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伤逝》的内在意蕴和象征意义

    论《伤逝》的内在意蕴和象征意义

    王兵[1]2000年在《论《伤逝》的内在意蕴和象征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伤逝》是鲁迅创作的一篇具有无限可阐释潜质的作品。几十年来,研究界从多种角度进行了多侧面的探讨,取得了丰富可喜的成果。但对于《伤逝》这篇博大精深的优秀作品来说,仍然有许多研究领域尚未开垦,仅就其悲剧根源与思想主题这一焦点问题来看,也...
  •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魏琳[1]2017年在《没有真正的女人,只有想象中的“仙”与“妖”》文中研究表明唐传奇是中国文学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而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则更具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以唐传奇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站在客观真实的角度,对唐代社会环境、作家生存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再结合唐传奇篇目之中出现的经典女性形象进行分...
  • 《聊斋志异》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

    《聊斋志异》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

    赵青[1]2003年在《《聊斋志异》在题材内容上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聊斋志异》对唐人传奇作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在题材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婚姻爱情由唐传奇的偏重世俗更多地倾向神界鬼域;吸纳唐传奇的仕途官场故事并向公案故事延拓;由唐传奇的痛击官场仕途到集中火力于科场举试;对唐传奇中...
  • 生命价值的肯定与生命悲剧的感悟

    生命价值的肯定与生命悲剧的感悟

    孙开东[1]2000年在《生命价值的肯定与生命悲剧的感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生命价值的肯定与生命悲剧的感悟一《金瓶梅词话》思想价值论研究生姓名:子个开东学陈晨[2]2006年在《现代人文视野中的乡土体验与文学想像》文中认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轨迹清晰...
  • 女性性别的自我指认与迷失

    女性性别的自我指认与迷失

    张卫军[1]2016年在《“去政治化”时代中国电影批评中的政治—对90年代以来电影批评思潮的一次考察》文中指出当代中国电影批评思潮中的政治性根源于詹姆逊所谓中国电影作为“第三世界”文本的政治性,也与电影批评家所具有的“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身份相关。同时,这种政治性又必须要被纳入90年代以来的“去政治化...
  • 元代杂剧情感结构论

    元代杂剧情感结构论

    朱崇志[1]2000年在《元代杂剧情感结构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瞩民元代杂剧情感结构论陈建华[2]2005年在《元杂剧批评史论——古代部分》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元杂剧批评史的梳理,即元杂剧批评发展的简单脉络;一是分析元杂剧批评的特色,包括批评主...
  •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

    马俊燕[1]2007年在《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明末清初时事小说为研究对象,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与史籍相对比,尊重作品的原貌,从背景、版本、史实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研究。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对整个明末清初时事小说进行整体概括,介绍时事小说名称的由来、兴起的背景,在此基础上界定其研究范围,...
  • “家”的解读

    “家”的解读

    赵平[1]2007年在《论权势权威型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权势权威型读者研究是本文研究的专题。权势权威型读者研究的对象主要涉及的是一些与中国文学发展演变有着密切关联的、有一定政治权力的、有威望的、和有影响力的人物。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从他们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角度,来把握他们在文学或政治活...
  • 激情年代的古典守望

    激情年代的古典守望

    刘波[1]2010年在《“第三代”诗歌论》文中指出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第三代”诗歌运动(1984—1989)是继朦胧诗运动之后的又一次先锋诗潮。从1984至1989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型阶段,政治上“溽热”、“潮湿”,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思想文化上达到了“文革”之后一个自由发展的鼎盛时期。在...
  • 试论新时期诗潮

    试论新时期诗潮

    张志国[1]2009年在《《今天》与朦胧诗的发生》文中提出作为中国新诗发展方向的一座分水岭、当代大陆诗坛上最引人瞩目的文化景观、一代乃至几代青年读者热情追捧的诗歌经典,朦胧诗自出现迄今已有30年。30年来,这一聚讼纷纭的话题,始终受到诗坛与学界的关注。然而与这种热议极不相称,在研究领域,有关朦胧诗的...
  • 生命的悲苦歌吟

