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叉神经向孤束核投射的光、电镜研究

    三叉神经向孤束核投射的光、电镜研究

    张文斌[1]1990年在《三叉神经向孤束核投射的光、电镜研究》文中认为孤束核(NTS)为内脏传入的中继核,三叉神经(TGN)属于一般躯体传入性质,这些都已是传统的定型概念。搞清三叉神经躯体传入向NTS投射的通路及其在孤束核内与内脏初级传入纤维的关连状态,可为解释三叉神经领域针刺镇痛机制提供形态学根据...
  • 大鼠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传入控制的研究

    大鼠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传入控制的研究

    段晓勤[1]1991年在《大鼠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传入控制的研究》文中认为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由含催产素样免疫反应(Oxytocin—LikeImmunoreactive,OT—LI)物质及加压素样免疫反应(Vasopressin—LikeImmunoreaetive,VP—LI)物质的大细...
  • 溶酶体保护蛋白的基因突变及其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溶酶体保护蛋白的基因突变及其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周小燕[1]1993年在《溶酶体保护蛋白的基因突变及其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半乳糖苷唾液酸贮积症(galactosialidosis),简称GS病,是一种溶酶体贮积症,是由于保护蛋白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此病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的异质性。以往没有弄清楚该病的基因突变。鉴定和分析不同...
  • 白三烯合成抑制剂及受体拮抗剂的药理研究

    白三烯合成抑制剂及受体拮抗剂的药理研究

    侯艳宁[1]1994年在《白三烯合成抑制剂及受体拮抗剂的药理研究》文中认为白三烯(Leukotriens,LTs)是花生四烯酸经5-脂氧酶代谢而生成的一组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脂类介质。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LTs在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制有效的LTs合成抑制剂及受体拮抗剂用于防治与L...
  • 大鼠室管膜下催产素样神经元丛的解剖和功能研究

    大鼠室管膜下催产素样神经元丛的解剖和功能研究

    段晓勤[1]1991年在《大鼠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传入控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由含催产素样免疫反应(Oxytocin—LikeImmunoreactive,OT—LI)物质及加压素样免疫反应(Vasopressin—LikeImmunoreaetive,VP—LI...
  • 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的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研究

    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的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研究

    罗丕福[1]1991年在《脑内传导三叉神经本体感觉的三级通路及其对咀嚼肌活动调节机制的形态学发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叉神经中脑核(Vme)是CNS内唯一的支配咀嚼肌本体感受器和牙周膜机械感受器的初级传入神经元所在地。长期以来,囿于研究方法的限制以及Vme在脑内所处的位置、构筑和性质等的特殊,有关...
  • 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伤害性信息传递和调控的结构基础及氨基酸受体的分布

    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伤害性信息传递和调控的结构基础及氨基酸受体的分布

    庄志业[1]1996年在《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伤害性信息传递和调控的结构基础及氨基酸受体的分布》文中指出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是感受面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并向上位脑结构投射的重要中继站,电刺激中缝大核对三叉初级传入伤害性刺激信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调节过程中不仅有经典递质及肽类递质的参与,而且有氨...
  • 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的形态学研究

    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的形态学研究

    凌树才[1]1996年在《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的形态学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的电生理研究证实,延髓网状背侧亚核(SRD)中神经元能特异地被来自全身各处的Aδ纤维和C纤维的冲动所兴奋,并能非常准确地编码伤害性的电刺激、温度刺激以及机械性刺激的强度。这种由Aδ或C纤维引起的兴奋能被吗啡抑制,并被纳洛酮翻转...
  • 神经营养相关因子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蛋白的纯化研究

