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管癌组织中肿瘤相关基因的缺失和表达异常

    食管癌组织中肿瘤相关基因的缺失和表达异常

    刘玲[1]2012年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早期相关基因甲基化分析及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目的:DNA甲基化是肿瘤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CpG岛局部甲基化异常早于细胞的恶性增生,因此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或低甲基化是肿瘤发生早期的一个高度灵敏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可通过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为肿瘤的早期诊...
  •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杨巧慧[1]2013年在《基于络病理论探讨VEGF、MVD、LVD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通过对络病理论的文献整理,结合子宫内膜组织血供丰富、代谢旺盛的特点以及女性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首次提出基于络病理论的子宫内膜癌病机。2、通过回顾性研究218例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病...
  •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晁红霞[1]1999年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近2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为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和工业化进程,其发病率将持续上升。因此,子宫内膜癌的防治将成为我国肿瘤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原发耐药是中晚期子宫内膜癌及其复发、转移患者化疗失败的...
  • 华蟾毒精及补骨脂素类抗癌作用研究

    华蟾毒精及补骨脂素类抗癌作用研究

    赵建斌[1]1999年在《华蟾毒精及补骨脂素类抗癌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对中药中确切有效的抗癌成分从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进行多层次的系统实验研究,为其开发应用奠定坚实的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基础,将是发扬祖国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必由之路。华蟾毒精是从中药蟾酥中分离出的单体,其特...
  • 金属硫蛋白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

    金属硫蛋白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

    沈慧[1]2007年在《锌转运体ZnT3,ZIP4和LIV1表达和功能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对锌转运体ZnT3,ZIP4和LIV1的表达及功能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检测了锌和ZnT3在小鼠各组织及脑中分布;其次观察了锌对Caco-2细胞生长和MT及锌离子转运体mRNA表达的影响;另外检测了LIV1过表达和...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刘都户[1]1999年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肿瘤诱发的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及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抗肿瘤治疗已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最初...
  • 喉癌中p16基因表达及野生型p16对人喉癌细胞系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喉癌中p16基因表达及野生型p16对人喉癌细胞系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赵德安[1]1999年在《喉癌中p16基因表达及野生型p16对人喉癌细胞系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喉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复发率很高,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与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及细胞周期调节失控密切相关。近年发现的抑癌基因...
  • 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药物诱导小鼠红白血病细胞沿红系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

    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药物诱导小鼠红白血病细胞沿红系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

    陈渝萍[1]1999年在《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药物诱导小鼠红白血病细胞沿红系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文中提出红细胞的生成是细胞分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个复杂的分化过程中,各发育阶段的红系细胞在分化、增殖与凋亡间维持着精细的平衡,血液里成熟红细胞也保持着适当比例;细胞中各类红系相关...
  • 急性白血病细胞B7分子表达调控及基因转染的初步研究

    急性白血病细胞B7分子表达调控及基因转染的初步研究

    钱文斌[1]1999年在《急性白血病细胞B7分子表达调控及基因转染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B7分子(B7-1、B7-2)等共刺激分子和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相互作用是诱导和调节T细胞免疫的中心环节。B7分子表达缺陷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的主要机理之一。因此,通过调节肿瘤细胞B7分子表达以增强机体...
  • TACE治疗肝癌前后外周血中AFPmRNA的变化及其意义

    TACE治疗肝癌前后外周血中AFPmRNA的变化及其意义

    敖江帆[1]2000年在《TACE治疗肝癌前后外周血中AFPmRNA的变化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癌患者TACE前、后周围静脉血液中AFPmRNA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套式RT-PCR(Nested-RT-PCR)对21例TACE术的PHC患者进行其每次TACE前1周,后1周外周血中AFP...
  • 散发性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散发性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陈峰[1]2006年在《散发性结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Hmlh1基因突变、甲基化及蛋白表达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初步研究了散发性结肠癌的发病机制,在分子水平上应用PCR-SSCP银染法及Western-blot对结肠癌Hmlh1基因突变、蛋白表达、甲基化及微卫星不稳定性进行了检测。本实验用West...
  • 尿α_1-MG检测顺铂联合化疗后肾毒性的临床意义