    生命的悲苦歌吟

    季雅群[1]2000年在《生命的悲苦歌吟》文中认为王西彦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步入文坛的,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他一方面受到左翼文学的影响,其作品带有一定的宣传鼓动性;另一方面他又始终坚持从生命的角度、人性的视点来审视他笔下的人物。笔者认为,王西彦的作品主要展示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贫穷的重压、传统文化...
  • 周扬文艺思想初探

    周扬文艺思想初探

    赵恩兰[1]2000年在《周扬文艺思想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周扬文艺思想是理解和叙述中国现当代文艺学发展不可忽视的存在。但长期以来周扬成为一个囿于政治的莫衷一是的敏感话题,着眼于理论角度审视其思想更显不足。因此,本文拟从文艺学发展的历史层面入手,勾勒周扬文艺思想理论的基本轮廓,彰显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
  • 池莉与当AI写作实小说的流变

    池莉与当AI写作实小说的流变

    张晓晶[1]2000年在《池莉与当AI写作实小说的流变》文中指出写实小说在我国当代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当AI写作实小说从一开始就具有很自觉的服务意识甚至是工具意识,这使得小说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可以说,小说在强化社会功能的同时,它的审美功能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漠视和遮蔽。新时期以来的写实小说重新调整了...
  • 敦煌归义军文学研究

    敦煌归义军文学研究

    张兴华[1]2017年在《张氏归义军时期佛教影响下的文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认为敦煌张氏归义军政权的创立者张议潮,并不是像前人所说的那样,出身于世家大族。相反,他只是出生于普通家庭的敦煌平民而已。在历史的机遇中,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推翻了吐蕃的暴政,并建立起敦煌归义军地方政权。由于自己的家族在...
  • 拖着历史的长影

    拖着历史的长影

    姜异新[1]2000年在《拖着历史的长影》文中认为《阿Q正传》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奇迹。伴随着这部伟大作品的诞生,一个世纪以来对它的重写、阐释、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早已构成了一部卷帙浩繁的《阿Q正传》接受史。说不尽的阿Q,正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迷人的一道风景线,也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最有魅力的课题之一。经...
  • 论元杂剧的模糊性美学特色

    论元杂剧的模糊性美学特色

    成敏[1]2002年在《论元杂剧模糊性美学特色》文中提出一、模糊性美学特色在元杂剧中的存在形式虽然由于隔着漫长的时光河流,我们无法精确地知道杂剧在当时的上演情况;辗转流传下来的戏剧文本,有些经过窜改加工,有些宾白不全、唱词缺失。但是模糊性作为一种朦胧不可指而又潜在流荡着的美学特点,在元杂剧朦胧复杂的...
  • 关于赵树理小说称谓语的几个问题

    关于赵树理小说称谓语的几个问题

    鹿荣[1]2000年在《关于赵树理小说称谓语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小说中的称谓语进行了讨论。称谓语是言语交际中对人进行指称的各种词语,它往往是人们由于亲属、工作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由于身份、外貌、性格等各方面的特征而得来的。赵树理小说中的称谓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
  • 鲁迅后期杂文与都市文化

    鲁迅后期杂文与都市文化

    阮兰芳[1]2014年在《日常生活与文学上海》文中指出19世纪末以来,中国处于从封建帝国向独立的民族国家行进的路途中,在内部嬗变和外部冲击的双层压力下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现代化和城市化成为该时期最为核心的政治诉求,城市特别是以上海为代表的口岸城市最早成为实施这一诉求的主要场域。上海也因其殖民都...
  • 回归与超越

    回归与超越

    李鸿雁[1]2017年在《美学艺术的生活回归与超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美学艺术的发展,美学艺术的超越不仅仅追求一种超越性,而是要超出传统美学,关注生活实践。鉴于此,本文对美学艺术的生活回归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美学艺术的生活回归与超越,将审美与生活相结合,重视生活与美学的关系。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
  • 颜延之文学论

    颜延之文学论

    刘文兰[1]2000年在《颜延之文学论》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元嘉三大家”之一,颜延之在南朝刘宋文坛有较大影响,而后人却往往以用事过多、“雕缋满眼”来概括其诗文特征,给以完全否定性评价。当今众多的文学史著作对其都有所评述,而文字又大都过于简略。本文试图通过对颜延之的生平、思想及文学创作进行全面、系统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