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诙谐文化的审美意义

    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诙谐文化的审美意义

    王立峰[1]2004年在《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文中研究说明巴赫金是前苏联着名的学者,被誉为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等。“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毕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一理论成果引起了东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兴趣。民间文化中诙谐因素的意义是巨大的,巴赫金...
  • 张恨水小说的市民文学特征

    张恨水小说的市民文学特征

    金慧[1]2007年在《张恨水现代通俗小说的创作意识》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无疑是最值得研究的作家之一。张恨水作品从二叁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到文学界对他毁誉参半,甚至又是长期的排斥居于主导地位;从解放后被封杀到如今的“张迷”(张恨水的忠实读者群)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从被中国现代文学史列为...
  • 《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

    《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

    王艾莎[1]2007年在《《纽约时报》网站涉华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一问题对于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和主流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和看法,掌握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传播理念和运行机制,改进中国的对外传播体制,最终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前人...
  • 影响中美经贸关系的若干因素

    影响中美经贸关系的若干因素

    苗迎春[1]2004年在《影响中美经贸关系的若干因素》文中认为21世纪无疑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世纪,世界各国都将更深入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各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中美经贸关系也不例外。在过去的叁十年里,中美经贸关系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
  • 美国国会议员决策行为分析与对华投票

    美国国会议员决策行为分析与对华投票

    李清站[1]2004年在《美国国会议员决策行为分析与对华投票》文中认为美国国会的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国会的决策无不是由单个议员决策的组成。本文从微观层面上考察国会的决策,以理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国会议员的决策行为,了解议员是如何投票的,以及有何种因素影响他的投票行为。由于议员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的限...
  • 舆论、传媒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舆论、传媒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覃柳[1]2004年在《舆论、传媒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传媒在国际政治中日益突出的特殊作用使传媒与舆论以及外交政策的关系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中美关系历来被公认为特殊的双边关系,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脆弱的关系,而同时又是有韧性的,即脆而不断的。传媒和公众舆论在这种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过...
  • 鲁迅乡土小说的时空形式意义

    鲁迅乡土小说的时空形式意义

    毕绪龙[1]2003年在《作为艺术形式的“鲁镇”时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细读”入手,侧重发掘鲁迅乡土小说时空形式中蕴涵的文化内涵、社会文化秩序和形象的文化含义,是本论文的主要任务。论文对鲁迅乡土小说中的典型环境——“鲁镇”做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论证了鲁迅乡土小说的文化社区背景应为中国市镇而非...
  • 美学现代性遭遇朱光潜

    美学现代性遭遇朱光潜

    敖玉敏[1]2004年在《美学现代性遭遇朱光潜》文中指出“思与诗的对立”由来已久。在西方,它肇始于古代哲学僭主——柏拉图。这个古老命题从来不曾有被终极解决的那一天,因为组成命题的两个要素自诞生就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思”与“诗”的对立也衍生了一道动人的风景——作为链接“思”与“诗”的“美学”,只...
  • 跨越时空的对话——《围城》与《儒林外史》比较研究

    跨越时空的对话——《围城》与《儒林外史》比较研究

    陈彪[1]2004年在《跨越时空的对话》文中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围城》与《儒林外史》这两部小说由于在题材选取和审美品格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文学批评界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二者放到一起加以比较。但一般论者都只是从一个方面加以对比,而且习惯于分出高下优劣。本文试图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作品的思想主旨、美学...
  • 宋代文言小说研究

    宋代文言小说研究

    王秀娟[1]2013年在《宋代文言小说叙事演变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小说史中,宋代文言小说一直不受重视。鲁迅评论:“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以后,研究宋代文言小说的学者更是不多。夹杂在唐五代小说创作高峰期后,同时代又有新兴的“话...
  • 论毛姆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

    论毛姆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

    胡全新[1]2003年在《论毛姆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毛姆创作的黄金时代位于二十世纪二十到叁十年代,正处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高涨时期,在小说思想观念和艺术技巧上,毛姆不可避免从中汲取了丰富养分。我国的毛姆研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步展开,但大多把研究视野局限在自然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研究范围之...
  • 生命的悲歌——当代文学流氓无产者形象研究

    生命的悲歌——当代文学流氓无产者形象研究

    张厚刚[1]2003年在《生命的悲歌》文中指出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人物形象研究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从文学研究史发展来看,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研究都受制于这一时期的政治内容、思想视野、文化走向。五六十年代,整个社会受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支配,英雄人物形象研究,成了当时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文革”期间...
  • 《围城》综论

    《围城》综论

    韩鹏[1]2003年在《《围城》综论》文中指出钱钟书先生是一位着名学者,同时又是一位有着自己风格的作家。其长篇讽刺小说《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围城》于1946年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重新出版。《围城》在海外的影响很大,曾被译成英、俄、日、法等多种文字。海外的...
  • 想象西藏——当下文化生产中的“西藏形象”

    想象西藏——当下文化生产中的“西藏形象”

    李鲛[1]2016年在《比较视野下的西藏形象》文中研究表明西藏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异域风情、人文特征,不断激发外界对她的向往,从古至今,越来越多的人去往西藏,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和方式将西藏构建成为一个超脱地理空间,神秘的、异域的、神圣的形象,亦是对西藏的想象。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建构西藏形象的行列之...
  • 圣母崇拜的历史研究

    圣母崇拜的历史研究

    顾蓓[1]2003年在《圣母崇拜的历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论述圣母崇拜的产生与发展、其文化和心理内涵以及对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影响。除前言、结语外,全篇分为四章。第一章本章考察圣母崇拜的文本基础。玛利亚是《新约》中的人物,但相对于耶稣及其门徒她是一个次要角色,她在神学上的意义需要教会通过将...
  • 论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游戏精神

    论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游戏精神

    何家欢[1]2016年在《儿童文学:讲述主体与对象主体》文中指出中国的现代童年想象是伴随着“五四”时期对“人”的发现和对“儿童”的发现而发生的,在此之后,中国儿童文学逐渐走向了创作的自觉。然而,由于受到社会现实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干预,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内,作家对“儿童”的书写意在传达观念,儿童...
  • 论大众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论大众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黄斌[1]2003年在《论大众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大众媒体塑造与中国国家本体相互支撑的国家形象,是一个极具理论探讨价值而现实迫切性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新闻传播学及国际政治学等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出发,以大众媒体形成的“媒体世界”对受众的影响为出发点,从理论上阐述了大众媒体在塑...
  • 自我的神话——论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贵族意识

    自我的神话——论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贵族意识

    池大红[1]2003年在《自我的神话》文中提出贵族意识在威廉·福克纳的创作中无处不在,根深蒂固。贵族意识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自然地流露出的美化贵族、神化贵族,即使是批判也是建立在疗救的希望之上的情感指向。它暗中影响并制约着福克纳的态度、情感、信念、认识和思想体系等因素。鉴于福克纳的贵族意识...
  • 刘绍棠小说的燕赵文化精神

    刘绍棠小说的燕赵文化精神

    葛振江[1]2003年在《刘绍棠小说的燕赵文化精神》文中提出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刘绍棠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刚健、苍凉之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独创了风格卓异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他还提出了“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今昔交...
  • “原始—神话思维”初探

    “原始—神话思维”初探

    于丹丹[1]2003年在《“原始—神话思维”初探》文中指出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之后,面对理性和秩序难以言说的现实,西方知识分子开始向原始思维复归。而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之中,对于史前文明的研究可谓浩瀚如星海。由于考古学上不断有令人惊喜的新发现,随着大量史前文物的出土,研究者的研究视点不断的更新。因此,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