    尿α_1-MG检测顺铂联合化疗后肾毒性的临床意义

    郑鸿,陈声波[1]2001年在《尿α_1-MG检测对顺铂联合化疗后肾毒性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尿α_1-MG是否反映DDP联合化疗后肾毒性的灵敏又特异的指标;了解不同剂量DDP联合化疗后肾毒性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尿α_1-MG/尿Cr的比值在不同剂量DDP为主化疗后肾毒性的...
  • Ph染色体与bcr/ab1融合基因的检测在CML中的临床意义

    Ph染色体与bcr/ab1融合基因的检测在CML中的临床意义

    欧阳敏,刘茂发[1]2001年在《Ph染色体与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在CML中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观察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诊断、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姬姆萨G带显带法和反转录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PCR)对41例初、复治CML患...
  • 免疫活性载体抗肿瘤活性研究

    免疫活性载体抗肿瘤活性研究

    张忠山[1]2010年在《坛紫菜多糖的化学结构修饰及其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坛紫菜,属红藻门,红毛菜科,紫菜属植物。是我国大规模养殖的重要经济海藻之一,主要产于我国南方沿海如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坛紫菜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紫菜多糖是紫菜的主要组成成分...
  • 天然酚类抗氧化剂的抑癌作用及其机制

    天然酚类抗氧化剂的抑癌作用及其机制

    陈瑞川[1]2000年在《天然酚类抗氧化剂的抑癌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自由基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活性氧自由基(ROS)在调节细胞信号传导、维持和促进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证实许多具有抗ROS性质的天然酚类抗氧化剂具有抑癌作用。但天然酚类抗氧化剂的抗ROS作用与其抑癌...
  • 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实验研究

    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实验研究

    吴静,方克伟[1]2013年在《尿液中核基质蛋白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膀胱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尿液中核基质蛋白22(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无创性方法诊断膀胱癌。方法:收集60例膀胱癌和40例非膀胱癌患者新鲜尿液,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
  • 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区域病理学分级及增殖活性的差异

    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区域病理学分级及增殖活性的差异

    张强[1]2000年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区域病理学分级及增殖活性的差异》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区域的病理分级及细胞增殖活性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和理论意义。方法:对1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标本按照统一标准分为表面区,中心区,深层浸涧区,癌周组织,正常组织。分别对表面区,中心区,深层浸润...
  •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HSV-TK基因在人肾癌GRC-1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的初步研究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HSV-TK基因在人肾癌GRC-1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的初步研究

    刘荣福[1]2000年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HSV-TK基因在人肾癌GRC-1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之一,是仅次于膀胱癌在泌尿系统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检查技术的提高,临床发现的病例呈增多之势。肾癌细胞对化疗及放疗的效果均不理想,对生物治...
  • 大肠良恶性肿瘤PTEN/MMAC1/TEP1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研究

    大肠良恶性肿瘤PTEN/MMAC1/TEP1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研究

    唐卫中,高枫,唐宗江,罗国容[1]2001年在《大肠良恶性肿瘤PTEN/MMAC1/TEP1肿瘤抑制基因的蛋白表达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PTEN/MMAC1/TEP1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3例正常大肠粘膜、28例大肠腺瘤和75例大肠癌组织中PTEN/M...
  • CEA分泌性肿瘤微转移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

    CEA分泌性肿瘤微转移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

    李荔霞[1]2000年在《CEA分泌性肿瘤微转移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建立一种外周血循环中CEA分泌性肿瘤微转移检测的方法,并研究其临床意义。首先分离外周血有核细胞,进行细胞总RNA的快速抽提。以抽提出的RNA为模板,分别以引物①、②进行逆转录得到cDNA,再以其为模板进行PCR扩增,...