    神经营养相关因子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蛋白的纯化研究

    马雪梅[1]1997年在《神经营养相关因子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蛋白的纯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神经营养因子是神经元在胚胎发育期发育或熟和存活所必需的一些分子。由于可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用于治疗各类神经退行性疾病,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存在两种类型的神经营养因子:一美为与神经生长因子(NGF)...
  • 丁基苯酞的抗脑缺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丁基苯酞的抗脑缺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阎超华[1]1997年在《丁基苯酞的抗脑缺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对人类危害极大。近三十年来神经科学家们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对缺血性脑损伤进行研究,企图阐明这一疾病的病理生理及生化机制,并试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
  • 丁基苯酞对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丁基苯酞对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董高翔[1]1999年在《丁基苯酞对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继心脏病和肿瘤后的第三大死亡原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对其发病机理的研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迟发性...
  • 垂体前叶细胞的神经营养功能

    垂体前叶细胞的神经营养功能

    徐平西[1]1999年在《垂体前叶细胞的神经营养功能》文中研究指明自鞠躬等人发现大鼠垂体前叶中存在着大量肽能神经纤维之时,便拉开了对垂体前叶神经支配机制深入探索的序幕。多年来的努力,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大量的SP和CGRP在人、猴、狗及大鼠垂体前叶中的存在,说明这种现象在哺乳动物中的普遍...
  • 外周神经损伤后大鼠背根节中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外周神经损伤后大鼠背根节中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肖华胜[1]1999年在《外周神经损伤后大鼠背根节中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文中认为外周神经损伤后大鼠背根节中许多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明显改变,以往主要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从正常组织中克隆的基因的表达改变,虽然发现了一些表达增加的物质,如甘丙肽、神经肽Y和神经肽Y的受体等神经肽和受体,以及一氧化...
  • 预测组织形成Stria Terminalis的Bed Nuclei

    预测组织形成Stria Terminalis的Bed Nuclei

    傅冠健[1]2015年在《原子核低激发态的配对关联》文中研究说明在低能条件下原子核可以看做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复杂量子多体系统。在原子核结构的研究中,人们一方面通过“基本组元+相互作用”的模型方法预言和解释实验结果,另一方面试图深入理解复杂的原子核系统所呈现的各种简单规律。传统核物理研究相对比较稳定...
  •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在脊髓损伤中的表达及其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在脊髓损伤中的表达及其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许斌[1]2000年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在脊髓损伤中的表达及其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睫状神经营并因于mRNA在脊髓损伤中的表达及其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脊髓损伤是一类后果严重的常见损伤,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脊髓损伤后如何恢复其神经功能一直是...
  • 运动神经元间突触联系的形态学,电生理,以及模型研究

    运动神经元间突触联系的形态学,电生理,以及模型研究

    周晖晖[1]2000年在《运动神经元间突触联系的形态学,电生理,以及模型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支配同名肌以及协同肌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中形成纵行的细胞柱状结构,柱内神经元之间存在密集的树突-树突或树突-胞体投射。然而,这种特异的形态特征的生理意义目前尚不清楚。研究目的:1)以大鼠外侧腓肠肌(LG...
  • 针刺对局灶性脑梗塞大鼠脑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影响

    针刺对局灶性脑梗塞大鼠脑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影响

    关玲[1]2000年在《针刺对局灶性脑梗塞大鼠脑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深入揭示针刺治疗脑梗塞的作用机制,本课题以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造成大鼠局灶性脑梗塞为实验模型,以针刺对脑缺血时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为主题,采用显微录相装置结合血管内皮细胞荧光染色法及白细胞荧光示踪法,动态定量地观察...
  • 补阳还五汤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存活的实验研究

    补阳还五汤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存活的实验研究

    钱叶斌,陶有略,黄翠芬,武一曼[1]2002年在《补阳还五汤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存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存活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20只,在右侧梨状肌下缘0.5cm处切断坐骨神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实...
  • 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张明[1]2000年在《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对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进行可行性研究方法:大白兔36只,分3组,每组12只。手术分别造成双侧坐骨神经缺损8mm、16mm、32mm(坐骨神经直经的4倍、8倍、16倍),左侧选用孕龄25~28天的胎兔同等长...
  • 衰老相关基因的筛选及针刺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衰老相关基因的筛选及针刺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贾文睿[1]2017年在《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长期的应激刺激可导致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动物或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会出现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