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力存在下的层流及湍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值研究

    浮力存在下的层流及湍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值研究

    余徽[1]2001年在《浮力存在下的层流及湍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值研究》文中指出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竖直平面上的传热传质复合自然对流、竖直套管环隙间层流以及竖直平板间湍流的自然强制复合对流传热,考察了热浮力与物质扩散浮力共存时的传热传质以及热浮力存在下层流及湍流的流动和传热。通过竖直平面上传热传质复合自然...
  • TiC和TiN纳米材料的合成研究

    TiC和TiN纳米材料的合成研究

    程筠[1]2001年在《TiC和TiN纳米材料的合成研究》文中提出纳米是一种几何尺寸的量度单位,它的长度为一米的十亿分之一,它正好处于以原子、分子为代表的微观世界和以人类活动空间为代表的宏观世界的中间地带,也是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以及信息科学发展的新领地。一般说来把组成相或晶粒结构控制在1...
  • 纳米氧化镁制备工艺研究

    纳米氧化镁制备工艺研究

    许珂[1]2008年在《纳米氧化镁制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简要介绍了纳米氧化镁的性质、用途及国内外生产现状。重点讨论了纳米氧化镁制备技术研究和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根据原料的品位及对产品的要求,本文开发了两套制备纳米氧化镁的技术工艺。论文首先对直接转化法制备纳米氧化镁的工艺进行了研究...
  • 伊维菌素微球的制备及其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

    伊维菌素微球的制备及其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

    肖田安[1]2001年在《伊维菌素微球的制备及其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伊维菌素作为体内外驱虫或杀虫剂,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各种制剂都有研究报道。为了研究伊维菌素的缓释制剂,采用溶剂挥发法,利用聚乳酸(分子量25000、50000、87000,分别缩称为PLA2.5、PLA5、PLA8.7)、...
  • 表面修饰N型多孔硅的光致荧光特性

    表面修饰N型多孔硅的光致荧光特性

    郭成花[1]2003年在《多孔硅复合ZnO和CdS纳米粒子的光致发光特性》文中提出多孔硅(P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硅基材料,具有与单晶硅材料大不相同的特性。多孔硅可在近红外和可见,甚至在近紫外光区辐射强烈的荧光,使得它可用来制造发光器件,并可望能用来解决光电子集成电路的关键问题,为制造带有光...
  • 聚丙烯/乙烯—辛烯共聚物/硫酸钡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设计与性能研究

    聚丙烯/乙烯—辛烯共聚物/硫酸钡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设计与性能研究

    李震[1]2001年在《聚丙烯/乙烯—辛烯共聚物/硫酸钡叁元复合体系的界面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界面相互作用对聚丙烯/乙烯-辛烯共聚物/硫酸钡叁元复合体系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为主线,分别以共聚聚丙烯及均聚聚丙烯为基体树脂,设计了叁种具有不同界面相互作用的PP/POE/BaSO_4叁元...
  • 鲁米诺体系电化学发光的研究

    鲁米诺体系电化学发光的研究

    娄方明[1]2017年在《基于鲁米诺及其功能化纳米材料的新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是在化学发光和电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它是通过电驱动促使某些物质发生电化学反应形成激发态并通过辐射光子返回基态,...
  • 纳米TIO2粉体和复合TIO2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纳米TIO2粉体和复合TIO2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成英之[1]2001年在《纳米TIO2粉体和复合TIO2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文中指出半导体TiO_2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够将绝大多数有机污染物彻底矿化分解,在污染治理中具有诱人的前景,各国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们首先在自制的反应釜中,在比较低的温度下(220℃)制备出锐钛矿型的纳米TiO_2粉体,...
  • 纳米银粒子的二维组装和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研究

    纳米银粒子的二维组装和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研究

    李晓伟[1]2001年在《纳米银粒子的二维组装和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纳米科学的迅速发展,金属纳米粒子以其独特的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研究,由此发展起来的纳米物理、纳米化学、纳米材料和纳米电子学等新兴领域已经成为十分活跃的前沿研究方向。金属粒子的纳米化使其具有了许多独特的物理和...
  • BiTe基材料的制备及其热电性能研究

    BiTe基材料的制备及其热电性能研究

    胡淑红[1]2001年在《BiTe基材料的制备及其热电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电材料是一种将热能和电能直接转换的功能材料,在热电发电和致冷等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前景。Bi_2Te_3化合物及其固溶体合金是研究最早也是最成熟的热电材料之一,室温下其热电优值ZT=1,目前大多数致冷元件都是采用...
  • 等离子体在QCM传感器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等离子体在QCM传感器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黄敬良[1]2001年在《等离子体在QCM传感器制备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等离子体有着诸多特殊的性质,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低温等离子体能高效产生各种活性粒子(中性的或带电的),常规条件下不能或不易发生的反应,在等离子体的环境中较容易发生,是一种低温高能的干式工艺。与一般的方法相比,低温等离子体...
  • 稀土金属有机氢化物选择性还原反应性能的研究

