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型P53抑制肺癌细胞生长及其修饰DC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

    野生型P53抑制肺癌细胞生长及其修饰DC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

    尹志伟[1]2002年在《野生型P53抑制肺癌细胞生长及其修饰DC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53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突变、缺失、重排等现象的发生与人体多种肿瘤密切相关。P53基因在DNA的损伤、修复,细胞生长、分化,细胞凋亡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P53基因在免疫...
  • 胃癌的多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胃癌的多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卢麒丞[1]2002年在《胃癌的多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bcl-2,C-erbB-2,P53,nm-23H_1,MDR-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观察38例进展期胃癌组织和19例早期胃癌组织和10例胃癌远切缘组织中bcl-2...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与恶变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与恶变

    黎庆辉,朱江[1]2014年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与恶变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与恶变的临床特点、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与恶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复发患者既往均有鼻腔鼻窦手术史,其中复发1次者17...
  • 一个新的生长抑制基因p28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一个新的生长抑制基因p28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徐路生[1]2002年在《一个新的生长抑制基因p28的克隆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在大规模cDNA测序的研究过程中获得数百个新基因全长cDNA。其中的一个基因(暂定名p28)与人类候选抑癌基因ING1具有同源性,蛋白水平氨基酸的一致性为37%,在C端存在PHD结构域,PHD...
  • 癌基因MDM2和抑癌基因P53的表达与儿童非何杰金淋巴瘤关系的研究

    癌基因MDM2和抑癌基因P53的表达与儿童非何杰金淋巴瘤关系的研究

    刘壮[1]2002年在《癌基因MDM2和抑癌基因P53的表达与儿童非何杰金淋巴瘤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非何杰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患者癌基因MDM2和抑癌基因p53的表达与NHL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评估儿童NHL患者MDM2、p53的表达提供...
  • 兔VX2肝移植癌模型的建立及CT评价

    兔VX2肝移植癌模型的建立及CT评价

    蔡萍[1]2002年在《兔VX2肝移植癌模型的建立及CT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可供实验研究的稳定的兔VX2肝移植癌模型,利用螺旋CT(SCT)观察兔VX2肝癌的生长、转移和血液供应情况,分析不同时相VX2肿瘤的SCT特征。材料和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直接种植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于种植后...
  • 垂体腺瘤的染色体改变及其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

    垂体腺瘤的染色体改变及其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

    高恒[1]2001年在《垂体腺瘤的染色体改变及其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垂体腺瘤在颅内肿瘤的发病率约占10~12%。大部分垂体腺瘤为良性,部分向蝶窦,两侧海绵窦,周围颈内动脉,视神经和下丘脑侵润,甚至有部分呈现远隔转移,复发率高,表现为生物学行为的恶性倾向。关于垂体腺瘤的发生和生物...
  • 蕈样肉芽肿的端粒酶及P53与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

    蕈样肉芽肿的端粒酶及P53与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

    应作霖[1]2001年在《蕈样肉芽肿的端粒酶及P53与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蕈样肉芽肿(MF)是一种最常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发现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的特性与端粒酶活化有关,端粒酶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另外P53基因突变可促使肿瘤的发生,而且...
  • 自噬与凋亡分子水平相关关系的探讨

    自噬与凋亡分子水平相关关系的探讨

    张亚宏[1]2009年在《冬凌草甲素及Fas激动型抗体CH11诱导人肿瘤细胞自噬和凋亡调节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冬凌草甲素诱导人肿瘤细胞自噬和凋亡的调节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阐述了冬凌草甲素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和人成纤维肉瘤HT1080细胞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对自噬和凋亡进行调节。此外...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73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73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杨波[1]2010年在《p73和BRCA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p73、BRCA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p73和BRCA1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PV-90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11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其相应65例癌旁组...
  • 大肠癌血管生成及p53基因对其调控作用的研究

    大肠癌血管生成及p53基因对其调控作用的研究

    钟世顺[1]2001年在《大肠癌血管生成及p53基因对其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大量研究证明,大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在生长以及转移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必须形成功能性血管系统来供应其生长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近年来陆续发现了许多血管形成因子与血管形成抑制因子,如血管内皮生...
  • 人卵巢癌细胞株COC1 COC2的建立及自分泌TGF-β促生长和对肿瘤免疫的影响

