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动力学治疗脑胶质肿瘤

    光动力学治疗脑胶质肿瘤

    王宇,沈加林,林勇,张慧国,赵子周[1]2014年在《HPPH光动力学治疗大鼠C6脑胶质瘤实验研究的磁共振波谱技术MRS的变化》文中认为目的:是研究不同剂量新型叶绿素光敏剂HPPH光动力学疗法治疗大鼠C6脑胶质细胞移植瘤模型,以磁共振波谱技术(MRS)无创观察不同时间的变化、评价疗效及选择光敏剂HP...
  • EBV相关胃癌组织中c-met基因扩增和过表达的研究

    EBV相关胃癌组织中c-met基因扩增和过表达的研究

    莫丽蓉,杨金芳,李雪,虎金鹏,周燕[1]2019年在《胃癌生物学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胃癌是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是全世界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胃癌的诊断、预后、远期生存预测、转移及复发与一些生物学标志物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寻找一种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强的生物学标志物显得...
  • 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临床意义

    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临床意义

    王大虎[1]2011年在《端粒酶和PinX1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carcinoma,E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食管癌发病率较高,河北省磁县更是食管癌的高发区,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端粒、端粒酶在肿瘤细胞的...
  • 急性白血病的7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急性白血病的7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肖农[1]2003年在《急性白血病的7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白血病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研究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对其诊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现象在恶性肿瘤中普遍存在。7q的LOH在恶性肿瘤包括血液系统恶...
  • EGFR及PCNA在口腔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及口腔鳞癌组织中表达意义及相关性研究

    EGFR及PCNA在口腔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及口腔鳞癌组织中表达意义及相关性研究

    陈乔尔[1]2002年在《EGFR及PCNA在口腔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及口腔鳞癌组织中表达意义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口腔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探讨EGFR及PCNA表达在口...
  • TOPOⅠ与TOPOⅡ抑制剂联合应用的研究

    TOPOⅠ与TOPOⅡ抑制剂联合应用的研究

    刘义冰[1]2002年在《TOPOⅠ与TOPOⅡ抑制剂联合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TOPO)Ⅰ抑制剂-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HCPT)与TOPOⅡ抑制剂-阿霉素(adriamycin,ADM)联合化疗时的不同给药顺序...
  • 散发性大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长臂微卫星改变的研究

    散发性大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长臂微卫星改变的研究

    战玉竹[1]2002年在《散发性大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长臂微卫星改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散发性大肠癌(sporadiccolorectalcancer,SCRC)患者18号染色体长臂(18q)微卫星改变(microsatellitealterations,MA)的发生情况,探讨微卫星改变在大...
  • 胰腺癌321例诊治及生存率分析

    胰腺癌321例诊治及生存率分析

    李启勇[1]2002年在《胰腺癌321例诊治及生存率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胰腺癌诊治情况,探讨胰腺癌的不同治疗方法对其生存率的影响,总结胰腺癌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0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较完整的321例胰腺癌资料,使用Access建立完善的...
  • 中国人膀胱癌分子遗传学异常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人膀胱癌分子遗传学异常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

    张建军[1]2002年在《中国人膀胱癌分子遗传学异常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膀胱癌在世界范围内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膀胱癌发病率占泌尿系恶性肿瘤的首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膀胱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膀胱癌的基本手段。但是,膀胱镜检查是一种创伤性诊断...
  • 原发性胆囊癌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原发性胆囊癌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石景森,孙学军[1]2007年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治的历史、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增高。由于原发性胆囊癌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临床发现的胆囊癌多属中晚期,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本文就原发性胆囊癌诊治的有关文献,结合本单位50年来945例原发性...
  • 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中p15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中p15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殷宇明,李艳,刘冬梅[1]2003年在《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中p15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p15基因位于染色体9p21,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其编码产物p15蛋白特异地抑制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46(CDK46),使细胞不能通过G1期和S期间的监测点,从而停留在G1期。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有高频率...
  • MRP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和预后的研究

    MRP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和预后的研究

    于文娟[1]2007年在《应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芯片检测P-gp、LRP、MRP和GST-π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P-糖蛋白(P-gp)、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和谷胱甘肽转移酶S(GST-π)的表达及新辅助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和临床...
  • p73蛋白及凋亡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

    p73蛋白及凋亡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

    张文刚[1]2002年在《p73蛋白及凋亡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前言膀胱癌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到目前为止,对于导致膀胱癌变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仍然不十分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致癌作用的发生必须是调控基因突变的积累,包括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或缺失。在众多的候选基因中...
  • p16和cyclinD1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p16和cyclinD1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李雪,宋敏,王晖,宋继谒,宋福林[1]2003年在《p16和cyclinD_1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p16和cyclinD1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cyclinD1在乳腺各组病变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乳腺...
  • 围手术期应用槐耳颗粒诱导的食管癌肿瘤细胞凋亡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围手术期应用槐耳颗粒诱导的食管癌肿瘤细胞凋亡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李勇[1]2002年在《围手术期应用槐耳颗粒诱导的食管癌肿瘤细胞凋亡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食管癌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许多抗肿瘤药物均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成了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新方向。同时,随着现代肿瘤免疫理论的发展,人们也开始注意到恶性肿瘤...
  • 1.抑癌基因PTEN/MMAC1/TEP1蛋白、整合蛋白α5β1在胃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2.胃癌局部免疫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抑癌基因PTEN/MMAC1/TEP1蛋白、整合蛋白α5β1在胃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2.胃癌局部免疫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周业江[1]2002年在《1.抑癌基因PTEN/MMAC_1/TEP_1蛋白、整合蛋白α_5β_1在胃癌的表达及其意义2.胃癌局部免疫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MMAC_1/TEP_1(以下简称PTEN)蛋白和整合蛋白α_5β_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状况及其与生物学行为和...
  • 肿瘤抑制基因PTEN在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肿瘤抑制基因PTEN在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王延安[1]2002年在《肿瘤抑制基因PTEN在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PTEN蛋白在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材料与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用PTEN兔抗人多克隆抗体检测42例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黑组织和30例头颈部交界...
  • 低剂量辐射对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影响

    低剂量辐射对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影响

    于洪升,费从合,沈方臻,梁军[1]2003年在《低剂量辐射对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低剂量辐射对小鼠移植肿瘤细胞的凋亡、细胞周期以及相关蛋白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昆明种雄性小鼠左后肢腹股沟皮下接种S180肉瘤细胞,接种后7dγ射线全身照射75mGy,...
  • gpc3/mxr7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gpc3/mxr7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李慎菁[1]2002年在《gpc3/mxr7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细胞表面蛋白聚糖多数为硫酸乙酰肝素类蛋白聚糖(HSPG),按其与细胞膜结合方式,可分为叁类:①核心蛋白疏水区直接插入脂双层的粘结蛋白聚糖Syndecan家族;②通过与糖基磷脂酰肌醇(GPI)共价结合而锚定在细...
  • 重组抗体/granzyme B分子对肿瘤细胞特异性杀伤的研究

    重组抗体/granzyme B分子对肿瘤细胞特异性杀伤的研究

    赵晶[1]2002年在《重组抗体/granzymeB分子对肿瘤细胞特异性杀伤的研究》文中认为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是新兴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诱导细胞死亡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手段,必须解决诱导方法的特异、高效、持续、低毒副作用等问题。granzymeB(粒酶B,GrB)是丝氨酸蛋白酶家族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