体系有很大影响。例如,介质极性的差异对两亲互补成分的自组装过程和结果有影响;极性不同还会影响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六烷基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