    稀土金属有机氢化物选择性还原反应性能的研究

    车春波[1]2002年在《稀土金属有机氢化物选择性还原反应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稀土金属有机氢化物及相关化合物的应用以及Claisen重排反应等的文献综述,可知对于稀土金属有机氢化物与含有多种不饱和官能团的化合物的选择性还原反应和稀土金属有机氢化物催化酯进行烯醇化的Claisen重排反应未见报道...
  • 核—壳结构ACR增韧UPVC的加工工艺—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

    核—壳结构ACR增韧UPVC的加工工艺—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

    娄庆[1]2001年在《核—壳结构ACR增韧UPVC的加工工艺—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就“核—壳”结构丙烯酸酯类树脂(ACR)增韧改性UPVC的加工工艺、结构和性能叁者关系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核—壳”结构ACR树脂作为UPVC的抗冲改性剂,是一种特殊的丙烯酸酯类弹性体,其中核是一种...
  • 相变储热材料水合盐的热导率的测定

    相变储热材料水合盐的热导率的测定

    聂光华[1]2001年在《相变储热材料水合盐的热导率的测定》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相变储热材料的研究状况,阐述了测定热导率的原理以及常见的测定热导率的几种方法。详细介绍了用热敏电阻测量热导率的装置和原理,这是一种瞬时相对法。此方法测试精度高,操作简便,快捷,设备简单。可用于低熔点固体和液体的热导率的...
  • 高分辨弹性反冲探测分析(ERDA)技术

    高分辨弹性反冲探测分析(ERDA)技术

    周平[1]2004年在《用ERDA方法对材料同时进行多元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上建立了一套完备而简捷的弹性反冲探测分析(ERDA)系统。该系统利用HI-13串列加速器提供的高品质的重离子束轰击薄膜或块材靶样品,用△E-E望远镜探测器,在前角区测量了靶材料中各种...
  • 多相催化烯烃环丙烷化反应

    多相催化烯烃环丙烷化反应

    刘翔[1]2001年在《多相催化烯烃环丙烷化反应》文中指出多相催化与均相催化相比,具有易于实现产物和催化剂的分离、催化剂易回收利用、以及连续生产等特点,因此在操作和成本上都更符合工业化的要求。尤其对于催化环丙烷化反应,反应放出大量气体和热量,而且催化过程存在一个诱导期,在釜式反应器内的均相催化反应有...
  • 纳米尺寸NaH的化学反应活性及纳米尺寸LiH和KH的热稳定性与化学反应活性

    纳米尺寸NaH的化学反应活性及纳米尺寸LiH和KH的热稳定性与化学反应活性

    李伟娜[1]2001年在《纳米尺寸NaH的化学反应活性及纳米尺寸LiH和KH的热稳定性与化学反应活性》文中指出本论文考察了纳米NaH与商品NaH的化学反应活性和纳米LiH、KH热处理不同温度后的比表面积及其化学反应活性的变化规律。1.纳米NaH与商品NaH化学反应活性的研究用BET法测得纳米NaH和...
  • 磁性高分子微球和MCS树脂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磁性高分子微球和MCS树脂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安全福[1]2001年在《磁性高分子微球和MCS树脂的合成与性能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利用沉淀法制备了粒径在10~50nm之间的Fe_3O_4磁性粒子,考察了分散剂用量对粒子粒径的影响。所得的磁性粒子用聚乙二醇处理,改善了Fe_3O_4磁性粒子与有机单体的亲和性。以水、乙醇为介质,以聚乙二醇...
  • 表面修饰杂多酸盐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表面修饰杂多酸盐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孙磊[1]2001年在《表面修饰杂多酸盐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合成了表面修饰杂多酸盐纳米微粒,考察了它们的摩擦学性能,提出了其润滑作用机理。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季铰盐修饰(NH4)3PMo12O40纳米微粒的合成、结构表征及摩擦学性能研究在醇-水混合溶...
  • SiC生长初期C原子沉积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SiC生长初期C原子沉积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滕晓云[1]2001年在《SiC生长初期C原子沉积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以Tersoff势作为Si、C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对Si(001)清洁表面构型及SiC生长初期C原子的沉积机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通过对荷能C原子与Si(001)相互作用过程的分析,探讨了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