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事裁判制度研究

    家事裁判制度研究

    郑振桦[1]2016年在《台湾地区家事审判制度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家事案件与其他民商事案件相比,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及私密性,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个人利益,而且具有强烈的公益性,同时,家事案件对于审理程序的简洁、迅速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将家事案件与其他民商事案件一起通过民事普通程序进行...
  • 民事审判程序研究

    民事审判程序研究

    周孟炎[1]2004年在《民事审判程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事审判程序论》一文,全文共分八章,前叁章属于总论部分,主要是关于民事审判程序的原理性问题的论述,涉及到民事审判程序的概念内容、价值选择、研究意义、沿革发展、程序创建的整体思路以及主体结构调整问题。后五章属于分论部分,分别对庭前准备程序、庭审...
  • 论高科技时代的专家证据“可采性”制度

    论高科技时代的专家证据“可采性”制度

    奉晓政[1]2004年在《论高科技时代的专家证据“可采性”制度》文中指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鉴定结论(专家证据)在诉讼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防止其滥用。目前,我国正在开展证据立法工作,这是一项前所未有...
  • 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徐德臣[1]2015年在《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理学认为,责任既是制度存在的结论性证据,也是维持制度存在的现实力量。但在权利话语时代,民事诉讼法律责任似乎从来没有在民事诉讼制度的成长中找到与这种地位相称的存在感,并始终徘徊在民事诉讼法学的主流研究视野之外。而程序性制裁作为一种特殊...
  • 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价值及其完善

    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价值及其完善

    范凌琳[1]2016年在《论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文中指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提出《关于授权在部分地区开展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2015年5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联合印发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在全国五十家法院进行试...
  • 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

    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

    熊辉[1]2017年在《农村环境公益诉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环境问题也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从目前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来看,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二是农村生态破坏问题。从农村环境污染与破坏的范围来看,农村环境污染与破坏呈现扩大化的趋势;从农村...
  • “官告民”案的法理分析

    “官告民”案的法理分析

    郭兴利[1]2004年在《“官告民”案的法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年来,司法实务中出现了数起“官告民”案,本文在分析学界对“官告民”案含义五种典型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公法和私法的界分,是把握“官告民”案的维度,从而厘清了“官告民”案的内涵。并运用类型学为基础的研究范式,将实务中出现的“官告民”案梳理为...
  • 民事推定研究

    民事推定研究

    李瑞霞[1]2004年在《民事推定研究》文中提出推定制度是证据制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外的证据制度中推定具有很高的理论地位,有美国学者甚至把证明标准放在推定制度中加以研讨。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证据制度为推定所分配的地位就显得不够慷慨了。法律明文规定的推定决定着举证责任的分配;法律未规定但在司...
  • 论我国民事庭审模式之完善

    论我国民事庭审模式之完善

    王嘎利[1]2004年在《论我国民事庭审模式之完善》文中研究指明民事庭审程序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对于民事庭审模式的研究却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本文从完善我国民事庭审模式的角度,对民事庭审模式的有关问题作一初步研究。全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语叁大部分。在导论部分首先对庭审模式的定义和构成要...
  • 法官独立之研究

    法官独立之研究

    曲玉梁[1]2011年在《民初大理院及其民事判解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理院的最初设立是由于清末“仿行宪政”、修律变法,它作为近代法制意涵下最高审判机关,享有“统一解释法令权”和“最高审判权”,独立于其他机关之外。这既决定了民初大理院与清末修律之间割舍不断的关系,也表明了对民初大理院总体认识...
  • 重构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

    重构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

    吴宾宾[1]2008年在《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反思与重构》文中提出刑事证明,是指刑事诉讼中的国家专门机关依证据来认识待证事实的活动。刑事证明标准,是指公检法叁机关运用证据认定不同的证明对象应达到不同的证明程度。在理论界,对建立什么样的刑事证明标准,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指导理念或学说。总体来讲,大致可概...
  • 论申请再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论申请再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王晓东[1]2004年在《论申请再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文中提出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而如果司法本身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则司法权有可能成为决堤之水。因此,对司法权本身,也要设置多层的监控制约机制,保证司法权威,再审制度就是一项重要的救济、监督与纠错制度,而且也是最后屏障的最后一道闸口。民事再...
  • 试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之构建

    试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之构建

    徐德臣[1]2015年在《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法理学认为,责任既是制度存在的结论性证据,也是维持制度存在的现实力量。但在权利话语时代,民事诉讼法律责任似乎从来没有在民事诉讼制度的成长中找到与这种地位相称的存在感,并始终徘徊在民事诉讼法学的主流研究视野之外。而程序性制裁作为一种特殊...
  • 论民事诉讼证据的合法性

    论民事诉讼证据的合法性

    汪亨挺[1]2016年在《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合法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权利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而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欲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需要对自己的诉讼主张提供证据予以证明。而在当下,我国的民事立法体系仍未健全,当事人的取证权利不足,社会法律意识普遍较弱,时常引发...
  •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林波[1]2007年在《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证据制度是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我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立法现状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规定的理论基础并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之后,以此为切入点,对举证责任的性质、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的关系、举证责任的分配...
  • 试论我国法院体制的改革——以法院的行政化和地方化问题为中心

    试论我国法院体制的改革——以法院的行政化和地方化问题为中心

    刘思齐[1]2016年在《人民法院审判权运行制度及其改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中国面临深刻的社会转型,其中重建政治权力合法性、统合社会价值观以及化解社会矛盾的要求,让司法和法院成为焦点。此时,法院却在面临巨大工作压力的同时,遭遇了严重的公信力危机。这与我国审判权运行制度中存在的许多与审判权权力属性不...
  • 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杨晓辉[1]2006年在《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文中提出陪审制度是西方国家一项颇具特色的法律制度,它“起源于古代奴隶制国家的雅典和罗马,被扼于封建专制社会,称颂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盛行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仿效于世界各国,亦实行于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并移植于我国。”陪审制度所彰显的维护人民主...
  • 论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

    论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

    陈加玲[1]2017年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合理分配研究》文中认为证明责任分配是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据规则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能否得以顺利展开以及司法裁判是否公正都与证明责任分配相关。我国目前立法上的缺失状态以及司法适用的现状,不仅制约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推进,而且如不尽快构建...
  • 民事程序选择权初探

    民事程序选择权初探

    陈艳梅[1]2004年在《民事程序选择权初探》文中提出民事程序选择权是当前学者在论着中多有提及的一个话题。本文拟从民事程序选择权的定义与内涵出发,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对我国当前的立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后,提出了完善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初步构想。文章由引言、论文主体、结...
  • 民事自认制度研究

    民事自认制度研究

    何庆玲[1]2010年在《论民事自认制度》文中研究表明自认制度是建立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之上的一项法律制度,是辩论原则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处分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的体现。本文论述的是诉讼上的自认,性质是诉讼契约。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自认的四个构成要件分别为自认是当事人关于事实的陈述、自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