    人卵巢癌细胞株COC1 COC2的建立及自分泌TGF-β促生长和对肿瘤免疫的影响

    徐恰,阮昕,汪慎燚,席浩,韦文美[1]2018年在《乳源六肽增加人卵巢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乳源六肽(PGPIPN)促进人卵巢癌细胞对顺铂(DDP)的敏感性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卵巢癌敏感细胞株COC1和耐DDP的耐药细胞株COC1/DDP,用CCK8法检测其在DDP作用下的细...
  • 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与肺癌预后的关系

    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与肺癌预后的关系

    雷斌[1]2013年在《非小细胞肺癌PBK/TOPK与Ki-67及p53表达的关系及预后意义》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近年的研究表明肺癌已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的80%~85%。一直以来,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缺乏有效的手段,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是非小细胞肺癌...
  • EB病毒致瘤机理与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EB病毒致瘤机理与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刘振声[1]1995年在《EB病毒致瘤机理与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EBV是一种肿瘤病毒。已经明确,EBV与Burkitt's淋巴瘤(BL)和未分化鼻咽癌(UNPC)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的研究报道,在其他肿瘤中包括何杰金氏病,各种T—细胞淋巴瘤,以及唾液腺癌,胸腺癌,肺癌等也检测...
  • 肿瘤抑制基因p53及其拮抗基因mdm2在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肿瘤抑制基因p53及其拮抗基因mdm2在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晁恒军[1]1995年在《肿瘤抑制基因p53及其拮抗基因mdm2在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肿瘤抑制基因p53发生点突变失活、等位基因缺失以及基因重排是人类恶性肿瘤最普遍的分子病理学改变之一,近年来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但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却较少见p53基因的改变。癌基因mdm2作为p53基...
  • P53基因与下咽颈段食管癌

    P53基因与下咽颈段食管癌

    刘绍严[1]1995年在《P53基因与下咽颈段食管癌》文中研究说明下咽颈段食管癌虽发病率低,占头颈肿瘤1%左右、占全身恶性肿瘤0.06%,但预后极差。颈淋巴结转移率高,单纯手术或单纯放疗,5年生存不到20%。随着综合治疗的开展,5年生存提高到40%。目前仍缺乏一可靠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指标。P53基...
  • 介导RA538、p53和p16基因转移的重组体腺病毒的构建及抑制肿瘤活性的研究

    介导RA538、p53和p16基因转移的重组体腺病毒的构建及抑制肿瘤活性的研究

    程金科,林晨,邢嵘,牟巨伟,张雪艳[1]1997年在《介导RA538、p53和p16基因转移的重组体腺病毒的构建及抑制肿瘤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们构建了分化相关基因RA538和抑癌基因p53、p16的重组体腺病毒,并转导了卵巢癌细胞系SK-OV-3和黑色素瘤细胞系WM-983A细胞,对它们体外和...
  • 大鼠血管的增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

    大鼠血管的增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

    王淑霞[1]1997年在《大鼠血管的增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系统随增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为重要。研究表明,与增龄相关的动脉结构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动脉壁肥厚和硬度增加,而动脉壁的增厚主要是VSMC随增龄活跃增殖所致,这与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导...
  • 辐射与鼻咽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辐射与鼻咽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曲颂[1]2006年在《DNA-PK蛋白的表达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关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为高发,由于鼻咽部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及鼻咽癌细胞对射线较为敏感的特点,放射治疗被认为是...
  • 1. 人hsp90β组成性和丝裂原诱导表达机制的研究 2. 抑癌基因产物p53对人hsp90β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

    1. 人hsp90β组成性和丝裂原诱导表达机制的研究 2. 抑癌基因产物p53对人hsp90β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

    崔玉坤[1]1997年在《1.人hsp90β组成性和丝裂原诱导表达机制的研究2.抑癌基因产物p53对人hsp90β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90(HSP90)细胞生长、发育、分化及应急条件下对细胞的保护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它的表达调控机制不仅有助于对其生理功能的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